分享

论丹道、太极与无极

 黄金想当然 2022-05-27 发布于希腊

如今,“丹道”似乎成了一个热门词汇,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他在“修丹道”,社会上也像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了好多“丹道培训班”。听到或看到这种现象,我也只能笑笑了——自古以来,“丹道”就没有普传过,也不可能普传,因为能入门的人非常少。何况,“丹道”不可传也没法传,可传的只是“丹道”的入手法门,有了入手法门,也只有少数人才有入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入手法门的功能无非就是养生与治病罢了。

正因为如此,我从来不敢说自己在“修丹道”或能“教丹道”,能修或能教的,都是有为之法,而“丹道”境界则是一种无为的状态,一种“阴阳和合”没有分化的状态,如何能教?如何能学?在这种状态下,不需要你有任何思想或任何行为,而且,只要一动念,你就会从这种状态中出来,进入你日常生活的世界,即阴阳分化的世界,有时间,有空间,有对立,有五行的生克制化。

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不妨称之为“太极态”的世界,所谓“太极生两仪”,故有阴有阳,有时间,有空间,有分别,有对立,有五行的生克制化。而“丹道”境界则属于“无极态”,这是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阴阳没有分化,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分别,没有对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进入这个世界。

“无极”这个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复归于无极。”《庄子·在宥》:“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淮南子·要略》:“终而复始,转于无极。”《肇论》:“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于无极。”《庄子·逍遥游》之“无何有之乡”亦是对“无极”的描绘。

 “无极”有四种状态。《列子·天瑞篇》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也就是说,从太易到太初、太始、太素这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只要仍处于隐而不显的“混沌”(隐序)状态,我们都可以视为“无极”的状态。从“无极态”向“太极态”运动的过程,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的创生过程,是故,《道德经》曰:“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世界的创生过程就是“混沌”死亡的过程。《庄子·应帝王》曰:“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而“丹道”的修炼,则是要复归“混沌”,实现从“太极态”向“无极态”的反向跃迁。那么,怎么才能由“太极态”进入“无极态”呢?《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复”是回复,“根”与“常”即为“无极”。而《庄子》则有“心斋”与“坐忘”之说。什么叫“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中空灵之极而无一物谓之“虚”,谓之“定”。何谓“坐忘”?“堕枝(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通就是“无极”之境界。释家则称“无极”的境界为“禅定”。六祖云:“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

从“太极态”进入“无极态”是突然发生的状态变化,好像实然掉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所以,我称之为“跃迁”,就像电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一样。一般来说,经络通畅,内心清净的人,更容易掉入“无极态”。从“太极态”进入“无极态”,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所谓“天时”,是指在阳气(或能量)足的时辰、节气或时间点,更容易进去;所谓“地利”,就是在天地能量强的风水宝地,更容易进去;而“人和”,除了需要内心清静之外,一方面需要有传法之师,要得法,得真法,另一方面是指与能量强的人在一起共修,更容易进去。此外,在入静的过程中,突然出现某种干扰,如突然出现的响声,也可以让人一下子掉入另一个世界,像虚云和尚就是听到茶杯落地的响声进入“无极态”而开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