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只此青绿》:创新表达让古典舞焕发光彩

 一中大语文 2022-05-27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只此青绿》是一个好的舞剧文本,它的创意和结构为编导创造了表达空间。“舞蹈诗剧”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我所看重的,因为舞蹈就是舞蹈,舞剧就是舞剧,不太需要用别的艺术门类来界定。“只此青绿”这四个字远远大于“舞蹈诗剧”这四个字,它创造了属于舞蹈、属于这个作品本身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只此青绿》的出现对于中国古典舞蹈创作来说,在原来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较大的启示:古典舞蹈的创作或者说传统舞蹈的创作在今天需要的是想象而不是迷思。

《只此青绿》没有背负传统的包袱,在古典舞的创作上、在样式的开掘上完全进入了自己的轨道。舞蹈从展卷人和画卷背后无数人的付出的角度进入,摆脱了从画卷本身的样式进行模仿的创作模式,进入到情感和精神的层面,这样舞蹈的表达空间一下就出来了。其中有两个令我感动的地方。一个是入画,最让人称道的就是把“江山”和“人民”这两个概念融到了一起——不是用文字去表达的“江山即人民”而是通过入画舞蹈的视觉样式去表达,通过舞蹈完成了立意的舞台转化。还有一个是古今两个时空的对话,展卷人和王希孟之间隔着长卷的对望是一个动情点。这两个感动点一个从横向上把工匠群体和艺术精神都融进舞剧里,一个从纵向上跨越时空达到了今天和古代的共情。这两个维度构成了精妙的舞蹈立意和叙事方式。所以好的舞剧一开始的创意都是由一个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初始点生发出来的,《只此青绿》创造了一个新的叙事表达方式,充满想象,不是纠结于旧的、原来的传统,不是纠结于己有的古典舞本身的动作体系和样式。

(摘自《<只此青绿>:创新表达让古典舞焕发光彩》《中国文化报》2022年2月11日

材料二:

《只此青绿》是一个现代人的“脑洞”。用时空交错的叙事,讲了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因对《千里江山图》的潜心钻研,走入了画家的内心世界。他陪伴王希孟,呕心沥血绘制《千里江山图》,最终与这位“天才少年”心心相印,探寻出了《千里江山图》能够“独步千载”的缘由,也读懂了现代人与古文物之间的情感连接。

元代书法家溥光形容它“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这句话也像是在说王希孟。据传,他在20岁就英年早逝,史书对于他的身世记载寥寥,但,今人却对千年之前的传奇展开美妙的无限想象。《只此青绿》选用的视角,是一次古今对话的过程,也是一次传达民族记忆的创作。这种创新的舞蹈诗剧,让观众拥有了沉浸式赏画的视角。

这种演绎古画的节目形式,此前也有过尝试——《此画怎讲》。这个节目通过让“古画活过来”的创新模式,以画中人物的动态和口吻,诠释了14幅中国美术史上的人物画。画中人物互动聊天的过程还会结合当下热议话题,科普艺术的形式,新颖又有趣。近年来,古今对话的盛行之风从《中国诗词大会》开始,刮起了一阵全民温习中华传统文化之风。而后无论是《经典咏流传》,还是《如果国宝会说话》,都是出一部火一部。今年又出现了《典籍里的中国》。这种古今对话的沉浸式戏剧给大众普及《尚书》《楚辞》等流传千古的典籍故事,对话古代先贤,体会历史的厚重。今年屡次出圈的河南卫视继《唐宫夜宴》之后,又创作了“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夜”“端午奇妙游”和“七夕奇妙游”,他们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概念进行现代化的创意表达。因此,凭借神仙级的国风舞台,迅速包揽热搜,并有称霸卫视收视率之势。“国潮”一词随之流行,“国潮”的出现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成为当下艺术呈现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此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流行的文化现象。“国潮”也成了年轻人的新宠。

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创作自己理解的国潮。B站一个音乐UP主“自得琴社”把古琴和古风服装结合,收获无数网友的点赞。其代表作《醉成都》,上演了中国传统乐器大合奏,再配上考究的服饰、卷轴的创意拍摄手法,构成了如同画卷般的画面。传统文化元素的视听语言,又融入年轻人喜爱的说唱元素,俏皮地呈现出鲜活的成都市井风貌。宋代人说Rap和大熊猫同框的画面你想象过吗?严苛考据,大胆结合才成就如此大胆的远古乐舞。另一首《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则用古琴唐服让听者仿佛“梦回大唐,与君笑醉三千场”。“自得琴社”的最大特色是不拘泥于传统演奏题材,把中国传统乐器作为一种音乐语言,去创作更多元的文化作品。文化传承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无论是卫视节目还是个人创作,基底都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却很多样。

这些爆火的文化节目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炒作。“不喧哗,自有声。”

它们的底气是什么?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传承者让大众发觉,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同样可以引领新时代的潮流。只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古典艺术也能焕发生机。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解构与再创造,赋予其时代生命力,正是当下潮流。

(《国潮新宠》摘编自知乎,2021年9月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此青绿》大胆摆脱了模仿画卷本身样式的创作模式,其创意和结构为编导创造了表达空间,意义远远超过了“舞蹈诗剧”这个概念。

B.《只此青绿》不拘泥于已有的古典舞的动作体系和样式,创造了一个新的叙事表达方式,标志着古典舞蹈创作进入了一个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

C.屡次出圈的河南卫视把传统节日的文化概念进行现代化的创意表达,推出了一系列神仙级的国风舞台剧,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

D.“自得琴社”的作品把中国传统乐器作为一种音乐语言,结合古风服装,并且都融入年轻人喜欢的说唱元素,多元化地弘扬了传统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入画环节通过舞蹈完成了立意的舞台转化,从纵向上联系工匠群体和艺术精神,体现了“江山即人民”的主题。

B.《只此青绿》采用古今对话的形式,进入到画卷内外的情感和精神层面,跨越时空达到了今天和古代的共情。

C.《只此青绿》用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陪伴王希孟呕心沥血绘制《千里江山图》的过程,真实地还原了王希孟的创作过程。

D.古今对话的盛行之风从《中国诗词大会》开始,刮起了一阵全民温习中华传统文化之风,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最佳形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对传统文化采用古今对话式创新表达的是(   )(3分)

A.“数字敦煌”对敦煌石窟和相关文物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储,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共享。

B.王兆鹏教授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上线,从中既可以查出唐宋时期某位诗人的足迹与作品,也能查出某地曾经接纳过的诗人。

C.《国家宝藏》用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大国重器”们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D.《百心百匠》让明星嘉宾拜师民间非遗匠人,学习传统技艺,带领观众沉浸到具体的工艺制作过程中。

4.请梳理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创新表达?(6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D项“把中国传统乐器作为一种音乐语言,结合古风服装,并且都融入年轻人喜欢的说唱元素”以偏概全,融入说唱元素的是原文里提到的《醉成都》,并非所有作品都这样。A选项内容结合材料一第一二自然段可以概括出。B选线内容对应原文材料一最后一句话是“不是纠结于已有的古典舞本身的动作体系和样式”。C选项出自材料二“因此,凭借神仙级的国风舞台呈现,迅速包揽热搜,并有称霸卫视收视率之势。”可以概括出。

2B        【解析】A项原文对应出错,“从纵向上联系”的应该是古今对话,而“入画环节”应该为“从横向上联系”;C.“真实还原”错,原文是“今人却对千年之前的传奇展开美妙的无限想象”。D.“最佳”无中生有。

3C        【解析】材料中提到的古今对话是指借助想象,采用今人和今人扮演的古人进行对话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的一种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AB均为现代技术用于传统文化的保护;D是向民间非遗匠人学习,不是古今对话。

4.①首先提出观点,《只此青绿》在古典舞的创作上和样式的开掘上完全进入了自己的创新轨道;

②再从“入画”和“古今时空的对话”两个方面论述其精妙的舞蹈立意和叙事方式;

③最后总结好的舞剧来源于好的创意。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能够分出三个层次,即可在34分里选择,概括大致符合文章内容即可给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梳理概括能力,首先要能够对本段的总分总结构有个清晰的认识,概括内容时要尽量贴近文章内容,语言尽量精炼。

5.①要敢于想象,大胆开创新思路,不纠结于旧的、原来的传统。

②要与时俱进,采用类似古今对话这样的创新视角进行创意表达,让观众能够沉浸式欣赏,达到今古共情;

③要调动年轻人个人创作的积极性,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采用多样的表达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生命力。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三点6分。

【解析】第一点来自材料一,关键词是“想象”,第二点从材料一和二综合而来,侧重古今对话式等创新表达形式以达到“沉浸式欣赏”和“今古共情”;第三点从材料二后半部分概括得来,侧重年轻人的国潮新宠,突出“挖掘传统文化底蕴”,表达形式多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