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沙老城区历史街区与历史地段的保护

 探寻老长沙 2022-05-27 发布于湖南

1   长沙历史文化名称的保护历程

1982年2月,长沙市以其“楚汉名城、革命胜地”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一书刊载了长沙市的署名文章,提出从修复古城垣遗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指文物保护单位)、修葺名人故居等方面突出长沙名城特色。但限于当时的认识,尚未提及历史风貌、历史街区、历史村镇、历史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一时期,长沙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做得较为出色,先后修复或重建了岳麓书院、麓山寺、开福寺、天心阁以及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湖南自修大学旧址、黄兴墓、蔡锷墓、曾国藩墓、左宗棠墓等著名文物古迹和革命纪念地。

然而,长沙与全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一样,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大规模的、日益加快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许多尚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历史旧宅、历史老街一一被拆除。

2002年底,经过一年时间的调研和起草,《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在2004年4月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获审议通过,7月获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个“保护规划”一直未能获得长沙市政府审批通过。2012年,长沙市规划局在网站公示了《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但一直未有获审批的消息。

《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了保护的目标“应当突出楚汉名城、革命胜地、湖湘文化、山水洲城的人文和自然特色”,主要保护内容分为4项。一是重点保护岳麓山(含橘子洲)、小西门、天心阁、潮宗街、开福寺等5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二是把象征和见证长沙历史文化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名城保护的核心之一,明确了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同时提出保护的内容还有历史文化村镇、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相协调的环境。三是把湘锈、花鼓戏、老字号、历史地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风景名胜、古井名泉、古树名木等纳入了保护范围。四是对重要历史遗址,要求设置标志,具有特别重大历史价值的,创造条件予以恢复。

2   长沙老城区的概念与范围

长沙城从战国发展到宋代,格局已完全确定,其南起城南路,北至湘春路,东枕龙伏山,西临湘川,整个城市负山面江。明代长沙已成为人口密集、工商业繁荣的商埠。绕城7公里的城墙开9座城门,即西临湘江4座,东向2座,南向1座,北向2座。从城门口入城都为宽敞的正街,正街与正街之间有许多横街,横街之间还有小巷,纵横交错,构成了整个城市的街巷骨架。清顺治十一年(1654),洪承畴加固城垣,至清末,相继增辟经武门、福星门、太平门、学宫门,连同原有的共13门。直到民国初年拆除城墙时,虽屡经兴废,但范围基本没有改变,只是不断的加固和完善(见图1),长沙城的中心是五一广场所在区域,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和移动过,清末时期长沙城墙西濒湘江(今下河街位置)、南扩至南门口、北至湘春门(今湘春路)、东至浏阳门(今浏城桥)。

图1.《论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的发展模式优化》.叶强,鲍家声.经济地理,2004.7

Figure1.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 spatialstructure and form",2004.7

从1904年长沙开埠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扩展很快,“长沙旧市区原只有二英方里多,民国六七年后,人口由二十五万增至三十万,现在增至四十多万。……十七年市政处会同上级机关公安局和长沙县派勘划定——南以雨花亭金盆岭一带为界,北以施家港浏阳河为界,东以湖迹渡杨家山为界,西循岳麓山脊为界,合水面积计算,比以前大二十二英方里。”

1938年11月13日的“文夕大火”使长沙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一些老建筑火后又得到了修复,文夕大火毁灭了长沙城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积累,地面文物毁灭到几近于零。长沙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2000多年城址不变的古城,文化传承也在此中断,在历史研究上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时年国民党《中央日报》社论:“长沙近30年来,物质、人力欣欣向荣。全国都市中,充实富庶,长沙当居首要。百年缔造,可怜一炬。”

“文夕大火”后的长沙依然保留了古城原有的街巷格局和空间肌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跃进”、文革期间虽也破坏了一些长沙老建筑,但老城区尚留存着传统的历史风貌。

3   历史街区与地段保护

长沙历史城区范围为北至湘春路;南至城南西路、西湖路;东到芙蓉路、建湘路、白沙路;西至湘江,总用地面积约为5.6平方公里,为明清长沙老城范围。应该突出长沙古城的保护,保留明清长沙古城街巷,保护街巷肌理与布局。

《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指出:从天心阁西望岳麓山的扇形视线区域,形成了河西岳麓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与河东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交相呼应的山水洲城格局。长沙古城风貌的保护,重点是保护总体规划确定的扇形区域,保护传统历史街巷格局、建筑形态肌理、严格控制扇形区域内建筑高度,保护城市空间格局(见图2)。

图2.长沙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图(来自网络)

Figure2. pla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name of Changsh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names 

长沙的街巷,就连接方式与街道形状特点而言,可分为正街、长街、窄巷、斜街与曲巷、丁字路与端头路、河街等。由于旧城改造和近些年的商业开发建设,长沙老城区的空间格局改变很大,许许多多历史街巷正在消失。现存着众多的历史街巷,组成了若干个历史街区和地段,现今留存下来和应该主要进行保护的街区、地段有:

3.1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

该街区西至湘江大道,东起三泰街,北至五一路,南到解放西路,面积约15.94公顷。核心保护区范围为沿太平街、西牌楼、马家巷、孚家巷、金线街、太傅里两侧。贾谊故居所处的太平老街,曾是屈原“濯锦坊”的所在地。在太傅逝去千年后,杜甫也来了。三个伟大的灵魂选择汇聚在此,可见这里蕴含的独特气息,是长沙汉文化正统所在之一。

太平街作为长沙市唯一保留比较完整的历史街区,拥有丰富的物质和人文资源,具备打造成浓缩“老长沙”历史风情的活体城市博物馆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是长沙保存最完整,最能代表和展现长沙历史和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历史街区太平街保留了明清时代建筑格局,是小西门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沙弥足珍贵。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一期保护整治工程于2005年实施,2007年9月底竣工,二期工程还没开工建设。笔者认为,一期建成后,凸显了一些问题,因为地处于五一商圈,太平街历史街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老街商铺外立面装修的过度商业化,使得太平老街成为了与其他旅游城市的仿古商业步行街一般的气息,从而弱化了其历史文化韵味(见图3、图4)。

图3.刚改造完成的太平老街(来自网络)            

 图4.过渡商业化的太平老街(来自网络)

Figure3. the renovation of Taiping old street    Figure 4. Taiping old street of transitioncommercialization

3.2 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

潮宗街历史街区北起潮宗街,南至连升街、三贵街;东起潮宗街东口和永清巷,西至潮宗街西口和福庆街北段,面积为8.71公顷。核心保护区为已公布为历史街巷的两条麻石老街潮宗街和连升街,以及联接两街的众多曲折小巷,如梓园、九如里、群胜里、楠木厅等,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内目前共有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规划,这里将是长沙城根和老城记忆所在地,将被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娱乐、居住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实施时将“分步开发”。考虑到潮宗街是近现代长沙米市的中心街区,集中了多家粮栈和米市,步道建设同时还将恢复潮宗街昔日“四大米市”之一的米市繁荣场景。

潮宗街的规划定位纵然找到了其历史沿革定位,从而进行旅游商业开发,但是“保老拆旧”的建筑改造方式、将原本一些不属于潮宗街的商业老字号聚集到潮宗街历史街区,抹去了其原住民的生活记忆、生活气息,潮宗街历史街区的建设同样应该意识到将来可能的过渡商业化问题。

3.3 天心阁历史文化街区

    天心阁历史文化街区东起天心公园,西至蔡锷南路,南接县正街,北至人民西路,是长沙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历史街巷之一,包括都正街、县正街、高正街等街巷,保留有善化县城隍庙、詹王宫、都司署、刘猛将军庙等历史文化遗迹。

改造前的该历史街区房屋大多是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建筑,房屋老旧、破烂,电线乱搭、地上污水横流,街巷拥挤、脏乱,公共配套滞后,2014年底,天心阁社区针对路面改造、绿化提质、强弱电下地、管网整改、房屋立面改造、危房改建、门店招牌规范、社区阵地功能提质等方面。使得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古宅古景得以修复,消防等安全设施得到保障,强化基础设施整体改善,重新铺设了管线,实现强、弱电下地,保持排水排污畅通,新建绿地花坛,做到道路平整,增设小品建筑和景观亮化。

整体来看,天心阁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还是成功的,首先,它改善了本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本街区的改造,除了规划中需要恢复性重建城南书院、善化城隍庙、詹王宫等历史建筑,其余没有过多的大拆大建,主要拆除违章建筑、修缮老旧建筑、现代建筑的仿古立面改造和园林景观的建设,该街区的定位为书吧一条街,主要还是打造文化牌面。不足的是,笔者通过目前改造面貌来看,书吧一条街的氛围还是没有做出来,还是商业氛围占据主导。

3.4 西文庙坪历史文化地段

西文庙坪历史地段东起成仁街、师敬湾、学院巷,西至唐家湾,北至人民路,南到城南路,面积为14.59公顷。重点保护好城市肌理和历史街巷,包括西文庙坪、古潭街、学官门正街和下黎家坡等,现存有学宫遗留建筑“道冠古今”古牌坊。

西文庙坪历史地段是清代长沙府所在地,长沙府学宫原为长沙府辖12个县州的最高学府。清末有长沙府学宫照片存至今,清光绪《善化县志》亦有府学宫的记载和平面布置,因此为今后学宫重建提供了实物例证。周边有百年长郡中学,因此,此历史地段宜重振儒家文化记忆。

3.5 化龙池历史文化地段

化龙池历史地段跨芙蓉区和天心区,北至苏家巷,南至晏家塘;东抵乐嘉巷,西达黄兴南路、大小古道巷,用地面积为10.21公顷。核心区为化龙池、白果园、大小古道巷等历史街巷两厢主要区域,重点保护白果园、化龙池、大古道巷、小古道巷、南倒拖靴、磨盘湾、一步两搭桥、程潜公馆、《湘江评论》印刷处、八大公沟遗迹、善化县学官照壁、善化县学宫围墙及拱门、甘露井、予园公馆等历史文化资源。

    化龙池历史地段核心保护的化龙池(原名“玉带街”),现被打造为清吧一条街,百年麻石古街的清幽韵味已经完全被商业化的酒吧街掩盖,不禁让人叹惋遗憾,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仍然突出的是过于商业化的问题。

3.6 湖南省立一师范历史地段

湖南省立一师范历史地段东南起白沙路,西至湘江大道、书院路,北至劳动路,用地面积为27.18公顷。核心区为国保单位—湖南省立一师范学校旧址及省保单位:妙高峰北麓青山祠南宋“福王”赵汝愚墓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形成的区域。

此区域为清代南门外妙高峰城南书院范围,古迹众多,文化积淀厚重,此地段的保护,应现拆除周边违章建筑,为文保单位留出更多的缓冲空间和过度空间,并对建筑里面做适当改造,使之不与文保单位有太过违和之感,尊重场地历史风貌,严格控制商业地产的开发。

3.7 河西麓山路与白沙液街老街

与湘江以东的老城区相比,长沙湘江以西的河西城区的老街就寥寥无几,在这里,笔者还是取两条老街进行分析。其一是麓山路:麓山路是岳麓山脚下的一条著名老街,南起湖南大学广场,北止荣湾镇广场,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就坐落在该路两旁,因此该区域也是河西大学城的核心区域。

此历史街区的由于本身环境优美,古树成荫,又有岳麓书院、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学府在其周边,先天的地理与文化优势得天独厚,该街道首先要解决的是学校区段的交通问题,优化人行交通,限制车流,公共交通优先,其次是景观和文化氛围的打造。

其二,白沙液街:白沙液街,最初的名字叫溁湾桥路,白沙液街的东头入口位置就是溁湾桥所在地。溁湾桥为明嘉靖元年(1522)吉简王所建,横跨溁湾港水。在老长沙人的印象中,老溁湾镇上两条小街鳞次栉比开满各类小店,基本能满足溁湾镇及河西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因此,河西居民长期保留有“到了溁湾镇就算进城购了物”的消费习惯。笔者认为,白沙液街的改造,首先街要解决现状拥堵、脏乱、老旧的问题,然后是在保留一定的老街生活记忆同时,将街道体质改造和历史记忆保护相结合。

3.8 长沙市历史步道规划  

2016年8月15日,由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公布的《长沙市历史步道规划设计》正式获批,规划一条总长22公里长的历史步道,首批长6.4公里的示范线南起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北至开福寺,将联接太平街、潮宗街两个历史街区和第一师范、西文庙坪、开福寺三个历史地段。历史步道即以步道的形式,把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里面仅供步行。

不论最终实施效果如何,这条历史步道的设计,串联起城区各个历史资源点,能够让市民在徜徉间穿越时空隧道、体验市井生活和历史资源与记忆。但是在步道建设的过程中,也不能为了改造而改造,不应像都正街等老街改造一样,把原本有历史印记的四十至六十年代建筑强行改造为清代建筑样式,这样,反而会抹除了其本来面貌,实不可取。

图5.长沙“历史步道”规划平面图(来自网络)

Figure5. plan plan of "historical footpath" in Changsha

4   问题与挑战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大规模的、日益加快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许多尚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历史旧宅、历史老街一一被拆除了。如西园北里华兴会旧址、坡子街福禄宫、幸福桥鸳鸯井、教育街中山纪念堂、蔡锷北路左宗棠公馆、麻园岭陈明仁公馆、福源巷左学谦公馆、望麓园沩宁试馆等先后被拆除。老城区内新修建马路和商业楼盘,拆除了为数众多的老街。走马楼、柑子园、臬后街、北正街、营盘街、织机街、樊西巷、灵官渡、老照壁等著名老街,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短短几年内就从地图上永远消失了。

2000年,长沙城区核心部分高层建筑还并不是很多,但大规模的旧城拓宽改造序幕已正式拉开,湖南省和长沙市的一些历史名城保护专家,提出了一个构想:用五到十年时间,按照旧城城墙格局,将城墙从天心阁向南北两侧延伸到湘江边。长沙城市发展放在这个区域以外,这个区域内的东西南北干道穿城墙而过,所有大小格局统统保留。这个区域内不再建高楼,街巷两侧统一按清末和民国初年建筑风格予以改造。所有房屋高度都不超过18米,即所有房屋都不超过五层。如果当时的构想得以实施,那么长沙将成为中国旧城保护得最好的城市。

但经过十多年的开发,长沙老城区已面目全非,再坚持“保护古城建新城”已无现实意义。为此提出“最低底线控制”的规划理念。“最低底线控制”即在老城区内选择若干块历史风貌尚未完全消失、历史文化遗存保存较多,又最能反映长沙古城特色的连片地块,分层次地规划为历史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街巷,严格控制保护。

2013年9月6日,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昆明一次公开会议上,罕见地提出对昆明城市规划建设的六点反思,认为昆明大拆大建等做法是对历史文化的毁灭性打击。放之全国,此举实属罕见。秦光荣在上世纪末曾任过长沙市委书记。

正如长沙地方文史专家们担忧的那样,长沙城市已经建成了上千栋高楼,许许多多老街因为商业写字楼开发、道路扩建、公共建设等原因而消失,长沙古城街巷的格局正在慢慢缩小、分散、支离。同时,老城区居民脏乱差的生活条件确实也困扰着老城中的居民,旧城改造确实是势在必行,改造之前应该对城市有个清晰的了解,比如哪些旧房有价值,必须保留,哪些没有很高的价值,可以改造。但是改造并不等于拆除重建为商业高楼,商业的开发也并不是只能局限于老城区的范围。当前就古城区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应该限制以老城“棚户区”改造为名而建商业与住宅写字楼,城市的商业规划应该让位于古城区的保护,老城区新建建筑应该限定高度。

5   老城街区的历史建筑保护

长沙市文物局将其中的老公馆分为六大公馆群,分别是同仁里公馆群,福德里、冯家湾公馆群,马益顺巷公馆群,九如里、连升街公馆群,西元北里公馆群和唐家湾公馆群。所谓公馆,是指那些由单独的大门、庭院和主体建筑构成的城市独立住宅,是从清朝后期到民国年间,长沙市出现的一种传统住宅中没有过的新的建筑类型。1938年的"文夕大火",上世纪50年代初和"文革"时期的没收私产等运动,给长沙公馆建筑带来较大的打击,再加上风霜雪雨的侵扰,能够保存下来已实属不易。

早在2004年,长沙市政府就历史文化街巷和历史旧宅保护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潮宗街等11条街巷为长沙受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巷,苏州会馆等23处旧宅为受保护的历史旧宅,并明确这些街巷、旧宅可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修复或改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可这些昔日的豪言壮语无法让类似苏州会馆这样的老建筑继续生存。曾位于长沙市最繁华地段的东鱼塘巷被拆除的游击坪4号公馆,似乎就预示着此类建筑的唯一结局。国内出现的一种怪现象也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即一边拆“真文物”,一边建“假古董”与仿古街。

虽然现今的公馆建筑大都是文夕大火以后、解放之前所建的民国建筑,但是其建筑研究价值、历史价值同样不可忽视,见证了民国长沙人物所经历的历史,旧时长沙名流之公馆所处位置也有讲究,商人的公馆住所大都分布于城南,市政官员公馆则大都位于城北,现存的这些公馆,作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点成为了其所在街巷的难得历史实物见证。对于其保护手段,其一、要稳定其建筑结构、排除火灾的安全隐患,并定期检修排查;其二、是本着“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对建筑里面、屋顶、排水等进行修缮和装饰;其三、是对公馆的管理模式,是保留原有居民、做民宿修复(如马益顺巷公馆)、做餐厅(伍厚德堂、白果园31号公馆、太平街81号)、做博物展馆、纯粹名人故居纪念(李富春故居、程潜公馆)等,都要依据其实际情况来定;其四、就是周边环境的整顿,公馆四周有条件的话,应该保留一定的缓冲区域,拆除和整顿周边杂乱的民房,统一景观面貌,同时应该重视周边建筑隐藏的火患对公馆将会造成的影响;最后,就是对于从前旧城改造中已经拆除的公馆等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若干年后,条件允许的话,还应该考虑原址或位置稍移动的重建,虽然重建后的是新的建筑,但是街巷的“灵魂”——历史文脉却可以保留,给后人以教育意义。

6   其他文化元素

老城区的历史街区的街头小游园与绿地、文化遗址标识、井、桥等历史元素的保留与景观重现,也是当今比较直观的呈现方式。

6.1 长沙街头小游园与绿地

1924年长沙古城城墙拆除之后,省城风气大开。上世纪20年代,长沙市政府组织建设了一些城市街头公园和休闲绿地,几何化的规则构图也体现了西方审美情趣的影响,其中典型的就是文运街与中山路的裤裆路口、国货陈列馆之前建设的“三角花园”(见图6),现今三角花园还留有一块街头绿地(见图7)。笔者再次探访三角花园时,发现文运街已经是处于蔡鄂北路棚户区改造的拆迁范围,不禁惋惜今后恐三角花园只会留有一地名。

 图6.民国中山路“三角花园”   (来自网络)

      图7.今天的“三角花园”位置(作者自摄2018.02.09)

Figure6. the "Triangle Garden" ofZhongshan Roa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Figure 7. the location of the "TriangleGarden" today (author 2018.02.09)

其次就是清代已经消失的园林(及遗迹)在街巷中的景观重现,典型的是长沙赐闲湖巷对明代湖广督学颜鲸赐闲湖景观的重现。

6.2 遗址文化标识

对于历史个时期长沙城消失的官衙、学宫、祠堂、宗教、名人故居与墓葬等遗址在街头巷尾设立纪念碑、雕塑等形式反映场地文化;对长沙古城门的所在位置以景观构筑、雕塑、故址碑等形式指明其历史沿革。

长沙老城独有的井桥文化,直观动情地诉说着长沙城市日星月异的变化。长沙的古桥很多,但最为有名气的便是“九井十三桥”,实际上,长沙有名的井远远不止九口,知名桥远远不止十三座,“九井十三桥”是人们对长沙城区内最有名的井与桥的浓缩,不仅是建筑实物见证,也是历史文脉的延伸。

长沙历史街区的改造也应该考虑到以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长沙文化遗迹的重现或记忆。

7   总结与思考

长沙,作为一座两千多年城址未曾改变的历史文化名城,十多年来,长沙的老街巷已经消失有400余条,古城区历史街巷保护形势依旧很严峻。

 1938年“文夕大火”以后,长沙城所留存的地面古迹已经微乎其微,但是火灾之后重建的许多房屋、老街基本恢复原貌和保持原有格局,加上少量未毁的建筑,依然可以感觉浓郁的历史和湖湘文化韵味。“文夕大火”以后的特色民国建筑亦是应该重点保护的对象,长沙古城区的街巷已经不宜拆除,商业开发应该在古城区以外范围进行,特别是天心阁望向岳麓山的扇形区域尤其不能再建高楼,这是古城区的核心风貌所在。对于历史街区的改造,要兼顾改善民生、历史建筑保护与旅游商业开发三者平衡、兼顾,以文物保护为重点,不能只重经济利益而盲目大拆大建。目前最应该做的,也就是尽可能多的完整留存长沙古城的街巷整体格局与肌理,让我们的城市新老共生;能看见新与旧、现代与历史更好更无缝的兼容:既可目击现代,又能触摸千年。

参考文献:

[1]陈先枢,金豫北.长沙地名古迹揽胜[M].长沙: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2]王习加.长沙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谢建辉.历史街巷寻踪[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4]欧阳晓东.湖南老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5]邓凌云,喻定权.长沙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研究[M].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2007.

[6]陈先枢.长沙老城区的街巷格局和结构[J].长沙大学学报,2013, 27 (3) :1-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