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克:一个浑身桎梏的人只剩下自由的梦了 | 未来书单

 置身于宁静 2022-05-27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

如果我们人类是猫,

机器人是狗,

那么猫狗之间谁也代替不了谁。

——桑克

图片

● ● ●

读书饥渴症一直延续到现在

Q1: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书的情形吗?我指的是心灵接触或者说心灵震撼的那种。

桑克:从认字不多的时候就开始看书。第一本可能是一部根治海河的长篇小说,具体名字已经不记得了,遗憾的是它对我的心灵没有任何震撼。最早对我构成震撼的,其实并非一整本书,而是日本作家德永直的一个短篇小说,名字叫作《马》,收在一套《外国儿童短篇小说》里,是我一个哥哥奖励我成为全校学习标兵的礼物。《马》讲述的是两位兄弟和一匹马的故事,其中对马的描绘,对兄弟之情的描绘,让我认识到,人生之中竟然存在着如此美好如此动人的感情——我当时又激动又害羞,不知所措。

Q2:你花钱买的第一本书是哪一本?它给过你怎样的好感或恶感?

桑克横排本简体字版《三国演义》,是我用拣废品卖的钱买的。我一个哥哥为此批评了我,因为家里已有竖排本正体字版的《三国演义》。这套新书后来被“没收”成为全家的共同收藏。书里的英雄传奇和历史往事(包括虚构)让我非常神往,至今我仍在玩光荣公司出品的游戏《三国志》,前年初春我还写了一个戏剧剧本《魏延传:造反的骨头》,这是我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重新想象。自从买了第一套历史典籍《三国志》之后,我每隔几年都会读一遍,观察其中隐藏的细节,思考其中隐秘的关联,不由感慨小说对历史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Q3:迄今为止,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谁曾经充当过你的文学“先父”或“教父”?

桑克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作家和诗人非常多,而且不同时期也不同——年幼的时候大多是中国古典诗人,比如李商隐和王昌龄等。这条线索发展到今天,我喜欢的是杜甫。而从杜甫上溯则是何逊,犹如我后来从奥登或者拉金上溯到托马斯·哈代。中学的时候喜欢普希金的诗,当然是查良铮也就是穆旦翻译的——其实它是普希金和穆旦的混合产物——后者的语言色彩似乎更重。大学的时候是艾略特——我说过从那时起我成为标准的“艾略特派”。毕业之后是里尔克和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人们,主要是曼杰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奇怪的是这个名单中没有茨维塔耶娃。这仅仅是诗歌部分之中的部分,而说起小说或者戏剧或者其他类型的作家可能更多。我还没有谈到与我同时代的中国同行们——他们对我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Q4:你的童年缺乏书籍吗?如果缺乏,你想过怎样的法子,将它们弄到手?

桑克缺乏,但我竭尽全力四处搜集和阅读。兵团时期的连队似乎拥有秘密流传书籍的通道,仿佛南北战争时期解救奴隶的长廊,而我家人或者我自己有意无意地也介入其中,将自家藏书借人或者从他人那里借书。与此相关的还书问题相伴而生。我记得我曾经读过不少没有封面的残书,不少只有下册(或者上册)而没有上册(或者下册)的书(有的至今没见过)。书籍大多是成人书籍,真正的童书非常少,这也就是我认为儿童不仅需要阅读童书而且需要阅读原典的原因之一。还有的书是我家人手抄的,我一个哥哥给我抄录过一本诗词集(相当于他编选的古典文学作品选诗歌分册),算是我的私人藏书,他还要求我背诵(我因此而获益)。当时读书几乎没有选择,不管什么类型,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天文物理,看得懂看不懂,只要是有字的东西我都会抓过来读。这种读书饥渴症一直延续到现在,只不过现在的饥渴症与以前不同,更似一种享受。

Q5:你反复重读的书是哪几本?最多重读过几次?

桑克这个是有变化的。一九八八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常读的书是《金蔷薇》,正体字版本的,隔几个月就会重读。后来常读的书是《圣经》和《含泪的圆舞曲》或者艾略特或者《变》,还有《三国志》或者《苏联历史档案选编》之类的史籍。重读频率不同,有的一年一次,有的几年一次。反正书是读不完的,但必须读——多活几次。重读的书中最多的恐怕将近十几次——我没有仔细计算过,说不出准确的数字来。

Q6:你阅读最多的阶段是在哪个时期?有人说失意、失恋或工作上的受挫会使人想到求助于书。

桑克这个还真说不清楚,我的业余时间基本上都在阅读之中。比如说自从我使用kindle(严锋向我推荐的;现在用的是第三个)后,我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比从前提高了非常多。而且我属于没事儿就看书的人,比如在飞机上在单位里在等候什么的时候……都会拿本书看。当然现在偶尔也会使用电脑或者手机。如果从时间量来算,还是大学的时候读书最多,因为当时的时间都可以用来读书,只是那时读书还是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是书太少。后来我开始读英文书的时候又苦于英文书太少。还有就是穷的问题,买不起太贵的或者成套的书。现在这些问题或许已不存在,但是时间变得有限却又变成非常突出的新问题,此外还有老问题,就是怎么分配时间。

Q7: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它就是图书馆的模样。你熟悉你所在地区图书馆的位置吗?它们与你的距离分别有多远?你还常去图书馆吗?

桑克图书馆的位置我当然知道,更知道它与我家之间的实际距离。其实都没多远,省图尤其近,市图从我家门口坐地铁直达。但是现在除了参加图书馆的相关活动之外几乎很少主动去那里看书,主要原因是我是买书看的人,当然不排除懒惰或者其他原因。我是这么想的,等我退休的时候我会把去图书馆作为一项比较重要的生活内容,但是那时去图书馆看书可能还是次要的,主要目的是打发时间或者看看活人。

Q8:请描述一下你的书房。有些人的卧室里也堆满了书,如果你愿意同时描述一下你的卧室,那么我们也很欢迎……

桑克我的书房如今已经堆满书,几乎进不去人。三面书架双层或者多层,全是满的,书桌上也是满的,地上也都堆满了书。我妻子的书房可能稍微好一点儿,还可以进去人。我家客厅的书架比两个书房的书架长度总和还要长,如今也都堆满了书。卧室里我居住的那侧,书也是越来越多。床上也曾经摆了很多书,我和妻子下决心把它们都给请出去了。其实我并不喜欢这样。实在没有那么多地方就不要放这么多书,生活空间都快被书挤压没了。还有一个问题是非常实际的,就是你想看某本书的时候却死活找不到,不得不去下载它的电子书。有的书没有电子书,只好又去买一本。尴尬。

Q9:在接受访谈的这一周里,你的枕边书是什么?假如你正在出差的路上,你带上旅程的是哪一本?

桑克我现在正在旅途之中,看的是波拉尼奥的小说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此外我还带着kindle,如果想换换脑筋或者想休息一会儿,那么就看看里面的其他书。里面的书不少,各个门类都有,等于一个活动书架。因为这次旅行时间略长,我还带着笔记本电脑,里面也有很多电子书,等于一个小型图书馆。眼睛太累的时候,我会听图书的声音文件。而平时在家我同时看四五本书,不算刚刚收到的仅仅浏览的书。

Q10:据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最舒坦的阅读姿势,你是窝在沙发里还是躺在床上?是边喝茶还是边抽烟?

桑克怎么都可以,任何地方都可以。看书的时候根本顾不上别的,几乎一动不动。躺着,趴着,蹲着,坐着,站着……喝咖啡,吃苹果,或者什么都不做……当时感觉舒服就行,因为读书环境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自己选择的。

● ● ●

我不许任何人阅读我的梦境

Q11:假如地球就要灭亡了,有十本书可以“幸存”,你希望是哪十本?

桑克《圣经》、《英汉大词典》、《红楼梦》、《艾略特诗选》、《2666》、《迷雾》、《城堡》、《罪与罚》、《变》、《穆旦诗选》……已经十本了,就这样吧。除了前面两本,大部分都是文学作品。我是不是应该多留几本类似《物种起源》、《应用物理》或者《宇航员手册》这样的书,或者一本并不存在的能够容纳人类全部文明的书?这个问题实际是问重要性或者必要性的(潜台词),让人为难。

Q12:假如未来有一种记忆芯片,能够将书籍植入你的脑袋,你愿意接受吗?如果愿意,你打算接受什么样的书?

桑克接受。把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的书都放进去,我都不嫌多。其中不喜欢的书我会把它们锁在一个临时文件夹里,特别喜欢的书就放在头脑桌面上,临睡的时候再找一本能助眠的有声书籍。对,我必须保留管理这些图书的权利,这很重要。

Q13:你觉得未来的文学创作会不会被微软小冰那样的机器人取代或部分取代?你会看这些机器人的作品吗?

桑克不会被取代,部分取代也不会。你看汽车跑得比人快,但是人们照样看百米飞人大赛。我当然会看机器人作品就如同看汽车拉力赛一样。再换一种比附,如果我们人类是猫,机器人是狗,那么猫狗之间谁也代替不了谁。再如果人类和机器人之间不存在本质差异,那么谈它们谁取代谁便毫无意义。我在编辑《未来》副刊,接触各种科技情报,关于人工智能的已知部分和前瞻部分,让我觉得融合可能是一种趋势,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究竟依靠什么标准来测试你是谁(人类和机器人)?一个东西,全身都是机器,只有记忆体或者大脑是人类的,它是谁?一个东西,全身都是人类,但记忆体或者大脑却是计算机芯片,它又是谁?如果——我是说如果未来某天机器人取代人类,那么人类也只能接受。这就是命运。但是这种命运其实相当遥远,因为人类发展极不均衡或者相当缓慢——进步或许只是我们一相情愿的错觉而已。

Q14:如果有一台机器可以“翻译”或记录你昨晚的梦境,你愿意尝试吗?因为你很可能在梦里正遇见一个奇妙的故事,或一长串漂亮的文字。

桑克愿意尝试。不管是噩梦还是美梦都应该记下来,但是关于能否阅读我却有其他考虑。我不许任何人阅读我的梦境,不管噩梦还是美梦,因为梦境往往超越道德与法律,甚至超越人类文明与宇宙定律。它们可以自由选择能否面世的机会,任何他人或者机构都无权干预或者接触它们。一个浑身桎梏的人只剩下自由的梦了。

Q15:你每年花多少钱买书,多少时间看书,譬如一天平均两小时……

桑克没有仔细算过。我想买什么书都会列一个书单,然后把它交给我妻子,由她具体操作。当然出现版本或者其他问题我们也会商量。看书的时间平均每天大约两个小时——差不多这样,或者比这个还要多点儿。这个我也没有仔细算过。在非常忙的时候,我也必须读几页书,少了这个程序今天就不能算是过完了。

Q16:你希望从阅读中获得哪些东西,社会生存术?待人处事的智慧?知识上的满足?情感的感知?抑或生死终极问题的解答?

桑克读书获得的东西很多,包括你说的这些。其他还有,比如经历别人的人生,比如获得情感的满足,比如满足内在的某种好奇心,比如单纯的释疑解惑,再比如印证某类写作技术……我希望我读的书,一种是完全陌生的,让我感到新鲜;还有一种则是唤醒我的同情心或者同理心;再有一种就是能够指引我的,让我踏实活下去。

Q17:阅读会为你带来快乐吗?如果有,这种快乐是浅层的还是深层的?

桑克当然快乐,不快乐就没必要看书。如果现在学校教育人读书只是为了乐趣,而不是为了分数与出人头地,我相信许多厌学的孩子会喜欢读书的。快乐是浅层的还是深层的我也不太清楚,主要还是取决于书的质量或者什么书吧。

Q18:你会在与友人聊天时互相推荐书目吗?你信赖友人这方面的推荐吗?

桑克经常如此。我会把没看过的书名立刻记在随身带的本子上,或者直接记到手机上。一个人看书再多也是非常少的,总会漏掉许多值得看的书,而朋友推荐则会弥补这些遗憾。更重要的是,朋友推荐的确是条捷径,可以省略其他书籍的骚扰或者对时间的侵蚀。而我自己看到喜欢的书也会推荐给朋友们买或者看。分享是互联网道德其实也是人类道德,没必要偷偷摸摸地自己享用。此外我还会看书评或者其他图书介绍,从中挑选值得看的或者买的新书。有时不买书,只看看其中部分章节也不错。

Q19:听说,你为乡村孩子买了一些书寄去,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些书?

桑克说实在话我有些忐忑,不知道这些孩子是否喜欢这些书。因为我没有孩子,所以完全不了解如今孩子的口味或者兴趣。我只是觉得孩子们看的书应该更加广泛一些,比如人文的书,比如科学的书,比如杂七杂八的书,其实都应该看。这么小就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固定图书角落里其实是非常不妥当的。

Q20:如果你想让你的某个友人也来回答上述问题,你想@谁?你最想他来回答哪一个问题?

桑克在我接触的人和朋友中,看书最多的人是王来雨,他算得上是一个书痴,我就@他吧。我最想他来回答第十一个问题。如果允许我再问两个问题的话,我想知道他怎么回答第五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或者其他问题——他在看什么书?他最喜欢的书是什么?

——2018年2月1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