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是在乌江亭写评论项羽的诗,王安石为什么就高人一等呢

 松林阅读 2022-05-27 发布于吉林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大军层层包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境内)。兵仙韩信为了进一步瓦解项羽部队的斗志,晚上令人唱起了楚地的民歌。

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图片1

韩信的计策起了作用,当天晚上,项羽心神大乱,命人取酒来,与他心爱的虞姬一起喝酒。看着年轻貌美的虞姬,项羽悲从中来,他不禁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知道这是她人生的最后时刻了,她柔情似水地看着她心目中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在为项羽献上了最后的一段舞蹈之后,毅然自刎。

文章图片2

最牵挂的人已经走了,项羽心无旁骛了,他立刻带人连夜突围。

在突围的路上,项羽依然神勇无敌,他斩将、刈旗、杀数十百人。汉军的骑兵队长杨喜带领手下追击项羽,项羽只是怒目而视,大喝一声,就吓得杨喜差点掉了魂,立马调转马头,撒丫子跑出了好几里地。

文章图片3

就这样,项羽冲出重围,来到了乌江边上。乌江的亭长是一位老者,他把船停靠在岸边等候着项羽。

他对项羽说道:'江东虽小,却也是土地千里,民众数十万人,也足够您称王的。希望大王快速上船过江。现在这儿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里,没有什么办法渡江。'

项羽很感激,他微笑着豪迈地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意思是,人要脸,树要皮,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继续拥戴我为王,可是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

接着项羽诚恳地对老亭长说道:'我知道您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乌骓马跟着我已经五年了,从来没有遇到过对手,它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就把它赠给您吧!'

文章图片4

然后,项羽命令部下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小轻便的武器拼死力战。项羽一个人就杀死了汉军几百人,他自己也受了十几处伤。

最悲情的时刻终于来了。当项羽一回头,看到了汉军骑兵中的司马吕马童,他原来是项羽的部将,现在已投靠了刘邦,项羽微笑着对吕马童说道:'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

吕马童不敢接话,扭头告诉大将王翳:'这就是项羽。'

项羽高声说道:'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我就成全你吧,然后一代战神就自刎身亡了。

项羽作为“兵形势”的代表人物,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没有之一。人们称赞他“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在他三十一年的光辉岁月里,留下许多动人的典故和成语故事,例如“彼可取而代也”、破釜沉舟、作壁上观、鸿门宴、锦衣夜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等,这些故事人们脍炙人口,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文章图片5

诗人们对于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格外关注,纷纷写诗表达自己对项羽的看法。唐朝诗人胡曾写下了《咏史诗·鸿门》:

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

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

胡曾多次应举而不第,所以非常看重第一次机会。项羽威武灭秦,鸿门开宴请来刘邦,倘若项羽听取了范增的计策,“樽前若取谋臣计”,当机立断杀了刘邦,一劳永逸,“岂作阴陵失路人”。胡曾是可叹项羽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宋朝女诗人朱淑真写出《项羽二首 其二》:

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在西关。

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朱淑真曾经在《愁怀》里写道:“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这是典型的女人的心理。所以,对于项羽的失败,朱淑真的观点是天意如此。尽管项羽是盖世英雄力拔山,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岂知天意在西关。

文章图片6

李清照面对宋朝当权者的苟且偷安,她想起了项羽,在《夏日绝句》这首诗里,李清照愤怒地呐喊: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唐武宗开成三年(838年),唐朝大诗人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任命为宣州团练判官。在路过乌江亭时,杜牧睹物思人,感慨万千,写下了《题乌江亭》这首著名的咏史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的意思是,胜败乃是兵家常事,结果难以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的男儿。江东子弟里人才济济,倘若项羽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文章图片7

杜牧才华横溢,他在读书之余,还关心军事政治, 杜牧曾经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写出了著名的《阿房宫赋》,非常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

这首《题乌江亭》显示了杜牧的胸襟和眼界,他认为一场战斗的胜败并不是最终结果,真正的“男儿”是能够“包羞忍耻”,他讽刺项羽,遭到一次挫折就心灰意冷,缺乏男子汉大丈夫的坚韧顽强的勇气,这怎么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男儿呢?

假如项羽听取了乌江亭长的建议,回到江东,“江东子弟多才俊”,那么项羽重整旗鼓,带领江东弟子们卷土重来,项羽和刘邦最终谁输谁赢还说不定呢。这是批评项羽气量狭小、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也是对项羽的结局感到惋惜。

杜牧吊古凭今,借项羽的故事,宣扬了做人要有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对于杜牧的这首诗,人们褒贬不一。

文章图片8

二百多年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秋天,王安石的舒州通判任期届满,他在赴京途中,也经过乌江亭,王安石想起了杜牧的《题乌江亭》,“卷土重来未可知”,他感到很不以为然。

王安石心想:“杜牧的诗文写得是不错,可是,在项羽乌江自刎这个问题上,杜牧看走眼了。人最重要的是能看清形势,不是有句话老话,时势造英雄嘛。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杜牧怎么能忘记这一点呢?”

于是,王安石就有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冲动,杜牧不是写下了《题乌江亭》吗?我也写一首,题目就叫《叠题乌江亭》吧: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诗的意思是:频繁的征战使壮士们感到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使项羽的局势再也难以挽回。江东子弟虽然现在仍在,但他们还愿意跟随西楚霸王卷土重来吗?

文章图片9

王安石博览群书,熟知历史。他善于观察,强于思索。作为一名年轻的政治家,他有着宽广的胸怀,高明的眼界和对于时局把握精准的能力。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出的评价总是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当人们都赞美孟尝君能养士的时候,王安石泼出一盆冷水,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里直陈己见,他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通过对“士”的标准的鉴别,仅用了九十个字,就有力地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显示出王安石高人一等的眼界和料峭峻拔的写作风格,吴楚材在《古文观止》赞叹道: “文不满百字,而抑扬吞吐,曲尽其妙。”

当王安石写出《桂枝香·金陵怀古》这一千古名篇后,引得其他词人们竞相唱和,南宋学者杨湜在古今词话》记录道:“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十三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伟大政治家的胸襟和真知灼见令人不得不佩服啊!

文章图片10

这首著名的《叠题乌江亭》同样也展现出王安石的冷静、睿智,以及他独具只眼的分析能力。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诗的开篇一句,就高屋建瓴、一针见血,直接指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就是“势难回”。

人们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楚汉相争的后期,由于坑杀降卒等一系列凶狠残暴的措施,项羽逐渐地失去了民心。由于他刚愎自用,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陈平、韩信、英布等优秀人才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最后,连项羽最为倚重的谋士范增,因为项羽的猜疑,老爷子气得撂了挑子,辞职不干了。

垓下之战时,项羽已经失去了人心、军心,由于“百战疲劳壮士哀”,项羽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程度,已经是大势已去。在这种情况下,还想要挽回局面,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文章图片11

项羽作为“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在最后时刻,他认清了形势,所以才上演霸王别姬,卸掉包袱后,连夜轻装突围。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一句,王安石明确指出,在这种形势下,即使项羽在乌江亭长的帮助下,重返江东,江东子弟们也不肯再随着项羽卷土重来。

杜牧的“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一句,是基于他的想象和精神,做人要有不怕失败、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但是在现实中已经是无法实现了。

项羽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无颜见江东父老,只能是自刎身亡。王安石作为杰出的政治家,他非常理性地看待问题,很善于审时度势,“肯与君王卷土来”这一句,体现出王安石基于现实而做出的冷静判断,客观理性,展示出王安石高人一等的政治眼光。

文章图片12

历朝历代的诗人们歌咏项羽的诗词有很多,大多是就事论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出各自的书生意气。王安石独具只眼,高屋建瓴,他抛开了具体现象,直指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这就是伟大政治家与普通文人的不同之处吧。

我想,倘若项羽地下有知,他肯定能会心一笑,欣慰地说:“知我者,王荆公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