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人录:云南省普洱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颐源书屋 2022-05-27 发布于云南
文章图片1

普洱,旧称思茅,云南省下辖地级市,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的驿站,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普洱民俗风情奇异多彩,曾诞生过一批著名人物,今天小编带大家看看普洱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文章图片2

刘崐(1808年3月17日—1888年2月1日),异名刘崑,字玉崑,号韫斋,云南省景东直隶厅(今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清朝官员。

刘崐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初授官庶吉士,历任编修、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署兵部右侍郎、鸿胪寺少卿、太仆寺卿、顺天府府尹,官至湖南巡抚。一生仕途显赫,于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1888年2月1日)卒于湖南长沙,享年80岁。

刘崐清末年间著名的历史人物,自中进士后走上宦海,曾做过同治皇帝的老师,为官政绩卓然,如在内忧外患之际受命于湖南巡抚,催办粮饷弱,镇压会党起事,弹劾地方官吏、监督籍内官员,曾督修《湖南通志》以及重修天心阁和城墙、大修岳麓书院,请求从祠名宦乡贤等政务做得可圈可点。是晚清时期在湖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官员。

刘崐还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书法家,其作虽传世绝少,但多部清著中提及其精湛的书法,赞誉之词溢于纸面。岳麓书院御书楼前的长廊嵌存的“重修岳麓书院记碑”便是刘崐撰写。

文章图片3

田政(1821年—1871年),又名田以政、田四浪,号四牌,普洱墨江人。

年轻时好学武,善骑射,早年曾参加科举府、乡试,虽成绩优秀却榜上无名。遂产生了推翻朝廷的想法,以“习武”、“布道”为名,遍游他郎、威远、新平、景东等地,广交朋友,向贫苦农民宣传“推翻满清”的主张。

清咸丰三年(1853)哀牢山一带遭受严重旱灾,庄稼绝收,饿殍遍地。而官府仍催粮要债,逼得农民流离失所,怨声载道。田政遂与哈尼族沙定军、彝族普顺义、何成等密谋起义,组织了三千余贫苦农民,于同年秋在凹壁起义,随着多股起义军加入,至同治二年(1863),义军军已控制了总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的地区。同治八年(1869)朝廷派军两万余人镇压,义军经激战仅余千人,被迫退回过得岩营盘固守,清军重重围困,义军弹尽粮绝。同治十年(1871)清军买通义军叛徒作内应,向过得岩猛攻,田政欲亲自突围求援,不幸从后山顺绳而下时跌落岩底,摔成重伤,为清军所俘,次年英勇就义。

文章图片4

《中国名人录(第三版)》中的吕志伊照片

吕志伊(1881年—1940年),原名占东,字天民,别署侠少、旭初、金马,云南思茅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中国民主革命家。

吕志伊于1900年中举人,1904年赴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1905年吕志伊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中国同盟会总会评议、云南主盟人。1906年他参与创办《云南》杂志、《滇话报》,任《云南》杂志主笔,并常为《民报》撰稿。1908年3月他和杨振鸿等人发起云南独立大会,被清政府开除官费并通缉。此后吕志伊到缅甸仰光任《光华报》总主笔、《进化报》主笔。1909年他在《光华报》上撰写对联上联“摄政王兴摄政王亡建虏兴亡两摄政”,征集下联,一时震动海内外。1911年初他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担任统筹部印信、密件保管、撰写檄文等工作。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到上海任《民立报》主笔。1911年7月他和宋教仁、陈其美等人创建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1911年9月他受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委托,到香港请黄兴到湖北武昌领导反清起义。

武昌起义提前爆发以后,吕志伊奉黄兴之命到云南。云南光复后他任云南都督府参议。他还任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云南代表,到南京参加会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任命他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司法部次长。后来他担任中国同盟会驻沪机关部副部长、《民国新闻》总编辑。1913年他当选民元国会参议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后来他参加了二次革命。1915年他奉孙中山之命到昆明策动了护国起义,并首先提出了“护国军”这一名称。1917年他任孙中山在广州组织的护法军政府司法部次长。1919年他建议将“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后历任广州军政府司法部次长、内政部次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内政部次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吕志伊淡出政坛,1928年起一直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0年吕志伊在昆明病逝,享年60岁。

文章图片5

黄毓成(1884年-1958年)字斐章,云南省镇沅县人,中华民国滇军将领。

黄毓成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秀才,入昆明经正书院。1904年赴日本留学入振武学校。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包括黄毓成在内的大部分云南学生均成为首批会员。1906年自振武学校毕业随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1908年末毕业归国,被分配到云南讲武堂任骑兵科教官。1911年黄毓成参与发动昆明重九起义,起义胜利后,出任陆军第一师骑兵联队长,后来升任混合旅旅长。此后黄毓成部隶属谢汝翼的援川军赴四川。1912年4月,黄毓成率骑兵支队入贵州,随后任贵州督军府少将参谋长。1913年熊克武在重庆反袁世凯,黄毓成奉命进攻熊克武。攻克重庆后,黄毓成被任命为重庆镇守使,并晋升中将。但因受四川人告密攻击,黄毓成很快便被北京政府革职。黄毓成随后辞去军职。不久黄毓成被云南都督唐继尧任命为云南省水利总裁。

1915年袁世凯称帝,云南举行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黄毓成任护国军挺进军司令,率部参加了在滇桂边境抵抗龙觐光部的战争。1916年2月挺进军扩编为护国第四军,黄毓成任军长,杨杰任参谋长兼第一纵队司令。1918年至1922年,黄毓成历任滇军驻川师长、司令部参赞等职务。然后辞职闲居上海。1937年接受南京国民政府命令,回到云南任云南禁烟特派员,后遭解职。此后黄毓成在家研究佛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毓成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8年黄毓成在昆华医院病逝。

文章图片6

庾恩旸(1884年—1918年2月18日),字泽普,一字孰右,别号墨江枫渔,云南墨江人,中华民国滇军将领。

庾恩旸早年赴日本留学,先入振武学校,后入陆军士官学校。学成后回到云南入滇军。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同盟会会员庾恩旸、唐继尧刘存厚、殷成献、沈汪度张子贞黄毓成等举行秘密会议,策划响应武昌起义,经过反复磋商于九月初九,举行了云南昆明重九起义庾恩旸任云南军政府参谋部长,率部赴贵州,贵州军政府改组后,任参谋总长,兼任讲武堂校长及军务处长等职务。1912年11月到北京,补授陆军少将,任总统府谘议官。不久回到云南出任昆明讲武堂校长,旋改云南都督府高等顾问,授三等文虎章,他还兼任云南全省警备司令部总参议、云南开武将军行署参谋长、代将军印务,晋授四等嘉禾章。1914年春任普防巡阅使,1915年复代将军职务。

护国战争期间,庾恩旸任云南军政府军政厅长兼宪兵司令官,后又兼警卫军总司令官。1916年袁世凯逝世后,任云南督军署参谋长兼第三师师长,授勋三位、陆军中将。1917年任卫戍第三区总司令官,1917年7月张勋复辟,云南力图起兵,庾恩旸为云南靖国第三军总司令官兼联军总司令部参赞。1918年2月18日庾恩旸在贵州毕节遇刺身亡。同年7月4日,葬于鸣凤山。唐继尧撰写《庾泽普军长墓表》,赠陆军上将,孙中山题“应为雄鬼”四字于其墓表。

文章图片7

熊文和(1906年2月2日—1932年1月20日),云南墨江人,革命烈士。

熊文和幼年入县城小学读书,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小学毕业后,他抱着渴望求学的目的,报考了设在普洱的当时公费供读的云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学校里熊文和阅读了《新青年》以及《新潮响》、《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资本论》等革命书刊。这些书刊使年轻的熊文和得到了政治理论的启蒙,对现实社会的黑暗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认为此种社会制度非改不可。改革社会的思想由此而产生。他和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组织起“读书会”,经常讨论研究新文化、新思想、吸取新知识,并经常组织编演剧目,反对封建礼教,宣传新思想。从师范毕业后,熊文和到县城的大寺庙、普益社初级班任教员。他除教学外,经常与进步青年谈论形势,提倡五四运动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编印《墨江》小报,在教学中言传身教,把新思想灌输给学生。

1928年经卫秉礼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熊文和在墨江成立了党支部并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领导全县的革命工作。1931年熊文和与同志们积极开展和发动农民群众,组织农会,为农民暴动积极开展工作,11月22日在暴动准备之际,国民党县政府以召开抗日救国会的名义,诱捕了熊文和,1932年1月20日熊文和被国民党县政府杀害在墨江县城北门外,时年仅26岁。

文章图片8

杨默霞(1900年—1983年),云南墨江玖联镇人,普洱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女革命者之一。

民国八年(1919)杨默霞为了摆脱封建包办婚姻,赴昆明考入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她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在校期间参与进步学生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小组”活动学习,逐步接受了新思想。1928年考入中央女子师范大学,在校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南京学生请愿团,与北京、上海学生请愿团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南京妇女救国会成立后,她积极参与活动,并担任学校救国分会行动组成员。1934年受党组织安排,与另一地下党员张默涛假扮夫妻开展地下工作。经过一年多相互了解,萌生爱情,经组织批准,于1935年与张结婚。

“七七”事变后,她转到昆明工作,按照党组织“多交朋友,扩大统战面”的指示精神,积极组织联络各界朋友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3年中国民主同盟昆明支部成立,她按照党的指示,加入民盟,任妇女委员,主办《云南妇女旬刊》,又同费孝通合办《时代评论》。1945年昆明“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为了进一步联络各阶层妇女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成立云南妇女联谊会,她任联谊会主席,号召广大妇女认清时局,积极投入革命斗争洪流,后国民党特务对她欲加迫害,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化装潜往香港。

新中国成立后,杨默霞先后被选为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民盟北京市支部妇委会委员、政协北京市第三、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不顾年事已高,身体病弱,积极参加“民盟”和政协活动,为改革开放尽微薄之力,1983年9 月1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文章图片9

陈家麟(1905—1932)字瑞微,云南墨江县玖联镇人,革命烈士。

1921年陈家麟于普洱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在校期间阅读了《新青年》、《新潮》、《向导》、《唯物史观》、《学生爱国会》等进步书籍,思想有了很大触动。从普洱师范毕业后回墨江在县城小学任教。1928年底经卫秉礼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 “墨江风俗改良会”成立,陈家麟任改良会会长,改良会制订了《墨江县风俗改良暂行细则》,提倡解放妇女,男女平等,从俭办婚事丧事,不铺张浪费。1931年在中共墨江党支部的领导下,墨江的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工商业者运动蓬勃地开展,地下党支部经过调查认为,武装暴动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成熟,决定在当年的冬至节举行武装暴动,机密泄露,国民党墨江县政府掌握了农民武装暴动的计划,县长王滢借组织“抗日救国会”之机,逮捕了陈家麟,次年1月20日被杀害,年仅26岁。

文章图片10

李拂一(1901年11月13日—2010年9月7日),原名承阳,字复一,云南普洱人,原籍广西桂林,傣学研究专家、茶界泰斗。

早年毕业于普洱道立中学,1923年进入西双版纳,有志苦学,锲而不舍,后成为柯树勋的得力助手,在阅读了柯树勋所著的《普思沿边治略》一书,颇受启发,1927年起从事傣学研究,决心致力于西双版纳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李先生最早的一部著作是《南荒内外》,这本仅有5万字的小册子记述了柯树勋民国初年在西双版纳实行“土流并存”的改土归流的情况和柯树勋平定勐遮土司刀正经之乱的始末。1936年李先生出版了第一部方志《车里》,内容包括车里(西双版纳)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文化艺术、天文历法等方面。

后移居台湾,仍手不释卷地研究傣族历史,先后出版《十二版纳志》、《十二版纳纪年》等书。60年代以后,李先生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仍潜心搜集、研究西双版纳的傣族史料,在大陆与台湾关系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从香港搜集到有关西双版纳的书籍、史料300多份。90年代李先生已是90高龄的人,因思念西双版纳,曾于1991年11月和1993年3月两度回西双版纳探亲、考察。

2010年9月7日逝世,享嵩寿109岁。李拂一先生一生对西双版纳都怀有浓厚的感情,他不仅关心西双版纳地方志方面的研究,而且对这里的民族教育也很关心,他是傣学研究(尤其是泐史研究)的著名学者,无论是在祖国大陆,还是在台湾,他都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傣学研究事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