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

 图书 馆员 2022-05-28 发布于内蒙古

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桔梗——引药上行——用开提肺气
牛膝——引药下行——治筋骨痛风
旋覆花—引药下行——治呃逆上气
桑枝——引达病所——臂与手指
羌活——引达病所——药达上肢
独活——引达病所——药达下肢
柴胡——引达病所——专少阳头痛
藁本——引达病所——攻巅顶头痛
肉桂——引火归元——虚阳上越
砂仁——引气归元——改善肺肾功能
升麻——引气上升——益气升提
柴胡——引气上升——升举下陷
牛膝——引血下行——防止“气厥”
柴胡——引邪外达——开邪热内闭
霍香——可散脾经伏热
威灵仙——通行十二经
连翘——可清十二经伏热
龟板 鹿角——走任督,一阴一阳
鹿角霜 肉桂——温奇经之阳
紫石英——调补奇经之要药
鹿含草——通补督脉之要药
蛇床子——善走阴部
白芥子——可祛皮里膜外之痰
生香附——上胸膈,外达皮肤
熟香附——下走肝肾
炒黑香附——止血
童便炒香附——入血分
酒浸炒香附——行经络
醋浸炒香附——消积聚
姜汁炒香附——化痰饮
热水炒香附——入血分而润燥
路路通——载药通行十二经
桂枝——引药至膀胱经
竹茹——通诸经入百络
车前子——量小利尿,量大缩尿。

对于引经药,应该重视其功效,而不拘于引经。临床辨证用药组方,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要辨证使用,有的放矢运用引经药。

用药特色
一、轻可去实

轻可去实”,一般理介是指用轻清疏解的药物,以治疗风温初起的表实证而言。先生提出的“轻可去实”其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指药物性味而言:在解表时主张施用荆芥、防风、薄荷、桑叶、菊花等轻清升散之品,不用桂枝、麻黄等重浊厚味之属;湿浊中阻时施用茅术(米泔水浸)、茯苓等淡渗之品,不用苍术、厚朴等厚味燥湿之属;瘀血内阻,症瘕积聚时选用三棱、莪术、刘寄奴、大黄等破瘀逐血软坚散积之品,不用失笑散、全蝎、蜈蚣等气味重浊之品。
2.指剂量轻微:先生所用的剂量宗叶天士法,一般均以1~9克为准,很少超过9克以上的认为只要掌握病情,药宜轻用,重用者往往旧疾不去,反致他病。当然剂量之多寡,最终还应适合病情之轻重,切忌太过与不及。太过则伤正;不及则罔效,务使药病相抵为贵。因此,用于疏肝解郁的柴胡,郁金只用到3~6克;攻下通腑的生大黄则用至3~6克;清心泄火之黄连只用到1.5~3克左右。
3.指药味少而精:良医治病,辨证确切,用药如用兵。药味少而精同样能取胜;多而杂说明医者心中无数,对病情掌握不准,这样不但不能取效,往往反遗他害。因此先生的处方一般均在10味左右。
二、重视炮制,讲究服法
有些药物通过炮制和配伍,要减少或监视其副作用,并能增加治疗作用,如熟地、阿胶等炒炭或珠(用蛤粉炒),或配以辛香理气的如炒枳壳、陈皮之品,可减少其滋腻呆胃的副作用,从而发挥其补益的作用;对砂仁、蒲黄、车前子或有关丸剂入药者用包煎,以免药液混浊;对紫菀、贯众、仙茅等品,方书中记载有小毒,与甘草同用,以解毒性;对有特殊气味的如乳香、没药、五灵脂之类以炒炙用。如某些刺激胃肠的药物如墓头回、椿根皮、臭阿魏等尽量不用或慎用;患者服药后有不适感,嘱其改在饭后服,对某些虫类药物尽量避免应用,以防异体旦白过敏反应的发生。
加工炮制能改变药物升降沉浮作用趋势。盐炒则降,如杜仲、菟丝子盐炒后则增强其下行补肾的作用;姜炒则散、厚朴、半夏经姜炒后,增强其止咳化痰、温中止呕的功效;醋炒则敛、如白芍、延胡索、艾叶经醋炒炙后,增强其收敛止痛的作用;某些药物经醋炙后,除增强其收敛止痛作用外,同时加强其曲直作酸,入厥阴肝经的作用,如先生研制的内异Ⅰ号丸中的生大黄、炙鳖甲等均经醋浸泡后入药,取其入肝经之目的。酒炙则升,如大黄经酒炙炒后则能改其通下之性为上行,具有行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蒸熟则泻下力和缓,适用于老年人及体弱者,炒炭可用于大肠积滞的大便下血,有止血作用。临床多以熟大黄炭用于妇女崩中漏下,以达祛瘀清热生新之目的。
三、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先生在处方用药时掌握药物之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之原则。具体应用时,在大量养血滋阴之品中的酌情选用香附、乌药、川栋子等,引气分药入血分,以活泼生机。如对血热型月经过多地者,则予凉血止血药中伍香附、川芎、丹参等止血而不留瘀;血热阴虚者,则在滋阴清热的基础上,少佐醋柴胡、川栋子等行滞和血,以防滋腻;其动静结合可见一二。气虚者,以补脾益气为主,可适情选用少量砂仁、陈皮、柴胡之类,使补而不滞,气机调达;血虚者,在滋阴补血的同时常须益气,以使“阳生阴长”,可少佐砂仁、香附、玫瑰花之属,一为畅通血行,使滋补而不腻膈,一为引气药入血,而生血气。另外,大量疏肝理气之品易耗气劫阴,常加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柔克刚。
四、药性温和,顾及阴血

先生在调经过程中对辛热药或寒凉药的应用,注意不宜多用或久用,要中病即止。一般需与其它佐使药配合,以免过于辛热而使之血热妄行反伤阴血;过于寒凉虽能除热,然有火退寒生之弊。总之,清不可过用寒凉,以防损伤胃气,复阻经血;温不可过用辛燥,以防耗阴动血。特别是闭经治病过程中,不仅在于虚者不宜强补;实者不宜峻泻。补虚不可过用辛热滋腻之品,以免燥血滞膈;攻实不可过用苦寒辛凉之剂,以免败胃伤津。宜调和血气,使归平顺,以达“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之目的。特别在治疗闭经时不能以一通为满足,还须注意疗效之巩固,以及禀赋体质,寒热虚实之不同。药性宜温和,以免耗阴伤血。

中医辩证用药一览表

任继学临床遣方用药经验举隅

1 合理配伍,增强疗效
  如治疗急性或慢性肾炎所致的血尿,常用苎麻根配白茅根。白茅根甘寒,入肺、胃、膀胱经,能清热凉血、止血利尿;苎麻根甘寒,入肝脾经,清热利尿、止血解毒消肿,两药相伍,加强止血解毒之效。又如治疗急性乳蛾,因邪毒入侵,正不御邪,毒结于咽喉,出现喉核红肿疼痛,常用金莲花配金荞麦。金荞麦味辛性凉,入肺肝两经,辛能开表散结、解毒消肿,凉能清热,以善开喉闭为长;金莲花性寒味苦,入肺胃两经,旨在清热解毒、行滞解凝,两药相伍,增强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
  任老常以砂仁配熟地黄用于补肾方中。“补肾非地黄不可”。熟地黄性甘微温,功专补血填精,然熟地黄之滞腻,唯恐碍胃。砂仁辛温香窜,和胃醒脾,快气调中,以砂仁配熟地黄,相反相成,通过砂仁辛窜制约熟地之滋腻,使得补益之效增强而无腻滞之弊。又如在治疗妇女月经过多,常以牡丹皮配艾叶炭通涩并用。艾叶炭擅入血分,既可温经散寒,又可收敛止血,配伍凉血活血散瘀之牡丹皮可以宁血止血,且无止血留瘀之弊。
  《
王氏医存》言:“古人立方之妙,多是以药制药,以药引药……。”任老也擅于使用引经药,利用药物“归经”的特性,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以增强药力。如任老在治疗头痛用方中必用川芎,盖因《医方集解》云:“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此药味辛性温,辛香走窜,能引血上行,上达头目,长于祛风止痛,为诸经头痛之要药。又如牛膝,苦酸平,入肝、肾经,既能引血下行,又能补益肝肾,在治疗风阳上冒所致的头晕、头胀、肢麻或虚损性肾衰所致的下肢浮肿、沉重等症,常以怀牛膝,前者引血下行,后者既能补益肝肾,又可引药下行,以达到治疗目的。
  2 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任老指出,医家在临床所开之处方,不应该是药物的简单相加,也不能是某类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理法理论指导下,有目的地将群药经过合理配伍,组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如在治疗不寐病时,他认为该病多因七情内扰,饮食所伤,久而不解,引起脏腑气化机能阻滞,经络气血失和,阴阳不平,促使脑髓不得静谧,神明散乱,形成卫气常行于阳,不得入阴而成。自拟益脑眠可安方,药物选用清半夏、秫米(微炒)、郁金、酒黄连、肉桂、炒酸枣仁、小蓟花、黄精、炙远志,共为细面分服。方中以小蓟花为君药,性味甘凉,入心、肝、肾、脾经,通经络,调血脉,交合阴阳,臣以黄精之甘平,入肺、脾、肾经,宽中益气,使五脏调和,安下治上,填髓益脑;配以酸枣仁,炒则其气香,能透心脑之气,敛气安神,使魂宁魄静,眠而能安;佐以秫米味甘微寒,能利脾胃,并医阳盛阴虚之疾,清半夏味辛性温,能和胃散邪,除腹胀,目能得瞑;取酒黄连上行于心,则君火安于上,相火潜于下,以护肾水;配肉桂之辛,引火归原,以交通心肾;使药用郁金入心、脾、肝三经,以引诸药,理气开郁,除烦安神;少取远志肉开心气益精神。此方用药严谨,以奏益肾养脑、理脾升降、交通心肾、解郁除烦、镇静安神之功。

  任老指出,中医古籍记载了许多十分有效的药物方剂,尤其一些经典名方,组方合理,配伍严谨,疗效可靠,必须善于学习,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如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疗心功能衰竭,是任老融古贯今,博采古方,兼收并蓄的体现之一。白通加猪胆汁汤原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315条,治疗少阴病,“下利,……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药由干姜、附子、葱白、人尿、猪胆汁组成。此条文历代医家之注释,多从“阴盛格阳”作为病因病机之解。其治则、治法多从“反其佐,以同其气,使不相格,适相成”,“反佐取之,甚者从之”而解之。任老认为白通加猪胆汁汤虽然主治“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但现今临床上所见的心功能衰竭者,其证候是寒热错杂、气液不足、阳衰血瘀之危病。法宜救阳固精,活血化瘀为主。亦可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方中干姜,味辛、性温,逐寒邪“扶正温经以通脉气,气通则脉通。生附子(今用炮附子)味辛、大热、有毒,以祛除体内之阴毒,毒去则阳回。附子上通心阳而强心,中暖脾胃以生气,下壮肾命以补火,如此元阳得复,则生命有安之望。配葱白,味辛性温而升,善通脉而助干姜通气之力,则厥回脉通。人尿,咸寒,能推陈出新,活血散瘀,通经达络,和畅气血。猪胆汁,味苦性寒,先入于心,能清心烦之热,凉肝脾而止呕。此方诚为温阳通气、活血复脉、解毒除烦、强心利尿、回阳救逆之良方。任老常用此方治疗心衰,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2002年底,广东省中医院收治一位74岁的男性患者,患有冠心病、心房纤颤、慢性心功能衰竭20余年。因出血性中风合并肺部感染,出现急性心功能衰竭,经西药积极抗感染、强心利尿及中药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等治疗,效果欠佳。在任老的指导下,加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疗第2天后喘促症状大减,3天后症状消失。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第一节炮制的目的
炮制的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 :一般中药原药材,多附着泥土、夹带沙石及非药用部分和其它异物,必须经过挑拣修治,水洗清洁,才能使药物纯净,方可保证质量,提供药用。如石膏挑出沙石、茯苓去净泥土、防风去掉芦头、黄柏刮净粗皮、鳖甲除去残肉、枳壳去瓤、远志抽心等等。同一药物,来源不同,入药部位还需分捡入药,如麻黄(茎)、麻黄根,荷叶、莲子等。再如人参、三七等贵重药材尚须分捡,区分优劣等级。
       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将净选后的中药材,经过软化、切削、干燥等加工工序,制成一定规格的药材(如片、段、丝、块等),称为“饮片”。便于准确称量、计量,按处方调剂,同时增加药材与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便于制剂。一些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灵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等,经烧、醋淬等炮制处理,使之酥脆,同样也是为了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的目的。
       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药材经晒干、阴干、烘干、炒制等炮制加热处理,使之干燥,并使所含酶类失去活性,防止霉变,便于保存,久不变质。特别是一些具有活性的药材,如种子药材白扁豆、赤小豆等,必须加热干燥,才能防止萌动变质。再如桑螵蛸、露蜂房、刺猬皮等动物药,不经炮制就更难保存了。药材的酒制品、醋制品均有防腐作用。
       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一些动物药及一些具有特殊嗅味的药物,经过麸炒、酒制、醋制后,能起到矫味和矫臭的作用,如酒制乌梢蛇、醋炒五灵脂、麸炒白僵蚕、滑石烫刺渭皮、水漂海藻、麸炒斑蝥等,以便临床服用。
       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对一些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后,可以明显降低药物毒性及其副作用,使之广泛用于临床,并确保安全用药,如巴豆压油取霜,醋煮甘遂、大戟,酒炒常山,甘草银花水煮川乌、草乌,姜矾水制南星、半夏,胆巴水制附子等,均能降低毒副作用。
       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如延胡索醋制以后能增强活血止痛功效,麻黄、紫菀、款冬花蜜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红花酒制后活血作用增强,淫羊藿用羊脂炒后能增强补肾助阳作用。
       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如生地黄功专清热凉血、滋阴生津,而酒制成熟地黄后则成滋阴补血、生精填髓之品了;生首乌补益力弱且不收敛,能截疟解毒、润肠通便,经黑豆汁拌蒸成制首乌后功专滋补肝肾、补益精血,涩精止崩了;再如天南星经姜矾制后称制南星功能燥湿化痰、祛风解痉,药性辛温燥烈,而经牛胆汁制后称胆南星,一变为药性凉润,清化热痰、息风定惊之品;柴胡生用疏散退热,鳖血炒柴胡则可凉血除蒸。由此可见药物经炮制之后,可以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了。

       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有些药物经炮制后,可以在特定脏腑经络中发挥治疗作用、如《本草蒙荃》谓:“入盐走肾脏”,“用醋注肝经”就是这个意思。如知母、黄柏、杜仲经盐炒后,可增强入肾经的作用;如柴胡、香附、青皮经醋炒后,增强入肝经的作用,便于临床定向选择用药。

五脏用药(肝之用药)
肝之用药  肝为刚脏,将军之官,性喜条达,恶抑郁,故宜柔。肝郁有一般肝郁,有肝郁化火。郁宜达之。
 肝的治法,有疏肝、养肝、凉肝、暖肝、泄肝、舒肝、抑肝、柔肝,切肝。
(1)舒 肝
对一般肝郁采用舒肝之法,不宜疏肝,以免太过之;肝郁较甚,才用疏肝之法。木宜条达,舒肝常用逍遥散,是调肝良方。方中柴胡疏肝。柴胡有北、南、红、软、银柴胡之分,银柴胡是退虚热,疏肝气则用红柴胡、北柴胡;方中薄荷辛凉疏散,量宜少,用1克,以助柴胡疏肝气以免化火,不使火炽;重点是当归、白芍养肝血、当归辛、苦、温、配白芍才能养肝血。此方妙在虽是治肝郁代表方,但未用一味行气药,因行气药多香燥,肝郁易化火,香燥药既助火又伤阴,故不用。若肝郁化火就要用丹桅逍遥散清气分、血分热了。
对肝热患者要仔细观察小便,肝热重小便呈茶色,此时疏肝不宜用柴胡,因柴胡就升、降、没、沉、浮来看主升,虽柴胡劫阴不作定论,但柴胡至少不养阴,易导致肝经风热上炎,这时往往用白薇来和解表里。白薇对虚热能发表解散,如产后虚热所用玉竹汤中就有白薇;白薇治疗小便黄,既能利小便,又能退虚热,其性也不燥。若尿黄、手足心热,凡慢性肝病均有胸闷,不思饮食,而青蒿护,且可利胆,此即所谓不用柴胡而用清淡之品之意。
对肝郁来说,苔薄白用当归;黄用丹参,因其性平凉且活血行血,还有解毒的作用。对肝炎病人,当归用之太过易呕吐。
   升肝舒郁汤(张锡纯的方)
  组成:生黄芪18克,当归9克,知母9克,柴胡5克,生乳香8克,生没药9克,川芎5克。
  功用:舒肝解郁,补气升陷。
  主治:阴挺、肝气郁结、子宫下垂、乳腺增生。
   歌决:  升肝舒郁用柴胡, 并用乳没肝气疏; 再加芪芎补肝气,  还有当归与知母。
方解:肝主筋,肝脉络阴器,肝又为肾行气。阴挺自阴中挺出,形状类筋之所结。病之原因,为肝气郁而下陷无疑也。故方中黄芪与柴胡、川芎并用,补肝即以舒肝,而肝气之陷者可升。当归与乳香、没药并用,养肝即以调肝,而肝气之郁者可化,又恐黄芪性热与肝中所寄之,相火不宜,故又加知母之凉润者,以解其热也。
白话自解,画蛇添足:我提这个问题大家思考;1,肝郁化火是什么意思?2,你见过风起火吗?3,大怒郁气伤肝,有那么严重吗?4,中风、高血压患者是不是肝火大,脾气大,性子急?
 ( 2)疏 肝
疏肝用于证见胸闷不舒,胸胁胀满,脉弦涩者。疏肝常用青皮、香附、陈皮、川楝子,均为辛温或苦寒之品。疏肝止痛,用香附量大(其中有四制香附丸也有七制香附丸等,均为妇科要药)香附善于调经、味辛性温,疏肝力强,过用则伤肝,非养肝之品,其特点是兼能暖宫,如艾附暖宫丸治宫寒不孕。除痛经寒凝气滞用此或乌药外,一般较少用到该药,仅用橘叶即可。若嫌橘叶力不足,可用青皮(青皮力量较花青皮力量强),其性与橘类相似,如陈皮、香橼皮等;若化火则用川楝子;脘腹胀痛可选用佛手,因其性平淡。
阴虚阳亢:症见头晕耳呜,面红易怒,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育阴潜阳,方用龟甲、生牡蛎、阿胶、麦冬、生地、白芍;肝阳上扰,症见巅顶痛。
任之堂用药精萃之肝胆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肝欲酸。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肝应于春,主升发,肝气喜条达恶抑郁,但肝又体阴用阳,肝阴肝血充足肝气才能正常疏泄。所以对于肝,既需要用辛散之物顺其性,又要用酸柔之物养其真,肝经的湿热又需要用清热利尿药降其浊。

任之堂用药解析
肝三药:柴胡、当归、白芍。此三药取自逍遥散,走左路肝脉为主。柴胡疏泄肝气,当归、白芍养阴血,好比开车需要有充足的油,如果只用柴胡、薄荷等顺其性的药,而没有当归、白芍养其真的话,病人的阴血就会因为阳动太过而耗伤。
养筋汤:白芍、熟地、麦冬、炒酸枣仁、巴戟天。这个方子是养其真的加强版,所用皆为大补阴精之药,巴戟天还能补肾阳,有阳中求阴之效。适合筋骨劳伤、膝关节疼痛、屈伸困难、视物昏花。配合肝三药,借柴胡疏泄之性,可以把阴血敷布到周身去。阴血不足导致失眠的,重用酸枣仁30g,加合欢皮、夜交藤;血脉不通畅,加当归、鸡血藤;下肢膝关节不利索,加川牛膝;上肢肩臂不利,加桂枝、伸筋草。
郁三药:香附、郁金、玫瑰花,能舒解胸中郁闷之气,令人神志愉悦,缓解精神紧张。香附乃气病之总司,以前的走方医常用香附,气郁化热,指甲鲜红,用香附、黄连;寒凝气滞,下焦虚冷,指甲偏白,用香附、乌药。郁金偏寒,可解郁、活血,又可芳香化湿、利尿退黄。玫瑰花可行气解郁、活血化瘀,还能缓解紧张情绪,安定神志。一般花类,都可以美容养颜、疏肝解郁、芳香悦脾安神。
口苦三药:柴胡、黄芩、半夏。口苦为火之味,此三药取自小柴胡汤,可疏肝降胆胃。如果口苦特别厉害,加车前子,把火邪通过水道利出去。口苦而痰多,半夏加量,只要胃气下行,胆火就跟着下行,还能安眠。伴胸肋痛的,要打通他的肝胆经,加延胡索、穿破石、当归尾,或金铃子散(延胡索、川楝子)。下焦湿热重,舌根部垢腻,加车前子、薏苡仁。大便不通,加大黄釜底抽薪。
眼痒二药:蒲公英、白蒺藜。蒲公英可以治一切眼疾,不论虚实,内服外用熏洗皆有效。我用过这个药对,确实有效。蒲公英是一味平和但多效的好药,清热解毒治疮痈,泻肺火、肝火、胃火,利尿通淋、退黄疸。半夏泻心汤加蒲公英、金果榄可以增效。
白睛溢血二药:桑叶50g、生麻黄5g。桑叶清肝肺之热,且可凉血止血,善治热伤血络。麻黄火郁发之,可消除陈旧出血,且防止桑叶凉血留瘀之弊。
肝郁热四药:柴胡、黄芩、当归、龙胆草。这四味药代表了鼎三法,柴胡疏肝顺其性,当归补肝血养其真,黄芩、龙胆草清热利湿降其浊。如果热象不重,水湿更重,龙胆草就换成泽泻。湿往往兼热,因为湿非常容易阻滞气机,气机一阻,就会化热,所以湿热缠绵难愈,热久还会伤阴。治疗湿热一定要通畅气机,气机一通畅对流,马上就不郁热了。根据鼎三法,我们还可以变换药物,例如治疗肝郁化火、肝阴不足、失眠烦躁,用香附、黄连、白芍;治疗肝胆郁滞的结石,用威灵仙、白芍、虎杖、金钱草。如果肝经严重不通,还可以加入三棱、莪术或穿破石、鳖甲。失眠、烦躁、眼胀、尿赤,脉弦细数,舌尖红,是肝郁血虚,气郁化火,用逍遥散加丹皮、栀子、淡豆豉、竹叶、木通,这也是鼎三法的思路。
脂肪肝的治疗思路。关注肝的阴血是否充足,肝气升发是否顺畅,痰湿等浊邪是否排泄顺畅。一、黄芪、益母草、白术、泽泻。脂肪肝病在肝,但根本还是在脾胃不能代谢痰湿。黄芪补脾气,白术培土圣药,益母草利水活血,泽泻淡渗利湿,白术、泽泻可以治疗水饮上泛的头晕、耳鸣。二、丹参、山楂、枸杞、决明子。丹参可疏通肝脉郁滞,还能养心肝之血,山楂消积化食、活血化瘀,枸杞滋养肝阴,决明子平肝、通降肝胆胃肠的浊气。三、阴血耗伤严重的,可加制何首乌、当归、白芍、女贞子、墨旱莲。四、严重脂肪肝加鳖甲、三棱、莪术、三七,肝郁滞的很严重时,丹参、柴胡、生麦芽的力量不够,必须选择强大疏通作用、软坚散结的药物。五、肠道不通,浊邪就会熏蒸肝胆脾胃,需加降浊药,如枳实、大黄、虎杖、薏苡仁、泽泻、厚朴、半夏、鸡内金、蒲公英等。
总结

顺其性、养其真、排其浊,鼎三法在肝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大道至简,但实际应用时就需要我们仔细辨证,把握方向,权衡轻重。

用药如用兵,引经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两拨千斤。
常用引经药:
1、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2、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3、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4、引药入肺:桑白皮。
5、引药入胃:半夏。
6、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7、引药达皮肤:蝉蜕。
8、引药达颈部:葛根。
9、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10、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11、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12、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13、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14、引药达额头:白芷。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15、引药达目:菊花。
16、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17、引药达巅顶:藁本。
18、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19、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17、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
18、引药走督脉:狗脊。
19、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20、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用药如用兵,临证用药需知其药性!

本文选自《中国中医药报》11月19日四版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其内容包括理、法、方、药四个方面。临证诊病,确定治法自然重要,但遣药组方更直接关系到疗效。选方用药,犹如临阵调兵遣将,要有的放矢,方能获效。
左振素是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左振素临床辨证仔细,组方周密,选药谨慎。
用药熟知特性
临床用药时,左振素强调要通晓药性,熟记功能,尤其要记住药物的特点、特性,才能更准确地用好每味药。
中药学教材一般都以功能分类中药,同一类药物,其性能和主治有共同之处,但每味药物又有各自的特点与专长,组方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如当归、川芎、丹参均为活血化瘀之品,但川芎性温燥,善走窜,上达巅顶,下行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能行气散风,为血中气药,血瘀气滞,有寒兼有风邪或风湿者最适宜;当归甘补辛散,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故血瘀兼血虚或大便秘结者最适合用当归;丹参性偏凉,能凉血、清热、安神,血热瘀滞或兼见心烦失眠者用之为宜。附子、干姜、吴茱萸、川椒均为热性药,但热各有特点,附子辛热有毒,回阳救逆,逐寒燥湿,温补肾阳;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健脾阳;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温胃散寒,疏肝燥脾,暖肾治疝;川椒辛、热,有小毒,温中散寒,下气杀虫。石膏、黄连、生地黄同是寒性药,但各有不同,石膏辛寒清火,止渴退热,主入气分;黄连苦寒,泻心凉肝,清热解毒,主入血分;生地黄甘寒,凉血清热,滋阴补肾。又如羌活、葛根、柴胡、细辛均能解表治头痛,但羌活温散,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辛凉,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头痛;细辛善治少阴头痛。还有,同一种药物生品与熟品功效不同,用量不同功效也不同。如肉豆蔻有润肠通便作用,煨豆蔻则能涩便止泻。又如桑叶小剂量有散风清热、发汗的作用,大剂量却有敛阴止汗之功;红花小剂量养血,大剂量破血。白术能健脾利湿,为治疗脾虚泄泻之首选药,而在《伤寒论》174条云“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即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四两加白术四两)便硬加白术,说明白术有通便作用。有研究显示白术通便应且大量生用。掌握每味药的特点和特性就能斟酌用量,准确配伍。
选药讲究配伍
方剂中药物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例如麻黄本为发汗药,但如配用适量生石膏,则可减少它的发汗作用而发挥其宣肺平喘、开肺利水的作用;荆芥为解表药,如配防风、紫苏叶则为辛温解表药,配薄荷、菊花则为辛凉解表药;防风可以治头痛,配白芷则偏于治前头痛,配羌活则偏于治后头痛,配柴胡则治两侧头痛。有人对茵陈蒿汤做了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把茵陈、栀子、大黄分开单用,只有胆汁水样部分的排泄增加,但把三药合起来使用时,才见到胆汁排泄大量增加,并且是排便次数与排便量同时增多,这体现了中药配伍的神奇及重要。
临床处方的疗效与药物配伍密切相关,而与单纯增加药物剂量无关。方剂的配伍古有“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之称,七方皆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又有药物用量轻重之别。大方、急方药味剂量要重,小方、缓方药味剂量要轻。
清代医家吴鞠通有“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观点,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伤寒论》中的方剂组方严谨,如桂枝汤,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就有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加重一倍,就成为治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里气不和,因而腹满时痛的方子;小建中汤中,白芍比桂枝的用量多一倍,又配用饴糖,就为温建中焦、止腹中痛的方剂了。
再如,厚补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个药方都是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组成,因三药的用量各方不同,方名就不同,治证有异 。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大黄四两,功能行气泻满,主治腹部“痛而闭”;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功能泻热除结,主治“潮热大便难”;厚朴大黄汤,厚朴一两、大黄六两、枳实四枚,功能调气泄饮,除胸满,主治“支饮胸满”。
当今,有些医生善用大方,认为大方治大病,其实不然,疗效的关键还是组方配伍和用量。
左振素临证强调配伍用药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患者体质。体质强弱不同,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也不同。传统用药的习惯是,儿童和老年人用药量当轻于壮年,妇女用药量当轻于男子。壮实之人用量宜重,体弱之人用量当轻。《素问·五常政大论》曰:“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这说明用药剂量与体质有关。②根据病情斟酌剂量。病之轻重虚实有别,一般病轻者用药量要轻,病重者用药量要重。药力太过必伤正气,病重药轻,则不足以祛病。正虚者需调补,邪实者当重用祛邪。药量当根据病情随证调整。
左振素常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自我调节与祛邪抗病的本能。临证治病,不能独以戕伐,而需考虑用平和之药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机体生理功能尽快恢复,以驱除外邪。
熟知炮制影响
中药的炮制历史悠久,方法不断改进,经过炮制的中药药效有很大变化。例如:生姜发散风寒、和中止呕;干姜则暖脾胃,回阳救逆;炮姜则温经止血,治小腹部寒痛;煨姜则主要用于和中止呕,不如生姜辛散,不如干姜温燥。
再如:当归酒洗后适用于行血活血,炒炭后则适合于止血。还有石膏生用则清热泻火,熟用则敛肌止痒。地黄生用甘寒凉血,养阴清热,熟用则甘温补肾,滋阴填精。薏苡仁生用偏于利湿,炒用则偏于健脾。大黄生用泻力最大,适于急下存阴,蒸熟则泻力缓,适于年老、体衰者,大黄炭则泻力很小却能止大便下血。荆芥生用为散风解表药,炒灰则成为治产后血晕及子宫出血的有效药物。牡蛎生用,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消癥积,煅用则敛汗,止白带。生白术重用长于健脾通便(用于通便量宜大,可用至30克,并常与枳实同用),炒白术善于燥湿,焦白术以温化寒湿、收敛止泻为优,土炒白术则健脾和胃、止泻止呕等。
实验证明这些中药经过不同方法炮制后,其理化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左振素强调,作为一名中医必须掌握药物生用与制用在效能上的区别,掌握各种炮制方法对药物的影响,这样在处方时才能灵活运用。
重视煎服方法
《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究,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大部发散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荡;补益滋腻之药,宜久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总诀也,故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一般来说,解表药宜急火,煎煮时间不要太长(15~20分钟),2~4小时服药1次,病好了则停服;补益药宜慢火久煎(30~40分钟),每日早晚各服1次,可较长期服用;攻下药宜空腹服;治上焦病的药宜饭后服;治下焦病的药宜饭前服;治中焦病的药宜在两顿饭之间服。急救服药,以快速为主不必拘泥时间。
左振素强调,煎服方法非常重要,应该根据病症的具体情况而定。前人对煎药服药的方法非常讲究,《伤寒论》中几乎每个方子都有详细而具体的煎服方法。虽不必拘泥照搬,但方法思路必须学习。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述桂枝汤方及其方后有:“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所注明确揭示了中药的煎服法,以及饮食宜忌。《伤寒论》共有113方,其中以桂枝为名的类方有27方,而这些方后大多都是“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中医用药治病除讲究药味配伍外,也不可忽视用药剂量、服用方法的重要性,要紧扣病情,适量用药,对于危重疑难病,要根据情况增加服药的次数或服用量。医生临床处方时应注意辨证运用,随证加减,不可拘泥,做到知其性而用其药,方可取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