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庞德斯通:在某些量子世界中永生

 靠谱k6y2extic1 2022-05-28 发布于湖北

原创 湛庐君 湛庐文化 

01

埃弗里特相信,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些量子世界中死亡,但是在另一些量子世界中我们会存活下去。这就会导致一个主观上的“量子永生”(不需要自杀头盔,也不需要机关枪)。

量子永生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于一个量子历史中,在这里我们见证着他人的老去和死亡,但我们自己是永生的。在你二十几岁跟六十几岁的时候这都不显得奇怪。

但最终,你高中毕业纪念册上的所有人都已死去,而你将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长寿的人。制药公司想要研究你,电视新闻也想要知道你活到500岁的秘诀。时刻都有人死去的事实并不能反驳这件事。

图帕克·沙库已经死了(在我们的世界里),但他会比我们都活得更长久(在他的世界里)。虽然宗教和哲学传统许诺了许多不同形态的永生,但谁也没有想到会是以这样的形态出现。量子自杀是一场无意义的赌博。

但如果有了量子永生,你就不用去冒任何更大的风险。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所有人都是永生的。就像泰格马克说的:

当未来某一天决定命运时刻到来的时候,你觉得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了,记住不要跟自己说'我什么都没剩下了’,因为也许还有东西存在。你也许会发现平行宇宙真的存在。

那将是个好消息。但孤独的永生或许也有陷阱。量子永生会演变成一场悲剧,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提托诺斯一样。

有一些老化是由于随机的分子级别的损伤,比如一个高能量的光子。这暗示着有一些幸运的量子永生者会拥有永远的青春,但大部分则与提托诺斯一样,只有令人悲唶的命运。

与此类似,量子永生适用于整个人类。如果某一次量子事件可以将所有人类灭绝,那在另一个量子世界中的我们就能集体目睹人类没有被灭绝的这一结果。

02

尼尔森跟二宫正夫用他们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卡牌游戏假设着类似的事情。他们的假设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运作和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或者其中一个)会摧毁地球以及所有人类的意识。

所以,如果多重世界是真的,我们可以相信我们存在于一个对撞机被一系列失败跟奇怪的意外(液态氦泄漏事件,与基地组织勾结的物理学家,叼着法棍的鸟……)限制运作的世界。

然而仅凭这个难以证明任何事情。

阴谋论者将一系列不相关的事情串联起来并声称这不是巧合,对此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这就是为什么尼尔森跟二宫正夫提出了那个卡牌游戏。

就像量子自杀机(量子自杀机,是泰格马克于1997年提出的一个有关多重世界的改变。泰格马克所构想的自杀机是一把自由发射的枪,由一个每秒探测量子粒子自旋的设备所控制。如果自旋向上就开枪。如果自旋向下,枪只会发出咔嚓的声音。根据自杀机的设计,每次测量均有50%的概率导致开枪。所以这把枪会发出随机的“咔嚓”或“砰”的断奏曲。),他们所设置的情景中所有的可能性都是明确的:一个非常不可能的结果,即摸到那张王牌,才会让我们存活;而一个非常可能的结果是摸到一张空白的牌,它会带领我们走向末日(如果这两个物理学家对于对撞机的看法是正确的话)。

卡牌游戏只是一个比喻。现实点说,这项实验会包含一台类似老虎机的机器,其结果由单一量子测量所决定。

按下按钮,测量结果就会出来。根据设计,量子观察里只有一百万分之一的概率会让老虎机显示那张王牌。

尼尔森跟二宫正夫开玩笑似的说他们的实验是一个双赢的提议。如果王牌没出现,证明他们的疯狂点子不可信。科学界将赢得信任,它否认了两个捣蛋鬼。

但如果王牌出现了,这将会形成一个难以忽视的奇迹。这会为多重世界、反向因果关系,甚至是完全超出当今所能理解的范畴的事情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尼尔森与二宫正夫说这项发现会比探寻到希格斯玻色子更重要。

即使多重世界是真的,奇怪的意外事件依旧会阻拦自杀机的运作。有很小的概率量子机关枪会卡壳,或者是软件瘫痪,或者是电量不够(昨晚忘记充电!)让我们得以保命。

但即便是这微小的概率,也比在正常运作的自杀机一系列量子测量存活下来的概率高。

因此,我们更有可能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被一系列诡异事件摧毁了自杀机的量子世界中,而不是处于一个自杀机正常运作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对事故多发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猜想。

泰格马克计算道,经过差不多68次“咔嚓”声后,他应该就会目睹量子自杀机被陨石摧毁——在自杀机射出致命子弹之前。

量子永生的论调将生存理想化了,它变成越过重重量子关卡的活动。但是“死亡不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情”,泰格马克说。

染色体、肌肉和脑子的慢速退化是全身上下同时发生的。无数的量子事件决定了我们确切的道路,但是有可能这所有的道路最终还是会引领我们走向死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