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第四人?(引言)

 老庄友华 2022-05-28 发布于海南

阅读前提示:本文的写作参考来源主要是今年出版的《The Fourth Man: The Hunt for a KGB Spy at the Top of the CIA and the Rise of Putin's Russia》(第四个人:对潜伏在中情局顶层的克格勃间谍的猎捕和普京俄国的崛起),但是也参考了其它一些书籍和资料,并有适度的推理成分。一般来讲,凡是能够公开出版出来的谍战故事都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更何况这还是一个可以算正在进行时的谍战故事,所以偶尔也会以略带调侃的笔调来叙述这个其实颇为诡异的悬疑故事,希望读者们仅仅把阅读本文当成娱乐消遣就好。此外,克格勃自叶利钦时代起拆分为不同的几个机构,但是在俄罗斯人和西方人的习惯中,仍然统称他们为克格勃,为简单起见,一般情况下,本文也将使用这种统称。

以下为正文:

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扎波罗日斯基(Alexander Ivanovich Zaporozhsky,以下简称扎波罗日斯基)上校是一个身材高大,面容憔悴,蓄着胡子的格鲁吉亚人,对于他的同志们来说,他自1975年起就加入了克格勃,是一名对外情报战线上的忠诚老兵,他所在的机构在叶利钦时代的正式名称是俄罗斯对外情报局,该局一般缩写为SVR,而SVR的一个最重要的老对手就是CIA,即美国中央情报局。在CIA里面,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扎波罗日斯基上校同志其实是自己人,他的代号是:马克斯(Max)。

中情局第一次接触扎波罗日斯基是在1988年,那时苏联还没有解体,扎波罗日斯基在东非某国执行一项任务:策反一名美国驻在当地使馆内的外交官。不知道是因为克格勃的情报有误,还是这名外交官原本就是一个“钓饵”,最后的结果是,当扎波罗日斯基与美国外交官在餐厅一起吃饭的时候,中途插进来一位CIA特工蹭饭,而外交官则起身说了声抱歉就离席了。那位CIA特工名叫马克·斯帕特曼(Mark Sparkman ),扎波罗日斯基其实也清楚他的身份,因为他所在的东非国家当时与苏联关系密切,美国大使馆的人员名单早就被偷偷抄录给了苏联人,苏联方面也逐一做了功课。但是尽管扎波罗日斯基知道斯帕特曼与自己是同行冤家,却并没有随之告退,而是继续和斯帕特曼一起边用餐边闲聊,最后两个人分手时已经几个小时过去了。斯帕特曼感觉到扎波罗日斯基不是一个普通的克格勃特工,他既没有那么严肃呆板,也没有那么守口如瓶。

当然,CIA如果决定反向策反一名原本想执行策反任务的克格勃上校,也一定不会是凭着一面之缘就心血来潮下决断的,在斯帕特曼和扎波罗日斯基的第一次会面之后,又有不同的CIA情报人员与扎波罗日斯基在不同地点以不同方式见了面,在这些不同的接触当中,扎波罗日斯基也慢慢表露出与美国人合作的意愿,并且透露了一条让美国人不寒而栗的情报线索:

在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FBI)的高层中各有一名克格勃的卧底!

扎波罗日斯基告诉CIA的人,他在克格勃里面听说过有这样两名顶级特工,甚至知道他们的档案锁在哪一个保险柜里面,但是他无法接触到那两份档案,更不可能去随意打听这两个人的真实姓名,“好奇心害死猫”在克格勃内可不仅仅是一句谚语,那是千真万确的禁忌。

不过,扎波罗日斯基倒是知道克格勃内部给这两名特工人员起的代号,并且告诉了CIA。不过,比较遗憾的是,因为像《第四个人》这种内容敏感的书在出版前需要经过CIA的审查,而CIA不容许把他们的代号公布出来。

在今天,扎波罗日斯基叛变已经不是一个新闻,早在2001年,俄罗斯反间谍局就已经将其诱捕回国,并于2003年以叛国罪的名义判处他十八年有期徒刑,只不过在2010年7月美国人用十名俄国间谍把他交换到了美国。由此可见,CIA不容许公布克格勃特工的代号肯定不是为了保护扎波罗日斯基。但是,既然扎波罗日斯基曾经被骗回国坐牢多年,以克格勃的手段,如果他们想知道波罗日斯基都告诉了CIA什么信息,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CIA不让公布,难道俄国人自己就问不出来吗?再说,这两个代号本来就是克格勃自己起的,又在书中写明这两个代号已经被扎波罗日斯基在多年前就告知了CIA,那时隔多年之后公布与不公布能有什么重要区别呢?

咋一看,CIA的禁令不合逻辑也完全没有必要,然而,不要忘了,我们前面说过,这可能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谍战故事,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出版有可能也是谍战的一部分,那么或许就有一种理由,那就是公布不公布这个克格勃的内部代号其实并不重要,但是把CIA的禁止公布代号这个信息以看似简单一笔带过的方式透露出来,其实是一步棋,有它的独特用意。(请参看备注一)

不过,对于故事发生的时间线来讲,这有点属于一个题外话了,在1988年,冷战尚未结束的那个时候,中情局突然被自己在敌方刚刚发展的内线告知:敌方在自己的顶层藏有内线,他们的正常应对程序应该是什么呢?

很显然,不能听风就是雨,必须进行情报的甄别评估,是真的捡到宝了,还是俄国人在搞反间计?扎波罗日斯基上校同志真的已经不是他自己同胞的同志了吗?

谍海当中,看不见的深渊太多了,稍一大意,就可能坠入其中万劫不复。

只不过,有一件事比较巧合,那就是在1988年这个节点上,CIA的高层正在抓耳挠腮为一种严重局面发愁呢!

原来,自1985年至1986年,短短的两年时间里,CIA安插在苏联人那里的间谍折损了一个又一个,而且既不是因为派去配合潜伏的“翠萍”货不对板露了馅儿,也不是因为秘密电台被敌人的侦测车发现了,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找不到原因的原因是最可怕的。

中情局的大头目们就是在为这一点烦恼。后来他们一想,中国人说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定是出内鬼了!

但是内鬼究竟是谁呢?该如何去找呢?

也正是在中情局大头目们伤脑筋伤得白头发的时候,扎波罗日斯基上校同志前来报到了。

俗话说,来着不善,善者不来,扎波罗日斯基这家伙究竟是送大补丸来了还是送催命符来了?

美国人为了搞清楚答案,最后整整花了六年的时间,而且,也可能只是得到了一半的答案。

我们这篇文章,其实重点在讲另外一半的答案(如果有答案的话),但是饭要一口一口吃,我们必须有耐心先了解前头这一半。当年美国人破解这一半也并非一帆风顺,比如针对扎波罗日斯基提醒的CIA里的“大鼹鼠”,其实就是啃硬骨头的过程,先是由CIA和FBI各自啃各自的小硬骨头,一直到1992年,他们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可以联合起来啃一块又大又硬的骨头了,于是共同拼合起来一份二百人的嫌疑名单来逐一分析研究,最终,从这两百个人里面果然发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后来在冷战谍战史上大名鼎鼎,和另外两个人一起被看作是美国被克格勃严重渗透的重要象征,从时间线上来说,他是俄美谍战史上美方“四大内鬼”中第二个暴露出来的,但是有可能是已经暴露出来的三个人中对美国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

可能有读者已经猜到了,这个人就是奥尔德里奇 · 埃姆斯,中情局前反间谍部门对苏处负责人,而另外两个人中一个是中情局基层特工李·霍华德,一个是FBI探员罗伯特·汉森。三个人当中,霍华德是于1984年叛逃苏联,后来在莫斯科神秘地被人扭断了脖子而死。埃姆斯于1994年被捕,汉森于2001年被捕,目前这二人都在服刑(二人都被判终身监禁)。

图片

被判终身监禁的罗伯特·汉森

但是,别忘了,扎波罗日斯基在1988年的时候,可是告诉CIA,克格勃在CIA和FBI的顶层安插了两名“鼹鼠”。埃姆斯确实可以算是CIA当中的顶层人物,按照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属于“兰利七楼的”,兰利是在弗吉尼亚州的菲尔法克斯郡,为中情局总部所在地,而中情局最重要的头头脑脑们则是在总部大厦的第七层办公。

然而,霍华德和汉森呢?虽然他们也给美国带来了严重的情报损失,但是那并非是因为这两个人身居高位,有资格掌握着什么重要情资,而是纯粹因为美国自己的体制管理当中的疏漏和麻痹大意,比如,汉森就曾经被他自己同为FBI探员的妹夫举报,但是没人重视这份举报。

埃姆斯被揪出来之后,CIA和FBI马上面临到一个非常棘手也非常惊惧的问题:既然扎波罗日斯基说过的话在埃姆斯身上应验了一半,那他说的另外一个潜伏者按说也不是空穴来风了,这个人还身处高位,是真的如扎波罗日斯基所听说的在FBI里面吗?还是扎波罗日斯基的道听途说也不见得完全准确,这个人其实也在CIA里面呢?甚至,往更坏处想,有没有可能扎波罗日斯基的投诚本身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阴谋呢?埃姆斯只是克格勃主动抛出的诱饵,而并不真正存在的另外一只“大鼹鼠”其实反而是离间计?

美国人不是没有考虑林林种种的可能性,但是在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然而又不能轻视的情况下,他们还是决定寻找这只超级“大鼹鼠”,在2001年汉森暴露之后,他们开始把尚未揪出的这只“大鼹鼠”称为“第四个人”,那时他们可能也没想到,这“第四个人”几乎成了俄美谍战史上美方遇到的最大谜团,一个在今天似乎已经解开又似乎没有解开的谜团。在剩下的篇幅中,我们就开始详解这一谜团,这里说的“详解”既有解释的意思,也就是介绍这些年来美国人都做了哪些努力,更有“解开”的意思,也就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推测一下谜团的可能答案。

图片

备注一:原文是这样写的:Max also provided the KGB code names for the two agents in American intelligence. (I would have noted them here, but the CIA has asked me not to.)


备注二:这个《新世纪谍战故事》系列会不定期更新,但同一个故事的内容一般不会中断连载。顺祝读者朋友们周末快乐!健康平安!周一恢复正常的文章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