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显正街记忆》| 老街流影——共勉牌坊

 人文武汉 2022-05-28 发布于湖北

共勉牌坊是武汉最老的建筑。高约两丈,宽三丈多,通体采用花岗岩石料,六柱五门,单排立加额枋。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仿木结构,卯榫相连,方形素面牌柱,每根牌柱顶端有石雕坐狮,为明代珍贵文物。

在显正街共勉巷,经五百年的风雨洗礼,仍是那么器宇轩昂,古朴凝重。牌坊在古代是崇高荣誉和权威的象征,是历代朝政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而这座共勉牌坊则是汉阳古城重要的科举、教育和人文历史遗存。

1921年,汉阳古城东边街景,左可见共勉牌坊

1995 年,刚启动旧城改造时,牌坊与新规划发生矛盾。时任汉阳建筑开发公司的熊成明经理请我和张宪华、刘家信去参谋,我们在现场反复查勘后,建议他修改规划,一定要把共勉牌坊保留下来。他采纳了我们的意见,而且还将牌坊缺损一柱补齐。共勉牌坊虽然保护下来了,但屈就在周边新建高楼的合围之中,像一个耄耋老者,无言而执着地守望着这里曾经有过的热闹和荣光。当时条件有限,如周围多留给共勉牌坊一点吐纳空间,那就好了。这座牌坊,为汉阳保留了一个追溯历史文化的驿站,它如今虽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但却是那一时代的印证。

这以后,我曾无数次来到牌坊前,或凭吊、或陪友、或散步、或参与人大代表视察活动,我都会静静地站在那里驻足一会儿,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三三两两的老人在牌坊下,懒懒地晒着太阳;刚放学的伢们三五成群在牌坊下追逐嬉戏;不经意悠悠走过一妙龄女子,牌坊会把她映衬得格外娇艳妩媚。

有一次见到一位卖麦芽糖的老人,用小锤敲打一把锻打小刀,将麦芽糖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空气中隐隐飘来一丝丝清新的麦香。西下的落日散发柔美的光芒,牌坊沐浴在彩霞的金辉下,牌柱镶着金边,柱上小狮子泛着金光,如梦如幻;一阵小雨,淅淅沥沥,牌坊又被朦胧烟雨包围着,另是一种意境。更为奇怪的是,我的视线总不由自主随牌坊的几根挺直立柱,引向天空中那片历史的烟云。渐渐的,这片烟云又在我眼前翻覆、更迭、变换。

从明清汉阳古城地图上可见,当时的显正街以南,一般分布的是教育机构,包括府学、县学、贡院、书院、考棚等。当时,共勉牌坊前就是汉阳的贡院和县学所在地。共勉街在显正街西南侧,原称贡院街。贡院街没有显正街的官衙气,满是书香。街道两侧都是专售古籍善本、文房四宝的书坊。共勉牌坊边原先还立有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

贡院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唐开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明清两代在此设贡院,举行科举考试,县试、府试中秀才者,才有资格在此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乡试合格即中举人,取得进京参加会试考贡士的资格。如会试考中,就参加最后的殿试,考中者成为进士。其中第一名为状元,二、三名是榜眼、探花。

开考之前,来自汉川、孝感、黄陂、沔阳,及现在汉口地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汉南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方向的江汉学子,会早早地云集于此,显正街周边的客栈、会馆住满了赶考的学子。考取举人在北京会试,殿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汉阳地方官绅就会在贡院街上建造一座新牌坊,以彰显荣耀,激励学子。

约1888年

据《湖北通志》记载,仅清代湖北中进士共 1262 人,汉阳府为 284 人。《汉阳府志》记载,清代时贡院街曾经立牌坊 12 座,都镶嵌在共勉街上,构成一道风景线,如明万历年间获榜眼的“萧良有进士坊”。据说萧良有本应是状元,太监冯保为巴结位高权重的张居正,把张居正儿子改成状元。萧良有为人正直,后遭人弹劾,辞官回家,著作甚多,编写的儿童启蒙读物《龙文鞭影》,鼓励着一代一代江汉少年读书成才。

汉阳历来重视教育,从明永乐元年(1403 年)开始,汉阳县教谕赵弼就创建了县学,明清以来历代知府、知县又多次对其重建、扩建、修葺。汉阳府学比县学还早,始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 年),位于显正街北侧,汉阳县学之西,现武汉市第五医院那个位置。据《汉阳府志》记载,乾隆年间,汉阳府学“南横二十九丈五尺,北横二十八丈”,即前临显正街处宽 98.3 米,后抵凤栖山处深 93.3 米,是汉阳当时规模最大的教育机构。

除府学、县学外,汉阳的书院、私塾也十分活跃,官私皆立。从明代开始,汉阳县的文庙也一直与府学结合在一起,名字叫先师文庙,在府儒学内。到清代,尊孔更盛,又形成庙宇、学宫、书院相互融合的局面。

据《汉阳县识》记载,约在清顺治八年至十四年间(1651—1657 年),汉阳府在北京建了一座汉阳会馆,位于北京崇文门外草厂八条胡同,为汉阳进京参加会试考进士的举子们提供居住备考的馆舍。会馆门前有一对石碣上竖有旗杆,成为京都众多会馆少见的醒目标志。汉阳会馆亦称“旗杆会馆”。据说是时任宰相、汉阳人吴正治“奉敕建立”。

江西景德镇也还有一幢保存较完整的汉阳会馆,现已腾退居民等待修缮后开放。景德镇文化局艾春花局长,前两年请我们过去,专门打开大门,一幢武汉已见不到的三进带边厅的阔院给人以震撼。

清末汉阳古城。陈勇供图

北宋理学家程颐的弟子游酢、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弟子黄榦先后任汉阳知军,在汉阳大力宣讲程、朱理学。黄榦在嘉定八年至十年(1216—1218 年)任汉阳军知军期间,“重庠序,先教养”,致力于社会改革。在凤栖山麓兴建凤山书院,纳四方学子。书院旁建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游酢、朱熹“四先生祠”,促使汉阳成为南方传播程朱理学的重要基地之一。凤山书院为武汉三镇最早的书院。

清代,汉阳先后还设有晴川书院、黄公书院、崇正书院、训女书院等。晴川书院是当时汉阳最大的书院,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创建,既是士子、生员应科举准备或补习之所,又是文人、名士聚会吟诗作词或舞文弄墨之地。光绪年间,著名学者、教育家王葆心曾经担任晴川书院山长,使晴川书院扬名荆楚。

1905 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废除的推动者就是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和袁世凯等当时清廷一批推动新政的重臣。他们认为:人才培养不比其他,拖不得。如果我们过十年停科举,培养人才就得耽误二十几年。那时张之洞在奏折中就写了这么一段话:“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

废除科举后,汉阳马上开办新学堂,晴川书院改为“汉阳府中学前堂”,凤山书院改为“汉阳府中学后堂”。晴川书院是武汉第三中学的前身,训女学院后为训女女子中学,现为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

《平摊纪略》。肖波供图

武昌紫阳湖公园,李本忠与平滩纪略。田联申摄

汉阳的商贾、乡贤历来也尊师重教。据载,嘉道年间的楚商巨贾李本忠,汉阳人,童年曾在汉阳城内读书,参加过乾隆甲午年(1774 年)的科试。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曾在汉阳城集体拜谒老师。因家庭变故,弃学经商,从父亲李之义手中接过在汉正街开设的“李祥兴”商号,在汉阳、汉口及长江下游一带,贩卖粮食、食盐、桐油、瓷器等土特产,经数十年苦心经营,家事渐顺,终成一方富商,时人称其“汉阳富室”。

李本忠一生忠孝传家、乐善不倦、造福桑梓。在家乡汉阳,捐建显正街汉阳学宫、吁请广学额。嘉庆年间,汉阳学风日盛,读书求功名的学子越来越多,但清廷历年既定汉阳县的进学名额太少。李本忠等 20 位汉阳士绅、儒士联署呼吁,增加了汉阳县学额 3 名至 18 名。此举让汉阳弟子备受鼓舞,长期受益。

在汉阳,李本忠还全资捐建了归元寺罗汉堂,捐修西大街玄妙观和汉口龙王庙码头。1831 年汉江大水,李本忠不仅捐钱三千串,搭设粥棚赈灾,同时,从重庆分号采购百万斤粮食接济灾民。

嘉庆十年(1805 年)李本忠开始峡江凿滩平险,前后 38 年,自费数十万两白银,祖孙接力,系统整治了奉节至宜昌之间50余处滩险,修建纤道数十公里,惠及峡江沿岸,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义举。

1836年湖北巡抚张岳崧为李本忠请功奏折。肖波供图

道光二十一年(1842 年),82 岁高龄疾病缠身的李本忠,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还惦记着汉阳父老乡亲。出资 1000 两白银,交给归元寺方丈,购水田约 95 亩及 7 座房舍,以每年每亩收取的租米 198 石及附加收入,永久用作罗汉堂供奉所有的香烛、灯油费用。该买卖契约现留存归元寺。

对其种种善举,清政府授予李本忠正四品候补道职衔,道光皇帝赐建“乐善好施”牌坊,长江峡江段沿线碑、志、诗、词传咏其善行,成为一代楚商传奇。

这么一位能与徽商胡雪岩、晋商乔致庸、粤商潘振承及秦商周莹等媲美的楚商人物,过去史志记载不多,我们也宣传得很少。近年,人文朋友肖波先生,将多年研究整理的关于李本忠的文章,在《长江日报》整版发表,出版《传奇楚商李本忠》一书,这位楚商巨贾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经统计归元寺保存和记录的寺产契约,证明李本忠是历史上给归元寺捐献最多的施主。

共勉牌坊。麻建雄摄

共勉牌坊其实也是一部“立体史书”,还在教育、激励和荫泽着这块土地上的子孙。牌坊边的武汉三中,依托百年老校晴川书院的文化底蕴,坚持“土壤文化”的育人观念,成为武汉教育知名学校。近几年高考,其重点大学升学率稳居武汉市前五,培养出全国、省、市状元共 5 人。共勉牌坊下的朗星巷,走出了一位全国高考理科状元(1984 年)何立强同学。

我们过去没能给共勉牌坊多留一点吐纳空间,亏欠它太多,相信不会很久,一大块充满阳光的绿色草地广场会永远地陪伴它。

售书:卓尔书店  视觉书屋 德芭与彩虹 邗江古籍书店

孔夫子旧书网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汉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