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适时的责备

 高骏森 2022-05-28 发布于浙江

   适时的责备

        文/吴琼

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这样说:“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意思是,孩子犯了错,虽然需要责备,但责备也要慎重,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责备。当着众人的面不要责备,已经悔过时不要责备,临睡前不要责备,正在吃饭时不要责备,正开心时不要责备,正难过时不要责备,正在生病的时候也不要责备。这套理论被称为教子“七不责”,一直深受后人推崇。

古人有比今人更具智慧的育儿方式,教子讲求崇德、尚善、知礼,而不是刻板地要求某件事情对错的标准,更不是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其实这套教子“七不责”无论在何时何地、对于任何人都适用。

孩子从少不更事到懵懵懂懂再到思想意识逐渐成熟,这个成长的过程需要教育,思维观念已经定型的成年人同样会犯错,在长成之后的人生道路上,也是一个不断纠正、不断改错、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不仅仅对于子女需要教育,对于朋友同样需要沟通、交流以便于长长久久地维系着这份友谊,对于爱人和恋人同样需要为这份爱情保鲜、不断地增进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任何两个人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对待各种问题的看法、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生活的态度等等都各有差异,人与人之间交往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很多时候根本谈不上谁对谁错,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各持己见而已。这套古人的“七不责”,不仅仅适用于教子,当我们与他人产生摩擦时,也适用于各种关系的相处。

自尊是行走社会的盔甲和保护,很敏感也很脆弱,像水晶一般,需要小心呵护。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训斥都会有想要钻地缝的感觉,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也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责备别人的时候懂得给对方留面子,也是给自己留面子。批评也要适可而止,凡事都讲究一个度,当对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悔时,就不应该再进行责备了,否则过犹不及。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睡前心情不佳的人,易睡不踏实、夜醒和睡梦增多,睡眠质量下降。长期如此,会对睡眠产生抗拒,导致晚睡。不要让谁含着眼泪进入梦乡,否则坏情绪会污染我们的梦境。在吃饭的时候进行责备,对方可能会哭泣,会委屈难过,把不好的情绪积压在心里,同时也积压在了肠胃里,既影响食欲,也容易呛到,还对消化功能不利。当你特别开心的时候有人对你批评教育,你是最难于接受的,情绪产生很大的波动,起不到教育效果。当别人欢天喜地时,你的责骂就会犹如一盆冷水泼下,人家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在内心对你心存积怨。正伤心的时候,批评会让对方更容易陷入悲伤中无法自拔。我们应该感同身受的接纳对方的情绪,先不要急着数落那些过错,安抚好他(她)的情绪最重要。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身体上的不舒适,都会让他们的情绪低落,性格也会变得敏感,他们也更容易哭闹和使小性子,这时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此刻的宽慰和陪伴就如一个放大镜,让对方感受到来自我们的爱也是翻倍的。

适时的责备,对于受责备者来说是一种尊重,对于责备他人的人来说是一种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