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28年,毛泽东发现了历史和人性中隐藏最深的大秘密(下)

 gs老张 2022-05-28 发布于甘肃

1

上一篇的文章《1928年,毛泽东发现了历史和人性中隐藏最深的大秘密(上)》我们回顾了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前后以致上井冈山的历程。

按照毛泽东的研究和思考。

他已经正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农民。

或者说工农结合的群众路线。

所以,他的队伍就要代表这群人的利益。

那么,怎么才算代表他们的利益呢?

当然是替他们出头,给予他们真正的利益。

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毛泽东

这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关于这一点,不得不说,早期的共产党人中有很多人的认识是有偏差的。

在他们的理解里,既然革命主要靠无产阶级完成,那只要有大量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不就越来越强大了吗?

所以,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无产阶级,我们就要手动打造出这样的“无产者“来。

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

1928年,受左倾盲动路线影响的中共湘南特委,制定了“焦土战略”,特委的文件中指出:“……对小资产者也是这样,使他们变成无产,然后迫使他们革命。” “文化落后的农民,要他们起来革命,只有一个赤色恐怖去刺激他,使他与豪绅资产阶级无妥协余地,……烧杀不会吓退群众——我们的群众只有无产阶级,其余豪绅的走狗都在可杀之列,我们并不顾恤的。”

也就是说,如果老百姓还不够无产,我们就去帮他们“无产”,等他们“无产”之后,自然就会像无产阶级一样革命精神高涨了;同时,还能用这种方法阻击敌人,使得进攻的敌人“无法立足,吃驻不成,不攻自溃”。

岂不是一举两得。

什么是教条主义,这就是教条主义!

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不是有毛病吗?

老百姓是被变成“无产”了,也被激怒了,但是谁把他们变成“无产”的,他们是知道的啊,也知道要向谁去复仇啊。

只可惜,当时很多人的认知就是突破不了。

没办法,历史总是有局限性。

而毛泽东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够突破这种历史的局限性,表现出超越历史的眼光和思考。

文章图片1

2

毛泽东的做法与之恰恰相反,他不仅千方百计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帮助他们获得利益,甚至于连被俘的敌人也亲切关怀,不打不骂,发给路费让其回家。

这种做法,被江西的一个师长知道后,得出了一个“杀人诛心“的结论。

但光是代表老百姓的利益还是不够的,要有军事斗争。

否则这种利益的获得是不牢靠的。

比如,马日事变后,原本已经“打土豪分田地”的湖南各地立刻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地主豪绅和团防局乘机活跃起来 ,大肆反攻倒算。沈雁冰(后来的茅盾)在当时一篇文章中描写:“所有各县消息全是土豪劣绅捣毁党部、残杀民众的消息。”

他在另一份报告中 说:“其实农民何尝不要土地 ,只不过因为土劣的势力过高,农协又已消灭,农民过于畏惧而已。就是在这次暴动中,农民不敢起来 , 这个原因也有极大关系,惟恐失败后又遭土劣残杀。”

这就牵扯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军事运动和民众运动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我们党是擅长搞宣传和运动的,很容易就能把工人农民鼓动和组织起来,但在国民党的屠刀下,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比如,马日事变前不到1个月,在长沙为了声讨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湖南省农民协会、总工会、省党部、学联会、教联会、女联会、商协会等在4月26日举行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及讨伐蒋介石的大示威,参加集会的达到20万人。

参与群众之多,对蒋介石骂得之狠,都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声势也十分浩大,会给人一种“民心在我、优势在我”的幻觉,结果不到1个月后,许克祥等突然发动武装政变,到处大肆搜捕和屠杀,只有梭标和少数破烂枪支而又没有严格军事训练的工人农民立刻被打垮,轰轰烈烈的民众运动很快跌入低谷。

片面地着重于民众运动 ,不管搞得怎样轰轰烈烈,如果没有军事力量的支持,都是不可靠的。

毛泽东是比较早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所以他在八七会议上就尖锐地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 ,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

然后说出了那句经典名言: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文章图片2

11 年后,毛泽东在一次讲演中再次谈到这个问题:“在北伐过程中,忽视了军队的争取,片面地着重于民众运动,其结果,国民党一旦反动,一切民众运动都塌台了。

3

南昌起义,我们有了自己的部队。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领的部队转战湖南、江西,按理说,他既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发动农民斗地主、分土地、分浮财,同时又有了自己的武装,老百姓这下应该支持了吧,革命的力量应该要发生逆转了吧?

然而,现实却十分残酷。

这也就是我在上一篇中写道的,夏明翰和毛泽东同时都观察到现象“群众不积极”“到处冷冷清清”。

你代表了他们的利益,甚至为了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去斗争。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点。

但他们不一定就会拥护你。

很奇怪吧?

但这,就是真正的,埋藏于历史和人性深处的秘密。

因为,你想让大多数人拥护你。

还有另一个关键中的关键:你要能赢。

古往今来的起义者、革命者,在失败的过程中,要么两个关键都不具备,要么只具备其中一个关键,只有最少的那些人,才同时具备了两个关键:

1.你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说白了,就是你有意无意地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你要能赢。

这样的例子,从楚汉相争,到隋唐演义,到明末起义,到李自成、太平天国、义和团,都可以进行举例分析,篇幅原因,我不一一去说明了。

只用国民党为例,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其实还很弱,而北方军阀很强,为什么最终能北伐成功?

因为,他们当时就是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所以百姓箪食壶浆,打到上海的时候,自己就解放了。

毛泽东在分析湘赣地区革命有利形势的时候就说过:在大革命影响下,当时的湖南、江西很多地方都动了起来,农民组织了自卫军,有了这样的革命基础……而像北方的很多地区,哪怕你的理论再先进,百姓再穷苦,你也发动不起来。他特别举出阎锡山和张作霖的例子,说他们是铁板一块。

同时还因为,那个时候的北伐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特别是叶挺独立团,打出了铁军的称号。

后来的国民党为什么败了?

第一,他已经从革命走向了反动,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及欧美列强和买办们的利益,老百姓的死活早已不顾(才能干得出来主动决堤黄河和滥发金圆券等蠢事)。

第二,他已经打不赢了。从兵员素质、战略战术都已经逐渐被我党的军队所超过。

越到后期,这两条关键因素叠加,他败得越迅速,毛泽东原本预估内战至少要打5年,事实上打到一年多,整个结局就已经出来了。

文章图片3

4

而毛泽东当时的问题是,他们虽然代表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多数人的利益。

但是,他们打不赢。

不管是南昌起义还是秋收起义,都没有实现既定的战斗目标。

于是,影响力终究有限。

举个现代的例子,这就像是当年互联网刚出来的时候,有很多人其实早已走在了前面,想得也很远,什么电商、什么直播都想到了。

但是这些公司没有成功,破产出局。

所以,后来互联网的万亿市场,再也和他们无缘。

毛泽东到了井冈山后,开始认真地去分析去研究,得出了两个结论:

“必待红军的威力几次表现之后,农村中才有对于中间阶级的积极行动。”

“利用正确的战术,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必有俘获,如此可以逐渐扩大红军。”

拥有武装是干嘛的?

在大革命失败的那一关键口,是为了保护革命,保存组织。但从长远来看,是为了最终胜利而存在的。

毛泽东很早就把战争的意义点出来了,打仗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把打仗和目的结合起来,武装斗争才有意义。

这就赋予了打仗的政治使命。

红军要搞宣传,做群众工作的任务,也就是这么来的。

而打仗,最终目的就是要打赢,没听说过打仗是为了输的(除非战术需要)。

只有打赢了,你才可能有机会发动更多的群众。

终于明白了:

谁赢,他们帮谁。

文章图片4

5

从这里,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逻辑链条终于完成了闭环。

干革命,首先要明确目标任务,反帝、反封、推翻三座大山。

有了目标方向,就可以分清敌我。革命的对象就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及相关的买办走狗,而所依靠的对象就是人数最多、革命意愿最强烈的广大农民。

要想发挥出农民的力量,就要发动他们,就要代表他们的利益,所以要打土豪、分田地。

但光代表了利益还不够,因为如果你没有武装斗争,这样的利益是不牢靠的,甚至会被反攻倒算,所以要有自己的武装,格外注意军事斗争,要打仗。

而打仗,就必须要赢。

这样,毛泽东的军事斗争核心思想也就出来了。

一切为了能打赢。

要想赢,首先要能生存。

所以“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不用会打枪,只要会打圈”,不搞“叫花子和龙王比宝”。

所以要充分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阀的矛盾,灵活机动采取诱敌深入、声东击西。

要想赢,就必须要算无遗策,去打获胜概率最大的仗。

所以要“避敌主力,打其虚弱”,要“打埋伏”,以多打少“打歼灭战”。

1930年,打下福建长汀的毛泽东,接到了中央的指令,要求他们去打南昌。

如果你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应该会知道,毛泽东他们去打南昌的红一军团只是这次重要指令的其中一部分。

另外还有,红三军团打长沙。

然后,一起和贺龙的红二军团、徐向前的红四军团围攻武汉。

这个战略的名字叫:饮马长江,会师武汉。

我们党早期最头脑发热,也是最牛逼的李立三时代来了。

毛泽东在进军途中还写了一首非常豪迈的诗: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7月30日,抵达南昌一江之隔的新建县,但守敌太强,打不下来。

毛泽东做了一个十分聪明的决策,只让一小部分红军朝南昌城里打了几枪,说是纪念3年前的八一南昌起义,然后就撤走了部队。

他是不会去打这种没有获胜可能的仗的。

关于打赢,毛泽东还有一个理解:只要能赢就行,不在乎赢得多赢得少,更不要想着一口吃下一个大胖子,毕其功于一役。

要先胜而后战,积小胜为大胜。

所有的这一切都暗合了《孙子兵法》,虽然那个时候的毛泽东还没怎么看过这本书。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先求不败,而后求胜。——《孙子兵法》

这就像是一家创业公司,指望着干一个项目一下子就成了,然后就上市敲钟是不现实的。

但如果创始人能带领团队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小胜利,就能让追随他的人产生极大的信心。

也能对那些观望的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得道者多助,得胜者也一样。

先求不败,而后求胜。

包括到了朝鲜战场,毛泽东也反复告诫要“慎重初战”,避敌锋芒。

说白了,要打就要打赢,为了打赢,要积累和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和因素。

群众基础,士气,训练,战术,时机,天时地利人和。

这就造成了一个效果,国民党和我们打,要赢一场非常困难,会付出极为重大的代价,但要输,可就太容易了。

这从概率上讲都知道,肯定是越打越容易失败,而按照我前面说的理论,你越败,就可能有更多人转头跟我们走。

从这里可以理解,为什么后期国民党内部有那么多“共谍”了吧。

因为,连他们自己都已经开始“望风景从”了。

民心这种东西很奇怪,你光是对他们好其实是不够的,你还要能让他们相信你能最终获胜。

文章图片5

6

毛泽东自己能多次峰回路转,也是因为他能赢。

最典型的两次,红四军把他选下了领导职位,被下级给免了职,去闽西养病,后来天天打败仗,没办法,只能把他又请回了。

博古等人到了中央苏区后,又免了他的职。

毛泽东有很强的组织意识,你让我靠边,我就服从组织安排靠边养病,哪怕这种决议是不合理的,我也先执行。

与之相反,张国焘稍微有点实力,就要和中央叫板,而且是在中央长征浴血奋战,好不容易觉得找到了同志的时候。

那种背叛自己人的寒心,反映的本质就是组织意识淡漠。

有人曾经分析,说第五次反围剿,即使是毛泽东领导也会失败,因为国民党确实有备而来,敌我实力差距太大。

1.历史不容假设。但客观来讲,毛泽东领导不一定会失败,因为还有很多有利因素,特别是福建十九路军起义,对国民党而言,完全是黑天鹅事件,当时如果能利用好,搞个“里应外合“,打赢几场大仗,以国民党内部的凝聚力,很可能就直接分崩离析,解放战争都不用打了。

2.在毛泽东带领下,就算是第五次反围剿不成功,也不会如此惨败,特别是长征初期,搬家式跑路,血战湘江死伤那么惨重。事实上,如果不是长征带着毛泽东,在很多关键时候,毛泽东不顾自己已经被边缘化的身份,完全出于公心地找人出主意,提意见,中央红军能不能走到遵义都难讲。

而到了遵义会议,不谈政治问题,解决的就是军事问题。

你打不赢,你说什么,别说代表马克思了,你就是代表上帝、佛祖、耶稣也没用。

遵义会议后,博古还不愿意交权,周恩来劝他,用的话,也很经典,说你我都是吃过洋面包的,对中国的国情不是那么了解。他说自从我领导南昌起义失败以后,我就知道中国革命靠我们这些人来领导不行。老毛是懂中国的,共产党一切为了胜利,谁能胜利让谁上。我们一起辅助他把事情搞成。

这之后的红军到了毛泽东手上,“用兵真如神”,四渡赤水后,国民党的大部队基本上就只能追在红军身后吃土,连个衣服都摸不着。

博古后期,也成了毛泽东的忠实支持者,特别是在张国焘闹分裂的时候,也坚决维护毛泽东,也是因为他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了,只有毛泽东才能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

写这篇文章花了很长时间,找了很多资料,其中关于:定下目标、分清敌我、代表利益、军事斗争、一切为了胜利的逻辑链条,是我自己研究推测的,仅供大家参考。

事实上,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包括创业,其实根本的逻辑链条也应该是这样。

而为了让这篇文章更经得起考验,我决定再多说一点。

既然一切为了打赢,那如何解释我们后期放弃延安?

要知道,在古代,任何一次起义运动,只要被攻入首都基本就可以宣布失败了,包括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

我理解,因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我们,已经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要全盘胜利了。

偶尔输一次,把延安让给你又如何?

我们要的是全国的胜利。

而且,这个时候,我们已经赢了很多次,内部已经建立起来必胜的信念,老百姓也都知道了你的实力,哪怕是偶尔的一次失利都不会影响到民心,何况是这种为了最终战略,故意漏出的破绽呢?

要知道,我们让出延安的同时。

可是在别的地方,不停地打胜仗啊。

这已经是从战术上的“赢”上升到了战略上的“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