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北伐开始部署,后秦如何面对?

 炫叶楓雪 2022-05-28 发布于广东

后秦姚泓君臣极力拯救因储君之争而造成的西北边防困局,面对后秦内忧外患,主少国疑的局面,此时东晋刘裕在灭刘毅,杀诸葛长民,剪除宗室司马休之等荆州割据势力之后,为了进一步攫取东晋帝国的权利,开始了第二次北伐。

北伐目标直指后秦,打着收复河洛、修复山陵的旗号分兵数路北进中原。

东晋分进合击直取洛阳

“裕发建康,遣龙骧将军王镇恶······以冀州刺史王仲德督前锋诸军,开钜野入河”。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派遣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率领步兵从淮淝地区向许洛进发,作为前锋军队,王镇恶从淝水向商丘进发,战略目标直指荥阳;

檀道济从颖水经过项城向许昌进发;另外派遣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藩向阳城进发,作为王镇恶、檀道济两军侧翼部队;

冀州刺史王仲德带领前锋部队凿穿巨野大泽使其贯通黄河;命令建武将军沈林之、彭城内史刘遵考率领水军从汴水出石门进入黄河,作为前锋军的支援部队;

命令振武将军沈田之、建威将军傅弘之带领部队向武关进发,以牵制关中的后秦军队;刘裕亲自率领大军沿着淮河、泗水到达彭城,然后从巨野泽进入黄河,向西攻取洛阳。

综上刘裕北伐战略部署对攻打洛阳的有利之处主要有:

其一,河南三将,分兵合击,战略目标直指洛阳。沈林之以汴水入苍垣,王镇恶以寿春直指开封,檀道济以寿春向许昌,三路合兵于荥阳,以合围洛阳,战略目标明确,且密集靠拢,相互掩护,刘裕以大军沿泗入河,保障其北路防线。

实际上是防止北魏突然介入,渡河作战,影响到夺取洛阳的战略目标,所以大军驻扎彭城、泗水一带迟迟不进,是防止魏军偷袭,掩护三路大军夺取洛阳。

其二,沈田之,傅弘之,以千人疑兵向武关进发,既然作为疑兵就是起到牵制作用,那么武关对于长安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如果当初战略目标选择长安那沈田之所将也绝非千人,在主力进攻潼关时也应该相机而进,但是千人的兵力,自守尚且不足,哪有余力西进?

所以沈田之分军武关也是牵制关中后秦军队以达到干扰后秦从关中支援洛阳的目的。

其三,朱超石从新野出阳城,实际上是分散洛阳守军的力量。阳城在洛阳西南,渡过洛水与渑池对峙,渑池居于潼关和洛阳中间,一旦占据渑池,洛阳粮道必然切断,这样洛阳不攻自下,所以朱超石出阳城分散兵力的战略目标仍然是配合三路主力以夺取洛阳。

夺取洛阳之后,合兵西进,进可以攻入关中,退可以堵塞潼关到洛阳之间的狭长走廊,将姚氏守军堵截于潼关以西,达到保护洛阳的目的。

后秦河南失守洛阳沦陷

刘裕战略高层制定了北伐战略计划后,即命令诸将分道北进。王镇恶、檀道济进入后秦边境,几乎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激战,后秦军队各自为战,毫无组织,后秦中央高层对东晋军队攻入河南,显然没有足够重视。

秦将王苟生在漆丘投降王镇恶,徐州刺史姚掌在项城投降檀道济,河南诸将大多不战而降,只有新蔡太守董遵据城抵抗城破而死,俘获颍川太守姚桓及大将杨业。综上河南诸将很快败退的原因:

第一,后秦将军事力量集中于关中潼关一线,河南前线将领,得不到实质性的支援,看不到战争前景,所以选择投降;

第二,后秦朝廷对河南前线反应冷淡,没有在河南边疆重地设立统一指挥机构和任命朝廷重臣进行节制,威令不行则人不用命;

第三,河南地域广大,仅仅以军事据点守卫,太过孤立,没有机动部队,只能被动守卫,所以取胜机会较少容易被各个击破;

第四,河南边将在姚泓继位后并没有得到封官加赏,对外敌入侵毫无积极性,也说明姚泓威信不足无法驾驭这些将领;

第五,刘裕的扇形攻击,分数路前进,分兵合击,牵制了后秦大军,使后秦军队不能集中力量对付东晋的数路并进,这也是河南国土很快丢失的原因;

第六,东晋数路将领均有军事自主权,进退行止无须请示刘裕,这样更能迅速掌握前沿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军事抉择;

第七,东晋军队取粮于敌,以战养战,东晋军队数路北上,后秦没有坚壁清野,也没有派出轻装部队扰乱东晋军队的就地征粮,因此东晋军队能持续作战,不受干扰。

刘裕麾下诸将夺取了除洛阳以外的河南诸战略要地,这对洛阳周围的后秦军队起到极大地震慑作用,很快后秦阳城、荥阳二城相继投降于东晋军队,当东晋军队进攻至成皋一带。

洛阳形势急转直下,以洛阳附近驻军根本无法战胜东晋数路大军,且东晋大军去国远斗,人有必死之心,锐气正盛,此时后秦军队攻则力量不足,守则形分力弱,后秦洛阳守将姚洸只能求救于姚泓,鉴于洛阳重要的战略位置,“洛阳处涧囇之中,天地交会······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秦主姚泓派遣军队支援姚洸坚守洛阳,“遣越骑校尉阎生帅骑三千救之,武卫将军姚益男将步卒一万助守洛阳,又遣并州牧姚懿南屯陕津,为之声援。”

从后秦所派遣军队的数量和统军的主帅来看,姚泓虽然知道洛阳战略位置重要但是救援力量仍然比较微弱,派遣军队数量少,越骑校尉阎生,所帅三千骑兵,作为先锋支援洛阳,即使快速抵达洛阳城下,战则兵力不足,守则骑兵需要步兵的支援,而后卫武卫将军姚益男所率一万步兵还在后方。

姚泓没有明确任命主帅调集重兵支援洛阳,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

第一,姚泓知洛阳不可守,晋军势在必得,刘裕借收复旧都,以立功篡位,在洛阳决战胜算不大;

第二,大军脱离潼关于洛阳和刘裕会战,一旦赫连勃勃袭击关中,则无法迅速抽调军队回援;

第三,放弃洛阳引刘裕大军孤军深入,诱使北魏参战,袭击江淮地区,从而刘裕回援,则后秦转危为安;

第四,姚泓新继位,经过姚弼夺嫡事件之后,自己尚未培养亲信,不敢贸然将潼关以东军事指挥权授予他人,所以支援洛阳步骑不相统帅,事实上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后秦洛阳方面宁朔将军赵玄主张集中部队坚守金镛城,等待后秦主力大军援救,而不是分兵出战,宁朔将军赵玄言於洸曰:“今晋寇益深,人情骇动······是我不战而坐受其弊也。”

从赵玄的建议来看赵玄主要是针对后秦全面守洛阳周围据点,处处防守兵力分散,容易各个击破。

所以此时应该收缩战线,坚守金镛城,这样晋军只能有三种选择,一是集合诸路大军围攻金镛城,二是越金镛城而西直扑潼关,三是留部分兵力围攻金镛城,主力西进攻打潼关。

第一种选择诸路大军围攻金镛城,金镛城小而坚,集合洛阳周围兵力坚壁清野,坚守金镛,晋军顿师于坚城之下,兵贵用奇,不能出敌不意,很难取胜,一旦攻城不下,兵威受挫,日久士气必然衰竭,这对于出国远斗的军队来说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第二种选择晋军为了抓住战机西进直扑潼关,潼关为关中与河南大地联结的咽喉要道,潼关失守,关中不攻自破,因此后秦必然会兴举国之兵与东晋军队相持于潼关一线。

这样前有潼关之强敌,后有金镛城后秦之守军,向前不能攻下关中,又有金镛后顾之忧,前后夹击,必败无疑。

第三种选择晋军留一部围攻金镛,围而不打,主力向前攻打潼关,这样兵力分散,金镛和潼关两边受敌,力量分散,也不是明智的选择。越金镛而直扑潼关就是为了抓住战机一举攻破潼关,潼关被攻破,关中门户洞开,金镛城的后顾之忧也会解除。

所以越金镛而西不能攻下潼关,分兵就没有实质意义,而且会陷入被动,因此赵玄提出的策略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在潼关和金镛城之间,关键在于金镛城能守得住,潼关就断然难以攻下来,因为金镛牵制了东晋军队的力量。

所以决定此次战役的成败在于金镛是否可以坚守,故而赵玄的策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只要洛阳方面守军能收缩战线,姚泓派遣少量部队,守住金镛还是有可能的。后秦洛阳守将姚洸司马姚禹暗中勾结檀道济,又姚洸部下嫉妒赵玄的才略,向姚洸进献谗言怂恿姚洸分兵应敌,姚洸没有听从赵玄的正确建议做出了在大敌当前之时分兵的错误决定,派遣赵玄率兵千余南守柏谷坞,广武将军石无讳率军戍守巩城,“司马姚禹阴与檀道济通······广武将军石无讳东戍巩城。”

不久成皋、虎牢二城后秦军队投降了晋军,檀道济、王镇恶长驱直进。王镇恶派遣司马毛德祖攻打赵玄,赵玄兵败身死。“龙骧司马荥阳毛德祖与玄战於柏谷,玄兵败······与之皆死”。

檀道济进逼洛阳,姚洸不战而降,洛阳宣告失守。洛阳失守的原因主要为:

第一,洛阳兵力坚守洛阳一城尚且不足,还分兵柏谷坞、巩城、成皋、虎牢应敌,犯了兵寡而分兵应敌的兵家大忌;

第二,诸将内部不和,主簿阎恢、杨虔,都是姚禹的党羽,都嫉妒赵玄,对作战方略进行掣肘,造成战略上的失误;

第三,后秦中央对东晋大军围攻洛阳的军事行动,反应缓慢,没有系统的方略组织救援,而且救援不及时贻误战机。

洛阳失守对后秦的国防造成的威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洛阳屏蔽潼关的战略作用丧失,后秦关中东部失去战略缓冲地带,潼关陕县直接暴露在晋军攻击范围下,关中东部战略要点,任何一处被攻破,极有可能导致关中失守。

第二,面对东晋军队的犀利攻势,洛阳失守,姚洸投降,人情惊骇,抗击决心削弱。

第三,大敌当前加剧了后秦内部力量的分化。东晋大军的侵逼为后秦掌握重兵觊觎王位的宗室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四,北魏作壁上观,若是后秦大军坚守洛阳,东晋军队久攻不下,粮草匮乏时,有可能南下江淮,从中取利,而此时洛阳失守,东晋大军直逼潼关,后秦命悬一线。

若此时出兵,东晋放弃攻打后秦,直接攻打北魏,北魏沿黄河布防,根本无法阻挡东晋军队的攻击,所以洛阳失守北魏出兵救援后秦的希望变小。

洛阳失守后,后秦并未作出大规模反击的措施,为了避免与远道而来的东晋军队直接决战,后秦将重兵集中于潼关一带,但是后秦统治集团面对东晋军队的攻击没有同仇敌忾,而是宗室展开了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先后掀起了姚懿、姚恢的叛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