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维群说洋扇之七:没扇面的西洋扇是苏杭檀香扇的变身

 艺趣看点 2022-05-28 发布于天津

西洋扇展正在天津劝业场二楼百年劝业博物馆展出,图为现场展出的西洋扇。

说洋扇之七:没扇面的西洋扇是苏杭檀香扇的变身

作者:姜维群

日本藏有中国唐代时期的桧木扇,就是几片薄木板用一个轴在一端固定住,另一端散开就是扇子了。应该说这是日本遣唐使在中国学走的,因为从南北朝时期中国已经有了折扇的记载。在中国的折扇历史上,这种没有扇面的折扇后来被淘汰了,从有记载的北宋,折扇皆由扇骨和扇面两部分组成,扇面插到一根根的扇子小骨上,成为完整的成扇。扇面用纸做成,为的是便于折叠,同时也便于书写绘画,故尔折扇又叫折叠扇。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出口欧洲的檀香扇

没有扇面的折扇最早应该是苏杭生产的檀香扇,为什么檀香扇做成没有扇面的扇子呢?因为檀香扇要最大限度的散发香气,通体的檀香木会芳香四溢的。清初已经出现檀香扇,据《饮水词》载,词人纳兰性德就曾得到过皇帝所赐的檀香扇。檀香木制作的檀香扇具有“扇在香存”的特点,所以也出现在欧洲,于是欧洲人按照自己的审美制作这样的扇子。

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把扇子的小骨加宽,把一端固定住,再用线或布带将上面的一端小骨连接起来,打开形成完整的扇形,这种折扇他们定名为卜瑞斯扇。

扇骨扇面合为一体的卜瑞斯扇

笔者收藏有一对象牙卜瑞斯扇,打开后一呈扇形,一呈菱形,直观理解是男女分用的对扇。其实不然,西洋扇是没有男女之分的,扇子都是女人使用。所以说,这一对扇子只是有大小,没有性别取向。扇子通体为象牙,大扇大骨和小骨的尺寸完全一样,只是大骨厚约不到3毫米,小骨厚约0.5毫米;小扇的小骨为梯次形增高式,打开后为菱形。此扇都为小骨14片,这个数目恰与中国明清以来的折扇小骨数目吻合,可以想见卜瑞斯扇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卜瑞斯扇的出现是专为妇女特制的。我们知道中国折扇长度为30厘米左右,而欧洲洋扇子的尺寸普遍大于这个尺寸,许多为35-38厘米,很大很宽。后由于妇女的专用,逐步缩小尺寸,直至卜瑞斯扇才形成小巧的“坤扇”。这类扇子在15-20厘米之间,适合妇女放在提袋里。那时候观看歌剧、欣赏音乐,女性持扇是一种时尚。拿一柄小巧而材质高贵、制作精良的卜瑞斯扇,会相当的引人注目。

这对卜瑞斯象牙扇用上等牙料制作,象牙上的“萝卜纹”清晰可见,虽然它至少有150年以上的历史,由于保存得好,没有什么划痕和污损。象牙最怕硬物磕碰,一旦划伤很难修复;它还怕颜色和油渍,比如圆珠笔芯中的油墨、红蓝墨水及油污等,如果染上很难除净。

西洋扇展正在天津劝业场二楼百年劝业博物馆展出,图为现场展出的西洋扇。

另外,在收藏上,若有成对、成套的一定要全部一起买下,切勿拆开来买。比如这对象牙扇,是用同一块牙料做的两把扇子,从颜色、纹路到尺寸统一且协调,再加上象牙制作的扇柄挂环完整无缺,按俗语的说法,不仅是原配还“全须全尾”,唯一的缺憾是,扇子上连接扇骨的布带损坏了,但无伤大雅。

卜瑞斯扇在欧洲大量出现,反而影响到中国,广东一带出现大量的这类没有扇面的扇子,大量的是用象牙制作。苏杭的檀香扇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月产量达到一万把,成为出口香港、东南亚地区的畅销货。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广东和江浙一带檀香扇成为主要的出口换汇的商品。这种没有扇面的折叠扇,作为卜瑞斯扇的延伸产品,由于雕刻精美芳香袭人,依然受到新世纪国内外人士的追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