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赞!为保护和传承阳江方言,他一直在努力!

 QG8622 2022-05-28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图片

阳江话的由来

有人说,阳江话是世界上唯一的。细想也的确是这样,除了土生土长的阳江人,很少有人会说阳江话,它覆盖范围虽小,但以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进入中国的汉族语系。在不少汉语著作中,阳江话与吴话、闽话等大语系是相提并论的。

近日,《阳江故事》节目组记者采访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理事、'非遗'专家组专家、阳江市高凉文化研究会会长、原阳江市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冯峥,请他讲有关阳江话的故事。

图片

作家冯峥

因写作的需要,冯峥一直对阳江话都有研究。他深入民间,多方走访,查阅大量文献,仔细研究,并著有《阳江方言字词语典》一书。

图片

冯峥说,在民间走访时曾听到一种说法:古代打仗用的是父子兵、同乡军。曾有一支北方军队驻守在阳江,后来在这里扎根繁衍,世世代代都说他们家乡话,流传下来,演变成现在的阳江话。

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细细一想,问题就来了:既然阳江话是从某地方传来的,是某地的乡音,那么,为什么国内找不到第二个说阳江话的地方呢?“父子军同乡军传播”是地方语言的真正成因吗?各地的方言都是“父子军”传下来?在这些“语言传播部队”来到之前,当地人都不说话了?显然,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图片

另外,有人认为,阳江话是本地古代土著俚族僚族人的古语保留。冯峥认可这种说法。漠阳大地古代叫高凉大地,是最原始的土著居民俚族和僚族的居住地,根据民族学家的说法,俚族和僚族已经进化为黎族和瑶族了。民国时期的《阳江县志》还有记载。现在要寻回这种的语言已经很难了,因为都已经演变了。现在,只能在瑶族黎族语言中相同的词素寻找,比如最明显的就是“那”龙的“那”字,在俚僚语言中是田野的意思。

在古代,阳江大地上聚居着疍、俚、僚等多种民族。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第六世纪时,高凉大地上诞生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后来被称为“谯国夫人”的南粤女英雄冼夫人。冼夫人与中原过来的汉人——时任高凉太守的冯宝结婚,她的儿子冯仆也娶了冼氏,联婚促进了民族的团结。至其孙子越国公冯盎在阳江逝世的110多年里,冯冼族系一直是阳江的统治力量,对当时阳江的军事、政治、经济改革作出重大的贡献。

图片

因此,作为冼氏家族的家乡话俚话,也就成了地方的“官话”,一直流传下来。又因为冼氏夫家冯氏家族来自文化发达的陕西,后迁徙到中原,流行于阳江的“官话”也就夹杂着来自夫家的某些中原话在内,这就是阳江话。

冯峥认为,中原汉人的到来,除了带来先进的耕作技术,也带来了中原语言,和当地的语言结合后保存了下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阳江话,实用价值大,所以一直保留着,这或许可以说明它与普通话的关系了。

图片

汉文字的输入,是阳江话融会中原语的重要原因。当时,俚族没有文字。来自中原的冯氏家族在传入中原语言的同时,也传入了先进的汉文字,俚人在接受汉文字的同时,也不可抵抗地接纳了中原的语音和语汇。尽管这些语音和语汇也不可避免地遭到阳江话的同化,但它始终以无可替代的先进地位在漠阳大地上生根发芽,源远流长。

通过与冯峥的交谈,记者受益良多,对冯峥一直以来潜心研究,抢救保护地方语言文化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