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静致远

 忠君玉将 2022-05-28 发布于内蒙古

记得小时候就学过这个词,觉得很深奥,很有意境。现在,有时候去朋友那里做客,看到他的会客厅沙发上也挂着“宁静致远“的字画,看得出,朋友是把这个当作座右铭了。由此可见,人们对宁静致远这个词,还是很喜欢的。

宁静致远,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出自《淮南子:主术训》。静字的意思是安静,寓意是静心静气、淡泊相处、与世无争。《诫子书》片段:“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致远,对我们来讲,有什么好处呢?

每遇大事,临危不乱

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hé),曾经写过一副有名的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静,是一种临危不乱的大智慧。古人讲究“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古代的衣服上,也有佩戴玉质的“禁步”。为的是,行走间要保持安静,不让玉饰发出一丝声音。目的就是提醒人们,时刻维持“静”的状态。

《大学》有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个人身心宁静,思虑才能周全;思虑周全,才能有所收获。我们通常说“急中生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一般人只会是忙中出错、“急中生愚”,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静中”方能“生智”。大事当前,唯有心静,方能从容。只有抛开外界的纷纷扰扰,才能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思考长短,认清自己

星云大师对两首诗的解释,我们可以借鉴一下。一是:“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从来共住不知名”——久远以来,我们就和一个跟我们最亲近的人住在一起,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罢了。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佛性!人,最可悲的就是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家本来面目,每天对着别人,都能够叫得出张三、李四,却不知自己是何等人物!

“任运相将只么行”——人,除了要认识自己外,更要任运随缘、自由自在地生活。要如何才能过任运的日子呢?一、要随缘生活;二、要随境安住;三、要随心度众;四、要随喜自在。

现在社会上,大部分的人都是逆缘在生活,既然不能顺着缘,当然就不可能随境自在;不能随境自在,就不容易安住。连安住都不能,还谈什么随心所欲地度众结缘呢?世间,多少麻烦,多少是非,都由不认识自己而起。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古来那些成圣成贤的人,都还不能认识自己,何况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凡夫,哪里会明白呢?我们对佛道若不去研习、自修,真理就永难明白,不明理不精进,就不会修行,不修行当然就不会明白自己了。这首偈语,主要是教我们认识自己,才能任运随缘,不再造次沉沦于凡流之辈。

另外一首诗是:“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现代社会上有些人,眼睛天天看着张家是非、李家长短,说这个好,骂那个不好地批评别人,但是就不知道对自己怎样衡量,真有嘴说人,没嘴说自己。

“手携刀尺走诸方”——裁缝师手里拿着刀尺,各地奔波丈量,替人穿针引线缝衣裳,真个是“线去针来日日忙”。我们虽不是裁缝师,也难免每天为谁辛苦为谁忙。这种忙都是比较上、分别上、自我上的忙,忙来忙去也忙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如果我们能如祖师说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不分别、不计较、不存爱憎,就比较容易看清自己面目。一有爱憎的心,就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心态,甚至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偏见,是很可怕的。“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人都好量别人的长短,量别人的贫富,量别人的贵贱,量别人的美丑,量别人的好坏,量别人的是非,量这量那,嫌贫爱富、攀缘巴结的,就是不知道量量自己!两个眼睛只看到别人,就是看不到自己!

我们如果能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观照自家宝藏有多少价值,就能够避开很多人生的陷阱。自家长短你几时量?不妨常常问自己!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之者明。”说的是了解、知道别人和自己,都是很难的,但是并不是做不到啊,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做到“智”和“明”呢?更好的了解自己、知道别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想,首先就是在“宁静”的前提下,坚持经常地思考,做到“每日三省吾身“,经常“照照镜子”,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然后“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扬长避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朝着目标走下去,这样的人生路,就很好了。

宁静致远,是一种心态。宁静之下,知道了自己要的是什么,就等于守住了初心,不被世间三千繁华所打扰,就会“致远”。

  

思考事业,终成正果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迅速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这是为何?正常的思维应该是,莫言应该抓住机会,拥有更多的“曝光量”,最大限度地提高“知名度”才对。一般人的一件小事,都要炫耀一下,何况人家的是文学界那么高的奖项啊。悄悄相反,莫言就“销声匿迹”了,没有了“声音”了,去安心自己的创作了。

   “国学大师”季羡林,低调地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而杨绛“先生”从来不开作品交流会;这些大家,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社会,都是默默地关注社会,默默地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并不被纷繁的花花世界所打扰,在这种“静”的条件下,思考事业,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反观社会,当端着“心灵鸡汤”的于丹被哄下讲坛时;当韩寒说“巴金文采不好”风生水起时;当明月的作品爆棚时;当“芙蓉姐姐”红得发紫时……谁能够告诉我,我们那一颗宁静的心在哪里?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是不是很多人,被“网红”、大款、大腕、明星迷失了自己,变得相当的浮躁、目空无人了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从官场辞退后,他毅然而然地选择了田园生活,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贫苦生活,但这也是他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是一种宁静。正是这种宁静,才有陶渊明的好诗问世,而流传千古。

范蠡作为一位为国家复兴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因其战略眼光而受到人们的钦佩。事实上:勾践的艰苦生活,造就了他是不可战胜的。大多数人总是渴望名利。范蠡不想,他想,他就能做到。可贵的是,他能达到常人无法达到的高度。那就是:放弃。放弃是范蠡成功和智慧的真正方式;放弃,让范蠡远离死亡和纷争;放弃,让他的生活更广阔,让他的心更自由。范蠡一生中有两次“退”的经历:一是,挂冠归隐。范蠡早年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在他成就霸业之后,范蠡选择功成身退,这一退,就保住了身家与性命,没有出现“指鹿为马”、“杯酒释兵权“类似的悲哀。二是,三次散家财。他经商期间赚取到了大量财富,但是范蠡并没有被金钱冲昏头脑,他知道拥有如此多的财富与地位,并不是件好事。也许他受了老子在《道德经》中崇尚水德的影响了,认为水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流动性。从老子的这一观点上,范蠡认为钱财也应该就要像水一样,只有流动起来才具有生命力,所以散尽家财。因为“水之德,近于道”

范蠡的放弃官场、仗义疏财,不恰恰是为了“宁静“吗,不恰恰是”致远“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