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断崖边上的选择:民生、企业、GDP先救谁?

 天承办公室 2022-05-28 发布于江苏

其实,这话说了也是白说,都要救。

既然一个不能少,那么,谁是最核心的问题?这只能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因为各方面都是交叉的,相互为用,那就要看,三者是什么关系了。

民生是根本

我们说它是根本,并不是指望今天开动印钞机,明天全民发放现金,购物券大家还看不上。我们说民生是根本,说的是治国理念。

在安全的保障之下,民生是高于一切的治国理念,其它所有豪迈的理想都不能与民生相提并论,这就是中国人千年的古训,与民休养生息。

民富而国更强,这才是真正的强国之道。

看看我们沧桑的近代史吧,年轻时读书,不时会放下书本,因为看不下去,因为不堪回首;百年沧桑是我们民族文化深层的心理结构,为了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愿意做出任何牺牲,这就是中国为什么选择了一条革命道路的民族心理,它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人以其无与伦比的勤奋与忍耐成功了,我们再一次踏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勇气与中国进行一场终极挑战。

但是,疫情的出现,俄乌冲突的战略启示,给了我们一个警示:

我们的民生还很脆弱。

当现的经济矛盾核心问题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出现断崖感?是因为内需不足,长期的GDP经济扭曲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当压力真正到来时,我们突然苏醒,内需远非一日之功,它是长期的选择。我们不可能在一天之间,也不可能在三、两年之间大幅提升内需,提升国民在GDP中的正常占比,目前我们有占比,至少比发达国家差出了二十个百分点以上。

大树压弯了三年,岂是旦暮之功?

但是,从长远来说,民生必须是未来经济的主导,与民休养生息是经济学中最根本的原理。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GDP保的是主体中的主体

其实,最近一些年,经济学界一直在批评唯GDP论。

但是,限于对结果的讨论。结果呈现给我们什么了呢?结果是大量资金被锁死在钢筋水泥里了,经济的总量在增加,而经济的活力在降低。

年初谈论影响深远的上海疫情时,胡锡进说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GDP少几个点没关系,这话当然是好心,但也说的太轻松了。因为长期以投资拉动经济,支撑GDP的总量数据,致使我们投资的效率一直在下降,每投下去一万亿巨资,赚钱效应不高,不但锁死了资金的流动性,而且有些项目是长期亏损,这种反向的效应决定了中国的GDP增速不能低于5.5%,经济学的数据从来也不是0与100的关系,永远是8%与5.5%,与4.8%的关系,在阈值的边际上,1个点就是阴阳二重天了。

换一句话说,我们从5.5%增长到6.5%,固然令人欢欣鼓舞,但从效益的角度说,与美利坚同样的增长,是不能完全相提并论的。

那么,今年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又将资金集中在了投资这只马身上,这似乎无益于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有人说,在五年之内,大基建要砸下去一百万亿,如此庞大的投资,能上的项目都在催着上,这又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保证国企的稳定,因为国企是中国经济稳定的定海神针,大基建也必然是国企担纲的局面。

我们说中国有1.5亿经济主体,那么,为数并不太多的国企就是经济主体中的主体,它稳了,才有未来,才有可能支撑住年内各项经济指标的达成.

文章图片4

给民营企业纾困是当务之急

国企没有问题,也不缺少资金,更不存在市场准入的问题,最好的资金、最好的市场、最好的政策都在国企。问题出在民营企业。

为什么说为民菅纾困是当务之急?

这还真不是我说,最近所有的会议都直接关系到民营,政策密度之高、力度之强、鼓点之急,都是前所未有的,这说明我们的民营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民营直接就是民生:民企占了全国经济主体1.5亿总量的90%,支撑了就业的85%,贡献了66%的税收,民营垮了又去拿什么保就业、保民生?

现有的政策用尽了吗?

还须三招:

第一,大幅降低或全免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已经有了政策)两年内的增值税率,定期反税。

第二,全面清理因地方性及国企造成的长期拖欠款及三角债务,不能立即清偿者,由拖欠方承担对应额度的全部贷款利息;

第三,降低民营在重大基建投资中的准入门槛,不平等的准入条件并不等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平衡,而是国家与民生的平衡,如果这个界线不能打破,经济中的根本矛盾就不可能缓解,需求端将永远也追不上供应端。

立言于此,希望中国的经济在强大的动员令下,只会越来越好。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