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街口忆昔(上)

 wshwww 2022-05-28 发布于江苏

新街口,位于南京主城的中心地带,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山南路、汉中路4条主干道在此交汇,是南京城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全国著名的商业街区之一。2005年,荣获“中国著名商业街”称号,位列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之后居第三,而其商业密集度、年销售额列全国十大著名商业街之首,故有“中华第一商圈”之说。

新街口这个地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新街口就是指四条主干道交会形成的十字路口,名为新街口广场。广义的新街口,范围比较模糊,一般认为以四环路为基础,略向外扩展的一片区域,名为新街口商业街区,或称新街口商圈。四环路是指从淮海路西口向东,到洪武路折向北,接洪武北路,到长江路折向西、接华侨路、到管家桥折向南,接王府大街,到石鼓路折向东,接淮海路口形成的环形道路。十多年前曾有报社记者向我求证,说有人认为新街口的范围以四环路为界,四环路以内属于新街口商圈,四环路以外就不能算了,我认为此说有失偏颇,新街口作为商业街区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没有严格的地理划分,比如一些大型商业设施如苏宁家电商场、国美家电商场、金鹰购物中心、金轮新天地等均在四环路以外,你能说它们不在新街口吗?应该说,新街口地区的商业从兴建之初到现在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相应地,其地域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新街口的商业基本都在四环路以内,而现在的新街口商圈显然已超出了四环路的范围。

图片

 新街口四环路
新街口的前世今生

以前曾听人说,在中山大道开通后,因为新建的四条干道在此交汇,形成十字路口,故此得名新街口,其实不然。新街口其实是一个老地名,有一本名为《新街口》的书说,新街口这个地名明代已经出现,但未举出证据,另据《南京地名大全》说,在清代由工部绘制的《明代南京城图》上有新街口,此图我没有查到。我翻阅了明清两代南京的府志和县志,最早出现新街口这个地名的是《道光上元县志》,该志说“高井,在新街口南街”,可以确定,至少清道光以前已有此地名,另从清人据家藏旧版重刻的《金陵省会城垣街巷图》(原图可知在咸丰六年以前已问世)可以看出,从高井到北门桥是一条很长的街道,分别称高井、欣欣园、漾米桥、丰富巷、新街口、糖坊桥、估衣廊、火星庙、北门桥,可见当时新街口是一条小街的名称,是多条小街相互连接而成的南北向通道中的一段。今日这条长街除在新街口广场附近被切断外,其余部分尚存,新街口以南部分今名丰富路,以北部分沿用旧名,即糖坊桥、估衣廊和北门桥。

图片

 《金陵省会城垣街巷图》上的新街口

被誉为“良志”的《同治上江两县志》,与之前的县志有所不同,该志将城内所有街巷的名称均记录在案,为地名查考提供了便利。据该志记载,名为新街口的这条街,街东和街西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新街口东”属于西北第十六甲,“新街口西”属于西北第二十一甲。清末陈作霖在《元宁乡土志》中说:“西华门大街在督院前,东入驻防城,西过大行宫为土街口,经糖坊桥为新街口”,可知此街之所以名“口”,乃因与西华门大街相交之故。不过此时的新街口并不起眼,其名气尚不如土街口(在今洪武路与中山东路交叉口附近)。

图片

 3  1910年前后《金陵省城全图》上的新街口

1929年中山大道建成后,在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山南路(最早叫中正路)、汉中路四条干道的汇合处,形成一个广场,由于这个广场的位置恰好在原来新街口这条街上,所以人们习称这个广场为新街口,而当时官方认为这是南京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广场,故命名为“第一广场”,1931官方又将广场命名为“兴中广场”,以纪念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它的老地名——“新街口”,什么“第一广场”、“兴中广场”都没有流行开来,于是新街口就成了该广场最常用的名称,“文革”时曾一度更名为“东方红广场”,但市民们始终还是称其为新街口。

新街口从一条传统的小街变身为新式的广场,从一个普通的地名升格成南京的地标,其发展和变化令人瞩目。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随着各大金融机构落户于此,各类商店、餐馆不断向这里聚集,1936年中央商场建成开业,新街口一带的商业日趋繁荣,成为南京新的商业中心。

图片

 上世纪30年代新街口广场,西南角上的银行大楼是新街口标志性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国营新街口百货商店开业,与民营(1956年公私合营)的中央商场并驾齐驱,成为南京市民购物的首选之地,新街口逐步超越城南三山街、夫子庙的商业地位,成为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上世纪80年代初,金陵饭店建成开业,成为新街口的新地标。90年代以来,新街口百货商店、中央商场先后进行扩建,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东方商城、大洋百货、德基广场、华联商厦、金贸大厦、苏宁电器、商茂广场、金轮新天地等相继建成开业,同时一座座高层商务楼拔地而起,各类金融、商务机构也纷纷跻身该街区。新街口成为南京的金融和商务中心。

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新街口,金陵饭店成为新地标。

图片

6 2000年前后的新街口,西南角上的银行大楼已拆除,广场周围是人行天桥。

图片

今日新街口(史益鸣摄)

还记得四五十年前新街口的样子吗?

今天的新街口高楼林立,商业设施富丽堂皇,除了仅存的几座民国老建筑外,已找不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街口的影子了,当年的新街口最高的楼房不过7层,五、六层的楼房也没有几幢,大部分是两三层的建筑,商业设施都比较简陋,但那时的新街口也很热闹,节假日逛街的人群摩肩擦踵,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回想那时的新街口,一幕幕往日的场景在记忆中浮现。我想与我同时代的人可能也有这样的感触,所以我便尽力从记忆中搜寻当年新街口的样子,并向当年在新街口一带工作过的朋友求证,力争还原当年的情景。从六十年代前期(文革之前)到七十年代末(金陵饭店兴建以前),新街口地区虽然也有一些发展变化,但总体格局未变,这样的格局持续了至少有50年,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本世纪初,新街口的老房子基本被拆光,主干道附近的街巷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昔日的新街口只能在记忆中追寻了。当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摄影爱好者不像现在这样常见,因此早年新街口的照片,尤其是六十年代以前的影像已难得见到,有时从网络上偶尔看到一两张,都会把我们带进陈年往事的记忆之中。

到新街口去

我自幼家住城南,常去的地方是夫子庙、三山街一带,去新街口并不多,小时候随大人到新街口购物一年难得一两次,大约小学三四年级时开始独自前往新街口,主要是到新街口的影院去看电影,因为新街口较远,家人会给一两毛钱乘公交车,那时从长乐路站到新街口要6分钱,从三山街站乘车是4分钱,为了省两分钱就走一站路,有时想省下这笔乘车钱,就乘11路,所谓11路是一句戏谑语,意思就是用两条腿走路,从我家步行到新街口,抄近路从颜料坊向西北方向走,经大彩霞街、评事街、木料市、大香炉、明瓦廊,就到了淮海路口。文革前每年国庆节都要搞游行,游行队伍从鼓楼广场开始向南游,经过新街口广场,到白下路后便逐步散去,有一部分队伍会一直游到三山街。小时候曾随家兄去新街口看过一次,后来就独自前往,记得有一年老师布置要写一篇有关国庆节的作文,看游行可是重要的内容啊,于是早晨匆匆吃罢早饭,家母给我带上一小包刚煮好的老菱当“零嘴”,便沿着这条路走到新街口,回想当年的情景别有一番滋味。


从淮海路口到新街口广场是最繁华地段

以前曾经看到有本书上说,商店是否兴旺与所在位置存在某种联系,如果是南北向的街道,街西不如街东,如果是东西向街道,路北不如路南,但没有说明为什么,我认为这种说法没有什么道理,不过对应新街口的状况,还确实如此。

从淮海路西口到新街口广场大约300米左右,这是新街口商业街区最繁华的地段,在路东侧的人行道上,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节假日更是拥挤不堪。当年自行车是所谓“三大件”之一,有自行车的人家不多,节假日的新街口,路两边的安全岛上摆满了自行车,从淮海路口一直到广场边上,排成四排,密密麻麻,蔚为壮观。乘公交车也是这样,在新街口站上下客的人是最多的,新街口的人流于此可见一斑。

当年淮海路口南侧沿中山南路到羊皮巷口是一排围墙,围墙外是一排阅报栏,那时候一般人家生活拮据,无钱订阅报刊,想看报只能到这样的阅报栏去看,当年新街口一带有两处全市闻名的阅报栏,除这一处外,另一处在中山东路体育馆(今南京全民健身中心)门口,这里的阅报栏种类较多,全国著名的大报、画报都可以看到,所以常见有人在此驻足浏览。围墙内是江苏省话剧团,大门在淮海路,进门是一座会堂,名为“南京会堂”,既用于演出也放映电影,“文革”时改名为“东风剧场”。

淮海路北侧是几个高大的广告牌,向东行有一幢小楼,楼下是售票处,过去乘公交车除了上车买票外,还有一种月票,一张硬纸做的卡片,上面贴有照片,有姓名、单位等信息,每个月买一张印有月份的小纸片贴在上面,上车出示一下就行了,办月票和每月买贴花就在这幢小楼下面,每到月底月初这里总有人排队办理此事。此楼东面不远处是市蔬菜公司干货调味品批发部,该部主要经营干货(如金针菜、黑木耳、干香菇、笋干等)、酱咸菜、调味品三大类商品的批发业务,上世纪八十年代该部在临街楼房的一楼兴办了“南京副食品商店”,九十年代初因中央商场扩建,此处划归中央商场。再向东经过一条小巷就是中华剧场,解放前叫中央大舞台,是新街口地区六家影剧院之一。

图片

 市蔬菜公司干货调味品批发部

图片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正路(今中山南路)

从淮海路口沿中山南路北行,第一家是中央商场,该商场1934年由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等人发起集资筹建,1936年1月12日建成开业。当时新街口的商店还比较少,该商场的建立为新街口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过当年的中央商场类似今天的金桥市场,主要采取租赁摊位的办法招商经营,商场内有200多家打着各自招牌的商铺,经营百货、服装鞋帽、食品、家居用品、五金交电化工等各类商品,也有餐馆、小吃部之类,比如商场内有一家经营苏式卤菜的商店叫“锦兰”,以经营清真食品著称的“桃源村”在商场里也设有分店,我还记得在二楼有一家名为“稻香村”的餐馆,这种经营模式一直延续到文革前。文革时期中央商场更名为人民商场,并从公私合营转变为国营,经营模式也从各商铺自主经营变为统一经营。当年的中央商场面朝中山南路有两个门,偏南的门是在一幢四层楼下开设的通道,通道南侧是始建于1936年的“大江照相馆”,通道的北侧是邮局下设的集邮商店,文革时改为报刊服务部,销售各种报刊杂志,文革后恢复为集邮商店。然后就是偏北的大门,这是一座牌坊式建筑,此门的北侧是一幢两层小楼,经营餐饮小吃,名为“中央商场小吃部”,在全市小有名气。进入商场大门是一个院子,正前方是商场的主建筑,主体两层,局部三层,有三个入口,两个入口正对两个大门,中间一个入口是从楼梯上去直接进入二楼商场,当年的中央商场营业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是南京营业面积最大的商场,商场还有一个后门通往正洪街。

图片

 10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民商场

图片

 11  中央商场内景

图片

 12  中央商场门口的大江照相馆(上世纪八十年代)

紧靠中央商场的是大华影剧院,这座始建于1934年的影院,原名“大华大戏院”,解放后更名为“大华影剧院”,现在的名称是“大华电影院”,因为是民国著名建筑保留至今。“大华影剧院”北侧是一条狭窄的小巷,内有市影剧公司招待所,有影剧院的后门,过了这条无名小巷向北行是几家门面不大的商店,有亨达利钟表店、新民酱品门市部、新华书店门市部(后改名雨花书店)、南京刻字厂门市部等,其中金谷女子服装店比较著名,时有“男顺昌、女金谷”之说。金谷服装店北侧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新建的一幢四层楼建筑,即“国营南京卤菜腌腊商店”,简称“国卤”,又称“南卤”,所制的盐水鸭、烤鸭、香肠、香肚及各式卤菜品种多、质量好,在南京可说是家喻户晓,今天名闻遐迩的“桂花鸭”就是在“南卤”、“韩复兴板鸭店”等名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南卤”向北行是华纶纺织品商店,该店原名福康绸布店,该店北侧是江南春茶庄和海林果品商店,这时候就来到了正洪街口,此街西起中山南路(原名中正路),东到洪武路,故此得名正洪街。当年的正洪街比较狭窄,街上没有几家商店,多为办公楼和住宅楼,由于中央商场有一个后门在这条街上,所以从中央商场后门到正洪街西口这一段还是比较热闹的。

图片

 13  江南春茶庄(上世纪八十年代)

过了正洪街口便到了南京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始建于1952年的新街口百货商店,南京人简称其为“新百”,该店初名“中国百货公司江苏省南京市公司新街口门市部”,后改为“南京市百货公司新街口商店”,1958年改名为“南京市新街口百货商店”,文革时又一度改名为“南京市百货商店”。记得小时候有不少人习惯称其为“百货公司”,后来“新百”之名越来越响,百货公司的称呼才逐渐消失。

图片

14  五十年代的新百

图片

 15  六十年代的新百

图片

 16  八十年代的新百

新百是一幢三层长条型的建筑,临街有三个门,其他都是很大的玻璃橱窗,橱窗内展示的都是吸引人们眼球的新商品,经过艺术装点,一座座橱窗仿佛是一幅幅立体画面,据说新百的橱窗设计当时在全国同行业中颇有名气,可以说新百的这一排橱窗是新街口的一道风景,尤其到了夜晚,橱窗在各种灯光的烘托下,更是美不胜收。现在这样的橱窗在新街口已看不到了,作为商业街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德国慕尼黑市中心的商业街有一家百货商店至今仍保留这种商品橱窗,而且经常更新,2018年圣诞节前我曾路过此店,看到该店最大的一个橱窗布置的是迎圣诞节的内容,富有创意,引来很多行人观赏。

图片

 17  德国慕尼黑百货商店的橱窗(局部)

在新百大楼的北侧是一幢四方四正的三层楼房,据说解放前也是一家银行,新百成立后,这里是该店的文化体育用品部,也是全市规模最大的文化体育用品商店。过来这幢楼,我们就来到了新街口广场,广场东南角是呈三角形的一块小绿地,由于新街口一带人流量大,厕所偏少,有关部门便在此绿地中建了一座小厕所,后来又翻建成两层楼的厕所,但还是常常人满为患。

当年新街口广场比现在要小,广场中心的圆盘内原来只有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此铜像现屹立在中山陵藏经楼),后来建造了一座形似宫灯的建筑(据说始建于1959年),1966年文革前夕,为迎接孙中山诞辰100周年,拆除了那座宫灯式建筑,在新建的基座上单立孙中山铜像,不过时间不长,文革爆发,孙中山铜像被移走。

图片

18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的新街口广场

逛街的人群到达广场后,人群便开始分流,往回走的人群一般会过马路到中山南路西侧逛一逛,一部分人会继续向北逛中山路,一部分人则向右拐到中山东路上去。

新街口广场西南角是一幢面对广场中心的地标性建筑,民国时期即为银行大楼,解放后是中国人民银行南京营业部。在此楼南面不远处是丰富路口,路口南侧是著名的同庆楼菜馆,该店创办于1933年,原来在大行宫,主要经营北方风味菜肴,后迁至新街口,1956年公私合营,1972年翻建成一幢四层楼建筑,一、二层是同庆楼菜馆,三、四层是南京市饮食公司,同庆楼菜馆的名菜名点有:炸八块、油爆双脆、浮油鸡片、拔丝苹果、五香酥鱼、金陵茄夹、银丝卷、家常饼、荷叶饼、春饼、麻酱烧饼等,该店的水饺在当时很有名,当年不少人在逛完新街口后都喜欢去该店品尝一碗水饺,因此每到节假日该店都挤满了排队的人群。

过了同庆楼菜馆是南京文物商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商店主要是为外宾服务的,改革开放后改为珠宝商店,店号“聚宝斋”。在此店南侧是四明钟表眼镜店、永兴陶瓷商店和新街口食品商店。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改建成六层大楼,上述这些商店都搬进该大楼内经营。再向南走是南京市五金机械公司办公楼和批发部,主楼三层,独具特色,此楼在解放前也是一家商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改建为商场。紧靠五金公司的是建邺酱品厂的一个门市部,该店隔壁就是新街口菜场,这家菜场始建于1943年,初名复兴路菜场,后改名为新街口菜场,该菜场的营业面积虽不算全市最大,但因新街口人流量大,销售额常居全市第一。前文说过从淮海路口到新街口广场最为繁华,但路东与路西差异明显,路东人流拥挤,而路西的人流不及路东一半,倒是新街口菜场给路西带来不少人气。

图片

 19  南京市五金机械公司

图片

20  暮色中的新街口菜场

图片

 21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新街口南片示意图

在菜场南面是著名的“三星糕团店”,这家甜食店创建于1951年,开始仅卖年糕,后来逐步增加了八宝饭、莲子汤、酒酿元宵、麻团等品种,尤以四喜汤团最为人称道,两层楼的餐厅每天都座无虚席。在“三星糕团店”南侧还有长虹照相馆、沪光理发室、牙科诊所以及一家杂货店(名为星星百货店)和一家修配商店,门面都不大。再向南就到了石鼓路口。

从石鼓路口向西有两条路,往西北方向是石鼓路,往西南方向是明瓦廊,明瓦廊自明清以来就是商业繁盛之地,但在改革开放前这里比较沉寂,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小商品市场。石鼓路未拓宽前跟明瓦廊差不多宽,几乎没有什么商店,比较僻静,拓宽后也逐步出现一些商业网点。原来在明瓦廊与石鼓路之间有一幢三层楼建筑,这是一家京苏风味餐馆,解放前叫大罗天酒家,1957年翻建改造后更名为丰富酒家,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扩建为一幢高楼,名为“金都大酒店”。

在中山南路与明瓦廊之间当年是一排被称为手工业大楼的三层建筑,最早是南京市手工业合作社(后来属市第二轻工业局系统)下属企业的销售窗口,故得名“手工业大楼”,楼下全是商店,二楼也有一部分是商店,销售工艺品、小商品、服装、鞋帽、家具等,因其多为工厂直销,故与新百、中央等大商场相比自有其不同之处,后因扩建四环路,此楼被拆除,现在明瓦廊口有一小片绿地即为该楼原址,当年这幢楼是新街口商业街区南端的一个标志。                          

(未完待续)
  2022429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