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惨了,10万斤鱼死了7万斤,损失超80万元,养殖户准备到法院上诉!

 水产前沿 2022-05-28 发布于广西
水产养殖用药死鱼,这是谁的锅,该怎么避免?
  • 文/图 水产前沿 林贞武

近日,在安徽省六合与天长交界处的地方,鲫鱼养殖户毛老板,养有10万斤左右规格在1斤多点的鲫鱼,塘口出现鲫鱼鳃出血问题。在当地技术员建议下,原治疗方案初现成效,日死亡量从3000斤降至200-300斤。后来,当事养殖户由于听信南京某渔药公司人员(下文所指的:“第二个技术员”)说这并不是鲫鱼鳃出血问题,同时自己有包治好的“神药”,过后养殖户便花超2万费用购买了“不知名”的渔药泼洒,当天夜里死鱼增加,5月25日当天死鱼近3万斤。据了解,截止至今天,毛老板的鲫鱼总死亡量已经接近7万斤,预计经济损失超80万元,养殖户损失严重。

相关链接

1天损失30多万元,痛心!“神药”碰上鲫鱼鳃出血,安徽养殖户今天损耗数万斤,捞了几十小船鱼,死鱼还在增加!

知情人透露,现在南京这个药企业务员依旧在玩失踪,毛老板已经报了相关执法部门,但南京相关执法部门表示由于事发地在安徽,他们不方便处理,而安徽相关执法部门则表示涉事企业属于南京地区,他们没法跨地区执法。目前毛老板现在非常无奈,接下来准备到法院告这个涉事企业。

在这个件事情上,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袁圣老师表示,发生这样的悲剧养殖户跟技术员都有一定的责任。首先是养殖户,在疾病发生以后邀请多位技术人员到现场诊断,缺乏对技术人员基本的信任。鱼病治疗中,养殖户与技术人员沟通的顺畅度、治疗方案的配合度对治疗结果影响很大,若对技术人员不信任,处置不配合,鱼病治疗的难度是很大的。案例中的养殖户按第一位技术人员提供的方案处理后已经取得了疗效,死亡数量呈下降趋势,此时邀请第二位技术人员诊断后更改方案,造成了疾病的反复,既是对第一位技术人员的不信任,也是对第二位技术人员的盲从。


另外,养殖户缺乏疾病的基本知识。案例中的疾病为鳃出血病,症状非常典型,近十年我们也一直通过各种途径科普鳃出血病的症状,但从养殖户接受第二个方案并施用来看,其对于鳃出血病还不了解;其次,该病的病原为病毒,到目前为止病毒病无特效药,凡是宣传能在短期内治愈病毒病的都是骗子(如某种药宣称可同时治愈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多种病原,可预防可治疗、可外用可内服,这是在收养殖户的智商税)。

还有就是对于突发情况的预判能力不足。规格为1斤多的鲫鱼养成实属不易,其实在春节前后价格已经相当不错,疫情刚开始出现时也有足够出鱼的缓冲期,但这两个时间节点养殖户都没有选择卖鱼,后期疾病爆发、封路同时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年初我就给养殖户做过提醒,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见好就收,落袋为安,避免陷入被动。

第二个技术人员的问题如下:首先是缺乏基本的疾病防控知识,对鳃出血等病毒病的特征认识不够,诊断错误。现在鱼病异常复杂,发病特点、防控难度较之前有了巨大的变化,若不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难以解决当下的鱼病的;第二是将个例当成了金处方。从药物的配伍及使用情况看,该技术员应该将此病误诊为细菌性出血病,想通过硫酸铜、敌百虫、辛硫磷等“大包围”的方法进行治疗,以前确有通过这些方法治愈细菌性出血病的案例,但只是极个别的情况。在鱼体质较弱、病毒性疾病爆发后大剂量施用多种杀虫剂,对疾病治疗无异于雪上加霜;第三是夸大疗效。要在已经取得一定疗效的情况下说服养殖户改用自己的方案,购买自己的药物,大部分情况下得夸大疗效。通过对治疗结果打包票,包治等诱惑性的承诺吸引养殖户。这位技术人员缺乏对技术的基本敬畏,夸大疗效、误诊后错误用药,终造成了该重大后果。

像这种鱼塘发病后,养殖户心态急,而技术员的诊断、用药等应该不够精准,最终导致鱼塘出现这么大问题。”无锡三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何冬成说道。我们相信给养殖户鱼塘出防治方案的技术人员出发点基本上希望把问题解决好,但如果技术员对鱼病缺乏精准的判断,没有扎实的系统性疾病诊治知识,在治疗时单凭表象就直接对鱼病下定论、开药方,没有全面考虑不同鱼塘及鱼体状态等情况,很可能就会导致出现用药事故,正所谓好心办坏事。何冬成认为:“作为养殖户,鱼塘发病后要保持理性,自身需要对相关人员的鱼病分析、用药指导的精准性有一定判断能力,如果对方分析不符合常理,这时候则要谨慎采取措施与方案;其次,作为技术人员,帮助养殖户顺利开展养殖工作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养殖户的身家基本投资在了鱼塘上,拥有客观、准确、有依据的鱼病诊断技能是我们进行病害治疗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员除了要有基本的责任心之外,还要对鱼病诊疗方案的敬畏心。

内蒙古联邦动保药品有限公司水产板块技术总监张正谦回忆道:“2013年的时候,在四川省自贡市开始发生鲤鱼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烂鳃,当时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个病,我也是第一次接触,由于长期以来我都有和外省的朋友交流学习的习惯,对这个病有所了解,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死亡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只是处理起来成本高一些。当地有很多药店误以为是普通的烂鳃,采取杀虫、消毒的方式进行处理,最终导致疾病爆发更严重,死亡很大。”对于诊断不准、用药不当的事情,张正谦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线的技术员、渔医、药店的专业技术欠缺,甚至很多还是非专业人士从事这个行业,即使是专业的技术员、渔医,没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是会经常出现误诊的,加之现在的疾病更佳复杂化,只是靠显微镜、水质分析盒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张正谦表示这不单单只是养殖户层面,首先,作为养殖户,一定要请专业的技术好的渔医进行疾病诊断,一定不能因为产品贵,而将技术好的渔医拒之门外,技术好的渔医除了有过硬的技术,同时会科学使用效果好的药物,而产品质量是有保证的的产品其价格自然不会很便宜;其次,一定要有鉴别能力,不能自己没有主见,说的人多了,都不知道该听谁的,一定不能迷信特效药,保证治好的话语。另外,现在还有很多养殖户朋友抱怨自己所在的区域没有优秀的渔医和好的产品,因此一线的技术员、渔医、药店需要多加强专业技术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近两年我做得比较多的工作就是把一些相似症状的疾病进行归类,并详细地介绍每一种的病因和处理思路,例如鱼类常见疾病之“烂鳃篇”、“出血篇”、“烂身篇”、“肠炎篇”,就是希望让更多的技术员和养殖户更好的了解疾病,一定不能病急乱投医,减少疾病误诊。” 张正谦补充道。

对于如何做好鱼病的诊疗,袁圣老师建议:鱼病的治疗是有基本的逻辑的,分为确诊、开具处方、正确选药、科学用药四个步骤。首先是标准化的鱼体检查,通过在池塘特定位置打捞濒死鱼后对照各个病症的典型特征、流行病学特征、死亡鱼的种类、规格、水温、发病病程等对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确定病原种类及是否有并发症等;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根据现场检测的水质情况、溶氧状况、鱼的肝胰脏状况、询问等开具处方;然后,选择具有《兽药经营许可证》的药店购买药物,为了保证药物的质量,可在购药时使用《国家兽药综合查询》APP对药物真伪进行鉴别;最后,通过科学的方法将药物进行施用,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另外,大家还要清楚的明白,如病毒引起的疾病,是没有特效药的,但是注意细节,可以逐步降低死亡量,稳定住病情,该过程中应该以“控”为主。建议大家参照《鱼病标准化防控彩色图解》一书中的方案,结合鱼病发生的实际情况,构建标准化的鱼病防控逻辑和方法。


聚焦|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