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须太上老君来治的怪病》作者:陈生田

 作家文坛 2022-05-28 发布于河南

 这个故事发生在10多年前。一天杨某偕其老伴找我看病,说来有人会觉得奇怪,有病不上诊所医院咋偏偏找你,你又不是医生。其实这里还有个小小插曲,此前我曾偶遇杨某用自行车带着老伴去医院看病,问他老伴哪儿不舒服?说是脚面上疼痛难忍。我说这是腱鞘炎,小毛病好治,到医院找外科,让医生用利多卡因封闭一下就好了。他俩到医院依计而行,果然立竿见影,病痛若失。从此他知道我会看病。

  找我也并非认为能行,不过是得病乱投医而已。

  

  那么这次他让我给他看什么病呢?他说他最近得了一种怪病,简单说就是冷热交作,冷起来恨不能跳到火炉里,热起來又恨不得钻进冰箱内。冷一阵热一阵,一天要交作好几次,病一来痛苦万分,甚至连死的念头都有了。我说你咋不去诊所医院看看?他说远近诊所,大小医院看遍了,我找医院的专家,专家说,你这病除了太上老君谁也治不好,或许太上老君炼的仙丹管用。我去找名老中医,老中医说,你这病得的有点不是时候,要在二千多年前找下扁鹊,人家会起死回生。

  

  这话我一听就倒吸了一口凉气,身上直长毛。人家专家名老中医都束手无策,到咱手里不是比登天还难吗?也可能有人会说,这有何难,没有金钢钻,揽不了瓷器活,说一声对不起,你这病我也实在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其另请高明不就完了。

  可你那里知道,我和杨某不是一般相识,我们是生死之交,如果我如实相告,等于把他推上绝路。实是于心不忍。

  我和杨某曾经有那些过往?故事还得从头说起。1963年我在尖庄教书,扬某在石板岩汽车站开车,有天傍晚,我骑自行车从任村老家往学校走,到尖庄下边一个又长又陡的坡,登不上去就推着车往上走,走到半坡,一辆大卡车开着两只大燈,风弛电挚般的从上边迎面冲下来,我一看情况不妙,迅疾夹起车站到路边维修路备用的沙堆上,自以为是安全地带,谁知安全地带也不安全,气车飞也似的擦身而过,只觉得当头挨了一棒,把我打倒在地,身体转了180度爬在路中央,脑子瞬间闪过一个念头,我的性命就定格在此刻了。我失去意识,如果不是老天眷顾让我醒过来,生死之别原来就这简单。几秒钟之后我苏醒过来,头上的血流喷涌而下,赶紧跪起来下意识地用手去捂伤口。此时见汽车在距我百米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停车的目的不是为了救人,而是一块木板从车上掉下来,才叫司机来了个急刹车,几个人在下车拾木板时,发现后边路上有个人,才意识到出车祸了。

  

  他们跑过来给我进行简单包扎后,架着我就走,我说还有自行车呢,他们四下查找怎么也不见有自行车,我说你们到岸下看看,果然车被甩到岸下。二十多分钟后我躺到任村卫生院的手术台上,头顶上的伤口有2寸多长,缝了十几针,尽管后来曾有过剧裂疼痛,总算是不幸中万幸。后来我脑海里曾产生过很多假设,假设沙堆再高一点,我的脑袋就可能被木板削掉,假没那木板仅是横过来而没掉下车,假设那下车拾木板的人装没看见我,假设事故现场离医院再远点等等。其中只要有一个假设成立,后面的故事也无从谈起了。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大的事故总得有个了断吧?那时人们天天在读“老三篇”,学雷锋,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全然没人去理论,一切就像从没发生过一样不了了之。真是不打不相识,从此我和杨某成了好朋友。有时甚至想,我能大难不死,杨某与其伙计还真是功不可没。

  话又说回来,杨某的病用什么方法治呢?懂点医学的人会说,寒热往来,那不就是小柴胡汤证吗?非也,小柴汤证是伤寒病的一个发展阶段,即邪入少阳才会有“寒热往来”而杨某并沒有外感伤寒作前题,自然也就不存在小柴胡汤证了。那他是什么原因让他冷一阵热一阵,反复发作呢?既然是一头雾水,那就按照中医望闻问切,先了解一下他的基本情况吧。杨某当年60多岁,退休前在市委小车班当司机,退休后和儿女分居,他和老伴居住在市委家属楼,没有其他爱好,平时好与老伴一起上街遛弯,遇见废品拣起来装进塑料袋里,攒多了送到废品收购站,卖点零花钱补贴家用。扬某体态虚胖,属痰湿体质,饮食起居大小便均正常,只是脉象洪滑舌苔厚腻,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明显是湿热为患,究其湿热根源,并非嗜食肥甘厚腻,而是来自居住环境,他家住在一楼,市委家属楼是平地而起,阴暗潮湿,特别是夏天,屋内的家什衣被都是湿渌渌的,身体中了潮湿,郁而化热。治疗应以清热除湿为要。病性为湿热,病位在何处?是上焦,是中焦,是下焦,是三焦?是脾胃湿热,是肝胆湿热,还是膀胱湿热?却茫然不知。没办法就笼统按全身都有湿热先开几副药吃吃再说,结果选了几味常用的清热除湿药拼凑了一个大杂会,明确告诉患者,湿热这东西特点是重着、粘腻、缠绵,欲速则不达,必须久久为功。结果连服十几付,虽稍有功效,却不明显。原因是处方带有很大盲目性。看来非找到病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病位去哪儿找?显然不能去病人身上找,只能从古人的智慧中去寻找。

  

  然而古人留下来的书籍浩如烟海,我要寻找的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根针。为了寻找到这颗针,一是要细心,二是要耐心,三是要有决心,于是我白天侍候疾病缠身的老伴,晚上通宵达旦查阅资料,从《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钢目》、《温病条辨》、《医宗金鉴》……一本本一篇篇详查细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本近千页的鸿篇巨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找到答案。啊!原来杨某患的是《邪伏膜原证》,病性仍是湿热,病位却在膜原。膜原又在什么部位?看官别急,听我慢慢道来,不知诸位去买猪肉时仔细观察过没有?在肉膘和红肉之间还夹着一层厚厚的油脂,这层脂肪油,中医称之为膜原,羊马比君子,人体亦然,湿热之邪就隐藏在膜原里,它隐藏在膜原里会有什么危害呢?主要阻当气机,人体新陈代谢要源源不断地产生热量,这些热量一部分用来做工,剩下的余热得从体表散出去,热要散出去,须气把它送出去,然而这时气和热都被隐藏在膜原里的湿热挡住了出路,不能通过毛眼(汗腺)排出体外,不断产生的余热集结在膜原里,所以人感到热得发烧火燎,恨不得钻进冰箱凉快一会儿。但任何阻挡前进的力量都是有限度的,当膜原里的气和热聚集太多了,就会爆发出巨大能量冲破一切阻力从毛孔冲出体外,同时带出大量汗液,所以人就会大汗淋漓。大家想一想,人一旦毛眼张开,汗和热都散到体外,此时会有什么感觉?一定是瑟瑟发抖冷得要命,恨不得跳进火炉里去暖和一会儿。这不正是“邪伏膜原”的病理病机吗?这不正是杨某一开始给我描述的病情吗?

  

  找到了病性,就是湿热太盛为患,找到病位是在膜原,那么用什么方子治疗呢?这就别担心了,明朝温病大家吴又可和清朝名医雷丰,两位老先生早给我们准备好了,吴又可的“达原饮”,雷丰的“芳香化浊法”结合起来,就是治疗这种病的不二选择。

  

  药物组成是:

  槟榔9克.厚朴9克.草果9克.芍药9克.知母9克.黄芩12克.甘草3克.苍术9克.石菖蒲9克.藿香9克·滑石18克。

  连服十剂后杨某痊愈。正是;

  老杨得病也真怪,难为众医推门外。

  幸遇当年老冤家,病咋好得这么快?

  

  【按语】1杨某的病好了,自然高兴,岂知我比病人更高兴,原因是从古到今多少名医和临床大家都未留下过这种病案,其罕见程度可想而知,有生之年能与该病例相遇,实乃三生有幸。

  2寒热往来的病非独“邪伏膜原”有之,邪入少阳的“小柴胡汤证”、营卫不和的“桂枝汤证”疟疾病的青蒿素证均可出现寒热往来。但其病理病机完全不同。临证须谨慎鉴别方无差谬。

  

  2022.5.25.

  

作者简介:陈生田,1936年生,祖籍林州市任村镇,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安阳二师,先后教过小学、初中、高中。1975年从政后,先后任市委市政府信访办副主任、监察局副局长、技术监督局副局长等职。1976年退休后,,为治疗老伴瘫痪顽疾,30年自学中医,同时为他人无偿治愈疾病三百多例。爱好读书写作,曾在光明日报、中国体育报、河南日报、红旗渠报、上海文坛发表文章多篇。林州市民协民间文学(故事)专业委员会委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