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合理安排时间 人教版
2022-05-28 | 阅:  转:  |  分享 
  
第一课时合理安排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合理安排沏茶的工序问题中,学会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解决问题的方案,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
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解决沏茶这一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用流程图表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难点:学会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科育德、习惯培养、学科
教学改进建议: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养成合理
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具准备:课件、六张工序卡学具准备:六张工序卡纸片、答题纸教学过程:联系生活,谈话导入(一)谈话引入1.同学们
,在家里你们通常怎样招待客人?2.沏茶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二)进入情景周末,小明家也来客人了,妈妈请他帮忙烧壶水,沏杯茶(出示
主题图)。怎样安排最合理呢?操作交流,研讨时间安排的方案(一)明确要求1.出示信息,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我们该
怎样安排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投影出示,明确要求设计要求:在练习纸上独立设计岀沏茶的过程,环节间可借助箭头连接。写出各环
节所用时间,计算出共用的时间。小组整理出一份合理又省时的沏茶方案。分组研究学生独立设计。小组合作交流沏茶方法,整理小组汇报方案。师
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设计方案。(三)交流研讨1.小组代表展示、解说设计方案,学生集体观察,预设方案:方案A:洗水壶1分→接水2
分→烧水8分→沏茶1分洗茶杯2分找茶叶1分1+2+8+1=12(分)方案B:洗水壶1分→接水2分→烧水8分→沏茶1分
找茶叶1分洗茶杯2分1+2+8+1=12(分)方案C:师:假如小明一件完成再做下一件事,会用多长时间?洗水壶1分→接水1
分→烧水8分→洗茶杯2分→找茶叶1分→沏茶1分1+1+8+2+1+1=14(分)2.组织交流你认为这些方案中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
时间?为什么?研讨:我们怎样排列沏茶过程图既美观,又能让大家一眼看出哪些是同时完成的呢?让学生排排序。(师指导学生把同时做的事情,
纵向安排,排在一起。)提问:在哪里节省了时间?省了几分钟?监控:8分钟的烧水时间里,同时洗茶杯、找茶叶,同时做了3件事,省了3分
钟。(如果同时做的事情超过了时间,就要按照下面的几件事情的时间相加)追问:横向图表示什么?(先后完成顺序)纵向图表示什么?(可以同
时完成的)这样列式就一目了然。板书:1+1+8+1=11(分)【设计意图】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交流、表达能力。使得
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四)引导反思:1.提问:你觉得怎样表示有什么优点?说明:表达这种做事情顺序的图示叫做“流程图”,
用流程图表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做事的先后顺序和所用的时间,还可以很快的知道节省了多少时间。提问:通过解决沏茶问题,你找到做多件事情时
节省时间的窍门了吗?2.小结:我们在做多件事情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好做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另一方面考虑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特别是考
虑做哪件事情的时候是长时间空闲的,在空闲时可以做什么。不一定按照一个程序一个的程序的做下去,几个程序同时完成,就可以节省时间。三、
深化理解,巩固拓展(一)解决做饭问题1.过渡语:小明的妈妈送李阿姨出门了,小明的肚子“咕咕”叫起来,于是,小明想露一手,尽快将饭
烧好,让妈妈回来吃上可口的、热乎乎的饭菜。2.出示信息:洗电饭煲:1分钟洗米:2分钟煮饭:20分钟烧青菜:3分钟烧鱼:9分钟
烧汤:5分钟烧肉:8分钟3.想一想:小明应该怎样合理安排以上事情,尽快将饭烧好?4.学生独立安排5.暴露资源,组织交流(二)解
决睡前准备1.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2.导语:小红感冒了,她想吃完药赶快休息,小红在休息之前要做这些事,如何合理
安排才能让她尽快休息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设计出流程图,并算出至少需要多长时间?(要求书写格式规范)3.暴露资源,组织交流4.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学生可以从各方面、各行业去考虑,但主要还应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从
身边的事例中寻找。比如听录音整理房间、泡脚时看书等。合理安排各项事情能节省时间。)5.小结:教师结合不合理的例子:吃饭时看电
视或者写作业时看电视)做多件事情时,既要节省时间不能影响做事情的质量,才叫合理。四、全课小结,文化渗透1、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2、
介绍华罗庚以及他的著作《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五、板书设计合理安排时间洗水壶1分→接水2分→烧水8分→沏茶1分找茶叶1分洗茶杯2分1+2+8+1=12(分)
献花(0)
+1
(本文系新智慧教育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