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四)乾隆爷的书房———宜云馆

 新用户8926AVU2 2022-05-28 发布于北京
来自话题
#到北京旅行交流圈
4315篇

  宜芸馆位于光绪皇帝居住的玉澜堂北侧,东临德和园,西边靠近慈禧居住的乐寿堂。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

      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宜芸馆,在清漪园时期为藏书之处。《乾隆皇帝咏万寿山风景诗》中收录了有关宜芸馆的御制诗就有十首之多。乾隆皇帝认为,宜芸馆是一个“背山复面水,净明尘不受”、“回廊护幽馆”、“窗明几净展芸编”的适宜藏书、读书的地方。在他眼里,虽然“内府富图书,芸编随处有”,但是,这里才是他惟独钟爱的书堂,“此意人知否”?因此,他咏宜芸馆的诗中,便是篇篇不离“芸香”,句句不忘“芸编”。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喜欢“人室芸香馥馥披,闻中真与缥湘宜”的味道。珍惜他与宜芸馆只是“偷闲偶一至,坐只片刻间”的“缘分”。自得只是“每来惟暂坐”、“坐而静与稽”,便获有“资益良复厚”的深造。更为自己只能“偶来来便去”而遗憾地感到“惭此宜芸处”。看得出来,这里是乾隆皇帝钟爱的“义经妙处”。

      光绪时(1875-1908)重修。在清朝末期,这里是光绪的妻子隆裕皇后的寝宫。。


  宜芸门悬“宜芸门”匾,宜芸馆正殿悬“宜芸馆”匾。

      “宜芸”。“宜”,合适,适宜。“芸”,香草名,即芸香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夏季开黄花。花、叶、茎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可入药,有驱虫、驱风、通经等作用。古人常采集,放在书房或夹在书页中以驱蛀虫。芸香草散发出的缕缕香气谓之书香,书香门第之称大概亦源于此。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辟蠹殊验。”所以,古人称书籍为芸编,称藏书之所为芸馆、芸台、芸窗等。


  宜芸馆背山面水,环境清幽,是适于藏书、读书的好地方。乾隆皇帝写过一首《宜芸馆》的诗:“内府富图书,芸编随处有。独曰'宜’于是,此意人知否?背山复面水,净明尘不受。坐而静与稽,资益良复厚。深造乃自得,荒唐非所取。”读乾隆自己写的诗,有助于理解“宜芸”二字的含义。


  这座大院落院门为垂花门,上题宜芸门。正殿由前五间和后三间组成,共有八间房,前后有门,室内宽敞,家具均系珍品,用宝石、竹丝镶嵌,拼出图案。有精美的落地雕花隔扇,布局典雅富丽。

      东西配殿各有五间,也都有前后门,院内的南墙上,镶有十几块乾隆摹写的“三希堂”书法石刻。是乾隆帝摹写的各家法帖,原藏于惠山园内,重建时移此。






  宜芸馆正殿联,“绕砌苔痕初染碧,隔帘花气静闻香”。“砌”,台阶。“绕砌”,指房屋附近、周围。青苔绕砌,可参考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句意。上联“绕砌苔痕初染碧”,描写了宜芸馆环境的清幽和宁静,突出体现了宜芸馆的“宜”字。这里既不受自然界灰尘侵袭,也没有社会世俗红尘干扰,确是一处“净明尘不受”的好地方。


  下联“隔帘花气静闻香”。“花气”,指书籍。暗示此处藏书甚丰,内容广博,如百花齐放。联尾一个“香”字,既指花香、芸香,更含有书香之意,恰合了宜芸馆的“芸”字。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作者爱图书、爱读书、爱藏书的美德和高雅文静、悠然自得的心境,使全联的冷寂之感顿消。全联紧扣“宜芸”主题。上联借“染碧”以状景,含幽蕴雅。下联借“闻香”以抒情,意远情深。


  宜芸馆正殿是光绪皇后在园内的寝宫。隆裕皇后才貌平庸,光绪皇帝选皇后的时候就没看上她,只是被慈禧太后包办的,而且他们是近亲,光绪皇帝的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叶赫那拉.婉贞,隆裕皇后的父亲是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他们是表兄妹。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发生冲突的时候,隆裕皇后一直站在慈禧太后这边。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隆裕皇后仍自由自在地当她的皇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她顺理成章做了太后,她也想像慈禧太后一样把持朝政,但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也没这机会,三年之后,“辛亥革命”成功,由隆裕太后下了退位诏书,从此结束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王朝。又过了两年,隆裕太后就去世了,享年46岁,这个可怜的女人,处在政治权利的旋涡中,沦为牺牲品。


  宜芸馆在乾隆清漪园时的陈设相当精雅。室内正中安设宝座、地平、五屏照背,落地罩内面南设楠柏木包厢床、香几、书案、顶柜、绣墩、案、挂屏、插屏镜、自鸣钟、等物。几、案上放置书册、玉版。东间罩内设佛龛,供铜胎、玉胎佛像、佛经。前有香炉、香盘、欢门幡。配殿道存斋、近西轩内设有楠柏木包厢床、香几、书桌、如意椅、案、琴桌、冠架、顶柜、插屏、挂屏、字画等物。



  宜芸馆东配殿道存斋。

      楹联“绿竹成阴环曲径,朱阑倒影入清池”










  东配殿的背面是一条小路,和德和园相邻。


  宜芸馆西配殿近西轩,面阔5间,硬山顶。近西轩的意思就是频临西湖,所以它的西侧同样临水。

      楹联“千条嫩柳垂青琐,百啭流莺入建章”。



  西配殿曾经是光绪宠爱的妃子珍妃的住所。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慈禧命令隆裕皇后住到石丈亭北西四所的第一所,让珍妃住到第二所。这以后,光绪皇帝想见到自己心爱的人儿很困难了。








  宜芸馆西北后角门外的一棵松树据传树龄已超过500多年,比颐和园的历史还要早,甚至早于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这棵树树皮斑驳,宛若龙鳞,树枝盘绕而生,整体像一条巨龙、作势欲飞,人们称之为龙树。

      清末时,慈禧掌权,名义上的皇帝成了傀儡、被慈禧压制多年。中国传统的龙凤图案一直都是龙在上、凤在下,以示男权。据说慈禧当权时硬生生给它们掉了个个儿,成了凤在上、龙在下,以彰显自己才是天下最大。


  一次李莲英陪慈禧游颐和园,玩儿的正高兴,突然云生东南、雾涨西北,眼看大雨将至,不得已一行人只好去宜芸馆避雨。行至后角门时,见这棵松树长得怪异,就问李莲英这是棵什么树。小李子答道:“老佛爷有所不知,这是一棵龙树,当年乾隆爷建清漪园时就有它了,整个颐和园里数它最大……”话还没说完,李莲英突然觉得不对劲儿,这话说得不合适,恐怕犯了老佛爷的忌讳,于是赶紧改口:“可随它怎么大,也大不过老佛爷您”。不找补这句还好,这下儿反而给慈禧提了醒儿,真是越描越黑,慈禧不由得勃然大怒:“怎么?它最大?还是棵龙树?我看是棵妖树,把它给我砍了,根都不许留!”

      李莲英还没来得及答应,忽然一声霹雳,一道闪电夹着轰鸣声正好霹中古树。众人大惊回首,只见古松拦腰而断。这一看倒让慈禧转怒为喜,原来树干折断后,露出中间一根横生的枝干,这枝干形如一只欲飞的凤凰,踩在龙树主干之上,形成了凤在上、龙在下的态势,正好合了慈禧的心意。小李子赶忙下跪,大呼:“此乃天意”。这下儿救了李莲英、使他没有获罪,古树也等于完成了“自我救赎”,从而得以保留至今,从此人们也不再称它为龙树,不过虽然凤在上,但称呼凤龙树毕竟绕嘴,于是就叫它龙凤树。

宜云馆的后门。





  西北角门,出了这道门有一个跨院儿,再向西便是慈禧的乐寿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