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坏人的心理永远比好人的强大,原因在于这两点

 安喜的空间 2022-05-28 发布于上海
​生活中遇到苦难时,我们常常会抱怨上天不公。结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案例,我们会发现一个相当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心思善良的人更容易遭遇不幸,敢于作恶的人却能活得更好。尤其是在社会上进行活动和交往时,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理直气壮作恶的老人。
诺言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曾发表过一段获奖感言。
他说自己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家里条件还非常艰苦,只有运气好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饱饭。有一年中秋节,他们家里好不容易做了一顿饺子。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正兴奋的准备大快朵颐,却没想到听到了一阵突如其来的敲门声。开门后他们一家人才发现,敲门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这位老人的样貌看起来非常可怜,恰好又是饭点,一家人就打算去厨房里拿两个红薯分给老人吃。
但没想到老人看到红薯后非常生气,一把将红薯扔到地上,痛骂莫言一家人没有良心。只见这个乞丐怒吼说,现在的人良心都坏透了,你们一家人在这里吃饺子,居然忍心看我一个老人家吃红薯,你们这样做有良心吗?
原本是合家团圆的中秋节,一家人做好准备吃一顿久违的饺子。没想到这份难得的好心情,却被一个突然冒出来的无名乞丐所破坏。
这件事情给莫言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提起这件事时他仍然义愤填膺,认为是老人忽视了他们的善意。
但更让莫言感到奇怪的是,明明做错事的是这位老人,他骂起自己家人时却十分有底气,仿佛他才是那个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
被老人指责后,年幼的莫言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好将自己碗里的半碗饺子分给了老人。
现在我们再看这个故事,会非常明显的认识到,莫言遭受到了老人的道德绑架。这些人之所以能够理直气壮的指责他人,就是因为在他们心中,自己确实是站在正义的那一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伸张正义。
心理学家认为,道德绑架其实就是一种扭曲的道德观念,是某个个体对社会认知产生了偏差。
这种道德观念是错误且扭曲的,只是他们自身意识不到这一点,并常常奉为真理。那些生活中的坏人往往内心更加强大,指责他人时也理直气壮。他们能够做出这些事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在坏人的心中,自己并不是坏人
善良的人总是拥有较强的道德观念,即使是做错了非常小的事情,他们也会因此耿耿于怀,并迅速向对方道歉。
身边有人做坏事时,我们也总会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改过自新,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这些做坏事的人一定会受到良心谴责,整天焦虑不安。
实际上那些喜欢作恶的坏人并不具备这么强的道德观念。他们总是有一套独属于自己的逻辑理论,做坏事后他们就会用这套理论进行自我欺骗,认为自己其实是正义的一方,并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开脱。
这类人一定要生活在一个错误的家庭环境中,他们没有接触到正统的教育,从而产生了错误的思想,形成了不正当的价值观。一旦这种观念形成,我们就无法尝试纠正他们的行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避免与他们交往。
坏人和好人有着“利益”区别
现实生活中的坏人很难遭受到所谓的报应,这也让不少老实本分的人感到迷茫,怀疑自己所坚持的真理是荒谬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亚当格兰特曾进行过一项研究,并在自己的作品中针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他认为即使善良的人容易遭遇不幸,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仍然要坚持做一个向善而行的人。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存在利益关系,从利益得失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被分为给予者、获取者和互利者三类人。
给予者总是更加博爱,他们能够做到乐于助人,有时甚至会不计较自己的得失,竭尽全力帮助他人。
获取者则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考虑自己的需求,从来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互利者则懂得分享利益,他们讲究携手并进,希望每个人都能实现互利共赢。
格兰特认为给予者更容易在生活中吃亏,遭受挫折时也更容易陷入生活低谷,这类人就是我们所宣扬的善良之人。话虽如此,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中地位比较高的人往往都是这样的给予者。
那些有权有势的商人或富翁,在获得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会坚持向慈善机构捐赠财务。
这种行为既能够提高他们企业的威望和社会公信力,也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显然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表面上看起来恶人更容易获得不错的生活,其实这只是因为他们拥有扭曲的价值观念,从不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反思。
这种错误的行为不仅不能为他们带来真正的利益,反而会让身边的其他人渐渐疏远他们。只有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受益终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