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吴国华的散文《逝去的老门楼》

 黄石新东西 2022-05-29 发布于湖北

逝去的老门楼  

吴国华

旧时,保安镇最醒目的建筑,是傲然屹立北街口的那座圆门牌楼——重檐庑殿、交脊翘角,远望去气势磅礴、壮丽宏伟。此牌楼,在老一辈人的口中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保安门楼,一代一代的人们就这么叫了几百年。  
保安门楼是水路进镇的第一道屏障。从官渡口码头下船,登上“九蹬十八脚”台阶,穿过保安门楼,人头攒动的保安街便在眼前。很多人不知道,保安门楼的历史竟可追溯到唐代中期,千年时光流过,描绘出保安镇的前世今生。  
唐德宗李适时代,保安便因一个驻军指挥机构的设立.而沿用镇名至今,这是小镇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自此之后,一个荒滩野沼的湖畔之地,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洗礼,已然成长为一座辐辏四方、市场繁盛的商贸小镇。这座有巍峨门楼的小市镇,与青铜故里其它乡镇相比,曾经独占鳌头数百年。  
在当地众多耄耋老者的记忆中,保安镇这座圆门牌楼,是一座看上去与武昌保安门十分相似的建筑——不过,他们眼中的保安门楼倒没有抄袭武昌保安门的嫌疑,保安镇的历史远比武昌保安街还要早六百余年,这是一桩让小镇人十分自豪的事情。“两条保安街,两个保安门,一个在乡村,一个在省城。两门一个样,昆仲两不分……”过去,在表演民间小调的保安茶坊里,当地乡土艺人就曾经十分自豪地把保安门楼比做武昌保安门的兄弟。  
为此,当年一本记载保安民间历史的资料中不无夸张地写道:“……门楼高峻远望,号称保安,不啻齐云、井干偕高媲美已也。”所谓齐云、井干,那都是古籍中描写的名楼,能够与它们相提并论,足见保安门楼其时给人带来的喜悦和自豪。  
保安门楼所处位置比周围稍高,数以万计的特制巨型青砖和石块垒成十米高的门墙,门墙正上方的匾额上挥洒着不知是哪个朝代哪位古人所题的四个墨意淋漓的描金大字:百吉长临。门墙中间用土夯实后,形成了一座二三百平方米的墩台。其中,留下约七米高的拱形门洞作为人车通道,也就是俗称的街门洞。墩台上叠建两层,构成了重檐歇山式屋顶。飞檐角上,铜铃高挂,湖畔多风,铜铃在风中叮叮作响。老人们说,倘是春夏之间,门楼上有无数燕子飞来,燕子的呢喃与铜铃的脆响交织在一起,连喧嚣的街市都挤得远了。  
保安街位于保安湖南岸,三面环水,在湖泊的怀抱中,百姓安身立命,休养生息。明清时期保安湖水运发达,商船穿梭如织,站在船头抬眼眺望,烟岚水气中的保安门楼便显得异样的大气壮观。这座壮观的门楼曾经是保安街与保安湖的分界线——门外是云水激荡的万顷碧波,门内是青砖黛瓦的市世人家。门、街之间,桂花树、银杏树、桐子树青碧如染,这些喻意富贵财气的高大树木经历着岁月的风尘,在蓝天丽日之下生长得一丝不苟。  
保安门楼每个朝代都有翻修,早年间门楼前勒石的碑亭上,还镌刻有募修者的姓名,以及“银元一百块”、“大米八斗”等字样。从前保安街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居民家境颇为殷实,对修街筑路尤为踊跃,这也是保安门楼得以建成的背景。  
“栋宇薄云霄,雄踞百里冶西关;气势壮湖沼,堪称第一保安楼”,历代文人眼里,这座奇伟宏阔的门楼,便是古镇作为冶西要扼的象征。  
与保安门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小镇还依六壬八卦旧制,于保安街金、木、水、火、土五行位置,筑建着五座气宇轩昂的风水门,石柱铜板,楣高一丈,宽与街齐。  
历史上的保安铜门令人惊叹。“……张先生载熙者,讲究六壬,精通八卦,建设各门,保障桑梓……”有史料记载,这五座铜门成毕于清朝康熙年间,主要用来防火镇水,消灾祈福。五座铜门中,“首曰清怀门,向南,祝融司令也。上建三垛,每垛内藏水一碗,画符簶以制之。一元运中,尚乏祝融为害,共享清平……”清怀门卓立于保安南街口,传说门名便为清朝康熙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时御笔亲题。  
清怀门外往下九十九级台阶,便是乡人家喻户晓的杉木桥,昔时陆路进出保安街的隘口要津。进街穿过清怀门,便是闻名遐迩的洪山寺,“洪山古剎接官衙”的盛大场景便产生于此。五座铜门中的其它四座自南而北沿街依次排开,“……二曰长治,乃久安之义也;三曰逢源,雍和之象也;四正居中央之戊己,生生不已,曰仁善之称;至下街,居北门锁钥,天生之地亦成之,而曰天成……”。说来也是神奇,自建起五座铜门始,保安街数百年来一直平安无恙,并未遭遇大灾大难。  
六爻在我国民俗传承中是一个精微广大、极为丰富的意象。这一意象化于小镇铜门,便也成为当地一个显著的文化符号,以蕴涵并象征古人对他们缔造的这座小镇所寄予的无限祈愿。  
街门在其他地方有广泛分布,但保安街依五行八卦之术设置,且以铜作料,不仅独步鄂东南,在全省全国恐怕也是寥寥无几,堪称街门建筑之一大奇观。  
五座铜门的铜门板上,各有两条虬龙镌于中央,两边石柱门框上还分别雕有青狮、白象,门框的正面各刻有一只蹲坐的麒麟。青狮张口含笑,脚踏绣球;白象长鼻弯曲,饮水河中;麒麟一只嘴衔绶带,一只口吐玉书,怒目圆睁,威风八面;两条虬龙并排而立,龙首高昂,脚踏祥云,欲飞欲动,呈二龙戏珠之状,宛若在云中翻滚。  
在民间,龙是神祇崇拜的图腾,而青狮、白象、麒麟则是百姓喜闻乐见的祥瑞之兽,四种瑞兽同聚一门,且如此张扬,在古代各类门楼上亦不多见。  
而保安街的形状恰如一条灵动南北的巨龙。五座铜门,有四座向南,一座朝东,与龙行方向一致——清怀门为龙首,牵动龙身长治门、逢元门、仁善门扶摇而南,天成门为龙尾,伫立正东,与街北口的保安门楼相映成辉。  
铜门均向东、南,这一设计与保安街的整体布局及走向贯通融洽,充分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风水观。古人笃信,东南形胜,紫气、旺气、福气、财气、吉祥之气、惠和之气,皆从东南方来,所以街门朝向东南,迎山接水,以纳其气,保全街安泰。这是那时的一种讲究,更是一种祝福和期望。  
这样说也许有些迷信的色彩,但迷信观念在旧时代普遍存在着。我们应该理解并体谅古人认识的局限性——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古代文化也才拥有了其独特魅力。  
古人营造铜门的匠心所具,远远不能用“奇思妙想”四字就可说尽。镇的本义便是防御工事,铜门的设计亦体现在其高明的防御功能上。五座铜门便像五道瓮口,拱卫着三街六巷。若遇盗匪侵袭,只要铜门一关,正好应了那句成语——瓮中捉鳖。就算盗匪突入镇里,整个镇街便是一个八卦阵。这种创意充满张力,富于动态感,使其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融为一体,堪称当地一个不同凡响的杰作。  
时光荏苒。一九五零年代初,保安门楼和五座铜门因年久失修先后均被拆除,它们原来的地方都拓展成了街道的一部分,这些老物件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好在与保安老街交汇的保安新街东、西两个入口之处,如今又矗立起两座崭新的“保安街”门楼,古色古香,却又极具现代气息,犹若时代进步的鲜明印记,亦预示着保安这座千年古镇焕发出绵绵不绝的勃勃生机……  

吴国华,男,大冶市保安镇人,大冶三中教师。散文、诗歌散见于《黄石日报》、《五彩石》和《铜草花》等报刊。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