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明月何曾是两乡(下)【征文】

 冬歌文苑 2022-05-29 发布于北京

明月何曾是两乡

居家防疫的日子是漫长的,所幸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生活充实而平和。

媒体不间断地宣传防控办法,《COVID-19科普宣传》《北美新冠综合症自我防护建议及物品汇总》等信息滚动播放,从预防措施、症状到专家提供的自我检查方法都有详尽介绍,通俗易懂,对确保自己和家人在大流行期间的安全起到指导作用。

确诊人数、死亡人数每天狂飙递增,说不紧张是假的。好在我沉湎于《美东游记》的校对、《美西游记》的写作,还要抽空浏览云博物馆,听网上音乐会,追奥斯卡获奖电影,几乎没有时间惆怅烦闷。先生年初开笔《尘封的知青记忆》,完成后接着又写《我的母亲》。儿子居家远程办公,忙公司的事情。全家难得朝夕相处,在各自房间电脑上忙活,互不打扰。平淡相守才是幸福。

富余时间全家“远足”,沿湖漫步,有“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的静谧之美,也有“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的小清新。时值波平澜安,正是钓鱼的最佳时机。先生和儿子串钩挂鱼饵、甩杆垂钓,锻炼身体的同时还有佳肴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进入8月以后,单日新增病例、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剧增,疫情控制遥遥无期,所有工作都在网上远程进行,反而创造了更多的家庭团聚机会。儿子有更多的时间陪我们聊天、散步、郊游,为老爸老妈抓拍夏日沙滩写真,留下携手踏浪的美好瞬间。

到2020年下半年,疫情持续恶化,外边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不断发生。那些日子,枪声时起,警笛常鸣,追踪逃犯的直升机超低空在头上盘旋,我坐在花木掩映的窗前写作,沉浸在《执子之手感君于怀》发表的喜悦中。那是我第一次向文学公众号投稿,第一次走进冬歌文苑,平台的魅力让我在乱世间心有所属,丰盈而沉静。

通常每个礼拜去超市采购两次,口罩、医用手套、护目镜全副武装。全家载物驰游,顺便觅秋赏枫,今天回想起来依然窃喜不已。

WHOLE FOODS MARKET比较受欢迎,货物充足,价格也稳定。排在松松散散的长队后面,不急不慌,人与人之间都会自觉地保持1.5m左右的距离。不是因为疫情,大家平时就这样排队,没有人从中插队加塞,所以无需挨得很近。

放眼望去,市民无一例外都戴上了口罩。美国人民从最初的轻视,到稍后的紧张,再到如今的淡定,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疫情到这个份上,他们意识到了危险,知道病毒有极强的传染性,开始重新思考,加强自我防护。当然,口罩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了。

特殊时期,养成了戴手套加油、戴手套开关电梯按钮、不用手抓门把的习惯。经常跟在先生儿子后面进公共场所大门,趁他们用戴手套的拳头把门推开的空儿,赶快跟着溜进去。进了超市,从包里抽出随身携带的抗菌湿巾,擦拭碰到的推车把柄和筐栏,否则不放心使用。

街上见到朋友,会不约而同地碰拳头、小鞠躬、碰胳膊肘、碰鞋底,代替疫情前的握手、拥抱。一系列“疫期礼仪”做完,大家忍不住眉欢眼笑。大疫当头,有什么比看到彼此安然无恙更高兴的呢。

人类没有见过这个冠状病毒,也没有建立起对它的免疫力。短期内不会有真正有效的药物,尚未开发出来拯救人类或者完全控制病毒的疫苗,只能自己注意。即便保持了社交距离,每次从外边回家,至少要用洗手液洗手20秒,钥匙、外衣、鞋底喷洒酒精消毒,通风晾晒。

鉴于美东、美西疫情已经蔓延开来,没有地方可以比赛了。四大球联盟商定,保持球队空馆比赛,不让球迷进场,媒体预测那样将会损失数十亿。但即便亏本舍钱,比赛总还能照常进行,蛰居家中的生活热闹起来。

每逢有空馆比赛,全家会早早地换上球服,带着球帽,满怀仪式感地坐在电视机前。仿佛又回到人声鼎沸的联合中心球馆,接受媒体现场采访,和篮球宝贝搭肩合影,在留言板上用五彩水笔写下自己的愿望,去乔丹雕像下弹跳拍照……多么怀念疫情以前的日子啊,留恋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

场上没有乐队歌舞表演,半空中没有抛撒礼物的小降落伞,观众席上也空无一人,但这一切,并不影响雷霆队-爵士队的出色表现和激烈竞争,并不影响我家老少球迷的观赏热情。坐在他们中间,把脚踩在凳子上,就像坐在球馆里一样傻傻地乐着,任凭呼声、掌声、跺脚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那个乌云密布的夜晚过去了。几颗大而亮的星星挂在夜空,深情地注视着人间,仿佛用含泪的眸子讲述一个凄美而又鼓舞人心的故事:新冠患者NBA名将戈贝尔已经恢复身体健康,生龙活虎般地回到赛场上。

疫情从2019年12月突然爆发,时进时退、反反复复已有三年。

那天,去密歇根湖畔的教堂参观,刚好遇到一对新人在举行婚礼。天光云影之下,穹顶耸然立起的塔楼直指霄汉,缕缕春晖透过五光十色的花窗洒在爱侣身上,仿佛上帝降临人间,一片祥和、美好的景象。而那场惨绝人寰的瘟疫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是的,美国放开了,我们可以回来看望长眠的父母了。

抵达浦东的那一刻,整个机场笼罩在银色的月光中,熟悉的航站楼一片静寂,只有身着白色防护服的消毒人员、专用接洽大巴和落地乘客的身影。在与海关、防疫人员的接触中,感受到上海外防输入工作做得极其扎实、认真,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与已经全面解控的奥赫尔机场明显不同。

由于事先在网上了解到入境规定,主动配合疫情防控,没有出什么问题。测体温,扫码,消毒,去指定酒店隔离观察,做核酸检测, 14 +7 +7,数据均显示正常。手机前所未有地派上用场,似乎不能离身。

那段时间,睡眠充足,彻底把时差倒过来了,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一日三餐有人送来,只要足不出户配合医学观察就好,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沉淀、思考。

读到17世纪欧洲一场“黑死病”中幸免于难的英伦半岛的故事。

面对烈性传染病,位于南北接壤处的亚姆村的村民们,在威廉·莫泊桑牧师的带领下,反对逃离,自觉地封村,即便是死,也要坚守善良,不丧失对他人的爱。最终,亚姆村成功地阻绝了黑死病向北传播,奇迹般地为英伦半岛留下了一个后花园。

这个故事深深感染了我。“携手防疫共克时艰”不是一句空话,遵守出入境规定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四百年前的亚姆村人不惜生命奉献大爱,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我们暂时隔离又有什么不解呢。 

医学观察结束后,逛南京路吃美食,去西泠印社选印泥,晚上外滩赏月散步。黄浦江泛着银光,两岸霓虹闪烁、高楼鳞次栉比,街上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上海一如既往从容、自信,充满生机与活力。

回徐州途中,主动向社区报备,关注网格群疫情防控要求,按照规定下车先去酒店再次隔离14天,才回住宅小区。

“上海来的?美国来的!”门卫汗毛孔都竖起来了,仔细地打量着我们。好在有疫苗证明,入境隔离证明,核酸检测证明,全部阴性,全程绿码,体温正常。又电话请示社区防控办,过来两人重新审查一遍,确实没有问题,电子门徐徐打开,我和先生进入久别的家园。

拉着两个沾满风尘的158航空箱兜兜转转回到家,继续居家隔离14天。终于不用住酒店了,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呢,躺在自家床上盘算着,不觉酣然入梦。

“明天想吃什么?订什么饭?”每天早晨,小区饭店老板都会来电话询问,变着花样地改善伙食,把一日三餐送上门来。一个个暖心的问候让闭门寥落的时光充满期待。

自行隔离期满,总算恢复自由了。没想到,上海疫情蔓延,有密接者来徐转阳扩散,市政府宣布“封城”,所在小区属于风险最低一级的“防范区”,又被要求待在家里14天。

不过,这次每户发一张出门证,允许每家每2天派1人出大门采购一次。允许在小区里散步、使用健身器材运动。搭建了核酸采集棚,定期免费检测。小区超市正常营业,增加了蔬菜水果供应,肉蛋粮油齐全,不用囤货。真要感谢社区防控人员、志愿者们以及超市、餐厅从业者们,他们是星星点点的萤火,为业主带来温暖和光亮。

每天,和先生携手花间,细草蓁蓁,霜筠簌簌,鸟语嘤嘤,似乎忘却了曾经的困顿。漫步在容纳万千的小区里,让人感受到自然带来的平静与力量。

这期间,先生身体出了问题,陪他去门卫岗哨说明病情,希望获准去医院诊治。

保安一改平时例行公事的刻板面孔,眼睛里溢满体谅和关心:“理解,快去看病吧,祝早日康复!”马上为我们放行,而且没像往常那样在出门证上打钩、做标记,温厚的心肠令人感动。从那以后,一纸“医院病情证明”代替了出门证,我俩每天进出不再受限制,享受“特权”直到小区解封。

封城期间去医院看病是需要勇气的。且不说城空路漫、机动车禁行、警察查问,医院本身更是戒备森严。

戴口罩、测体温自不必说,还需要出示疫苗证明、24小时核酸证明、健康码、行程码、处所码,现场分别填写病人、陪人信息表格,完后消毒,领当日有效出入证,才可以进去挂号看病。每天去医院,都要重新走一遍这些流程。好在按要求主动配合,且都是阴性、绿码。能被接诊得到及时治疗已是万幸,手续繁琐些又算什么呢? 

疫情期间,医院规定只给开1天的药量,以后每天必须重新挂号、重新看医生续药,必须每天做核酸,否则进不了医院。社区虽然免费核检,但不是每天都采集,只能自费在医院里检测。挂水的时候就和先生说好,打完针马上做核酸,明天赶在这个钟点之前来输液。

打针三天不见好转,医生主动联系相关专家给先生会诊,精心调整治疗方案。护士不时过来问寒问暖,宽慰我“别担心,会好的。”

不觉四月芳菲尽,灿烂的阳光早已覆盖了疫情带来的荒凉,随着全城解封人们恢复正常生活,先生身体痊愈了。

彼岸四大球赛事如火如荼,儿子发来NBA五月赛程信息,催促“爸妈办完事尽快回来看球”。一时间,热狗的味道,球迷狂欢的味道,联合中心球馆的味道一股脑地袭来,瞬间变成回首向来的感悟、亲人团聚的期盼。

谁能想到呢,5月10日国家移民局会议要求,配合上海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支持北京防疫工作,从严限制非必要出境活动。这样看来,近期很难成行了。

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彻底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身处东方还是西方,不管哪个国家何种制度,面对汹涌而来的疫情,谁都无法幸免,无法独善其身。

在跟COVID-19抗争的三年里,我有过恐慌,有过忧虑,也曾为清明不能回来祭奠父母而无奈,为不能自由旅行而遗憾。但这一切,与留在了昨天的那些上百万的生命相比,是不足为道的。

我是幸运的。

有幸活下来,和家人在朝朝暮暮的温馨里相守相护,彼此珍惜。

有幸活下来,目睹中美两国疫情防控,同历病毒侵扰,同承云朵荫蔽,同受雨露润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插图/作者

 

作者简介

王新伟,笔名摩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依安诗协会员。作品入编《百家诗词鉴赏》《中华百家优秀作品诗选》《中华当代诗歌精品大辞典》。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   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   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