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中建三局承建的武汉云景山医院主体结构顺利通过验收,开工至结构验收用时183天,向整体完成迈出重要一步。该项目是湖北省、武汉市一批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工程,也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平疫结合医院,服务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数十万市民。 ![]() 武汉云景山医院建设中 中建三局一公司武汉云景山医院项目经理陆杰介绍,医院总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包含一栋医疗综合楼,4栋住院楼,一栋行政科研宿舍楼,设计床位1000张,是武汉市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水平启动的“四区两院”项目中规模最大的平战结合医院。 ![]() 效果图 平疫结合,医养结合 平时,武汉云景山医院作为康养医院,运行“医、康、养、护、研”等功能;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迅速改建为传染病医院,并增设1000张床位,提升武汉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能力,同时也是武汉市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医疗设施。 医院的层流洁净手术室有12间,负压手术室2间,ICU设置20间,负压病房将达80间。医院开设医养结合模式,将设置高档水疗中心,还建设相应的机器人物流系统,“物品运输传递使用机器人完成,可以实现一些无接触式的智能服务”。 武汉云景山医院成为中部乃至全国一流的康养医院对形成“国家、省、市、县”,纵向四级救治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 陆杰说,面对245天的紧迫工期,3000余名建设者深入每一个建设细节,严把质量管控。目前,项目已进入机电及装饰工程施工冲刺阶段,预计今年7月20日达到完工条件。 规划设计 该项目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定位围绕“医养融合、健康养老、平战结合”的目标,建设集医、康、养、护、研及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于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 医院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与自然资源为依托,屋顶观景露台、360度浮空绿岛,屋顶花园与山体景观形成了医院共享的可视化空中花园,透过开放空间、架空层,形成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空间关系,以充分表达“借山而居,沐云以养”的空间体验;设计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和高效医护服务的原则,外交通循环系统和内功能流线的结合,实现绿色空间与功能空间的有机体,医疗功能的平疫转化体。 ![]() 医院立体园林空间 项目主要分为三个功能分区,综合医疗区、预留应急区、行政办公及生活区。 综合医疗区面向107国道,流畅大气的主入口和开放的首层界面打造立体、生态、活力的城市友好型新型建筑;四栋综合住院楼,架空医疗区屋顶空中花园之上,高低错落与南侧山体景观呼应。 预留应急区位于基地的西侧,预留1000床应急医疗单元,平时可作为疗愈型健康生态活动疗养空间,充分实现用地灵活多变。行政办公及生活区位于基地的东南角,既独立设置又与医疗区相互联系。疫情时可以独立成区,保证医患分流。 点击查看:【五合国际·华特医疗健康事业部】专注医疗建筑20余年,以口碑赢得专业市场 交通便捷 武汉江夏云景山医院位于107国道与京港澳、沪蓉高速的十字交汇点,面向107国道。位于江夏区郑店街劳七村、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南部。这里交通便利,沿107国道向南1小时车程,辐射咸宁。向北医疗服务范围达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东面:沿沪蓉高速鄂州市、黄石市病人1小时可以到达。西面嘉鱼和洪湖市病人1小时可到医院。 江夏区内,云景山医院距离纸坊仅15分钟车程,周边有安山山坡等南部街道。 ![]() 并且医院设计了有效的组织患者、探视、医护、办公人群等相关动线交通与停车规划,综合医疗区主要人行出入口面向107国道,以衔接城市公共交通站点。 对外车行主入口主要布置地块南北两侧城市规划道路;通过汽车坡道将车流引入地下组织交通流线。 南侧设置两个车行出入口,自东向西依次为办公车行、供应车行。北侧设车行出入口三个,自东向西依次为门诊车行、急诊急救车行入口、住院车行出口。西侧设两个车行口,自北向南依次为污物出口、应急车行出口。 各个功能区入口和出口分离,避免交叉。院区道路贯通,形成环道,保证消防车同行。设置识别性强的交通体系以及清晰统一的标识系统。 BIM助力 项目建设期间推进快速建造,深推精益建造,通过设计优化、工艺优化、措施优化等方式,将机电、装饰及医疗包快速合理穿插。 项目采用“模块化”建造理念,通过BIM技术集成为全项目、全周期的一体化施工模型,在施工现场及周边建立钢筋、砌体、小型预制构件、机电管线等多个集中加工车间,为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