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消除无聊这种负面情绪,让生活变得充实而幸福|我们为何无聊

 卫征的馆 2022-05-29 发布于四川

本文字数3988,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我们为何无聊》。

詹姆斯·丹克特(James Danckert),心理学家,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曾获选加拿大认知神经科学首席科学家、加拿大滑铁卢地区“四十岁以下四十人”。在大学攻读临床神经心理学时,丹克特观察到,自己的兄长在发生车祸导致脑损伤后,相比之前更容易感到无聊,这激发了他对无聊的研究兴趣。此后,他创办了丹克特实验室,专研无聊及心智模型,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有重大突破。

约翰·D. 伊斯特伍德(John D. Eastwood),临床心理学家,约克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临床心理学以及情绪与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曾获加拿大安大略心理学协会哈维·布鲁克奖、加拿大总理卓越研究奖。

无聊几乎无处不在,但在某些时刻变得尤其危险;没有人能免受其害,只是一些人遭受更多。“无聊的人被一种欲望所折磨,却不知道满足这种欲望的条件是什么。”《我们为何无聊》从心理学出发,解剖无聊,而后解决无聊。

无聊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吗?如果说无聊是一个信号,那么它在提醒我们什么?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反应,才能不掉进恶性循环?

本书从无聊的历史和含义,到无聊在不同年龄层、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再到无聊的成因与机制、无聊的反义词和流行化,本书为我们提供关于无聊的科学认知,然后给出无聊的解法。

文章图片1

01、认识无聊

无聊,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一直与我们同在。它是我们的生物性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生物性是由漫长的演化塑造而成的。

1、无聊的形成机制

19世纪人类科学技术飞跃进步的年代,作为生理学分支的心理学,宣布诞生。一些早期心理学家,对无聊这种精神状态发生了兴趣,开始对它的起因进行最初的探索。

比如,精神分析学派的著名心理学家拉尔夫·格林森,在对自己的病人进行观察后认为无聊和焦虑紧密相关。人之所以无聊,是因为他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但是这些欲望和冲动与我们的社会道德无法相容,被我们潜意识所压抑、隐藏,所以造成了一种空虚和心理上的饥饿,无聊,就由此诞生了。

随着生物神经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为精神分析学派的这种解释,找到了一些根据。丹克特和他的团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一边对志愿者进行心电图、脑电波分析,以及脑核磁共振,一边让他们分别观看两段影片。第一段的内容非常单调无聊,两个人在不停地晾衣服;第二段,则是英国BBC电视台经典纪录片《蓝色星球》的集锦,视觉效果非常震撼。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分析大脑对无聊的反应。

无聊的特征并不在于大脑中有多少显著的神经活动,而在于两个不同的脑网络如何连接在一起。当人感觉无聊时,大脑中两个原本不相干的区域,不但会开始活跃,而且会产生奇妙的关联。

第一个脑区是脑岛皮层,它的功能之一是传递信号,告诉大脑外部环境中有些重要的东西,从而帮助我们的大脑注意到那个信息。

第二个脑区是默认模式网络,如果外部环境中没有值得注意的东西,默认模式网络便会活跃起来。当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想法和感觉时,默认模式网络也会变得活跃。当我们感到无聊时,脑岛皮层和默认模式网络这两个脑区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当一个的活跃度升高时,另一个的活跃度则会降低。

作者说,通过这个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证明,无聊时我们的大脑并非无事可做,而是一边积极引导我们寻找来自外部的刺激,产生“做点什么”的期待,一边激发我们内省,到底什么样的刺激,能够让我们满足,走出当前的低落。那么,如何判定无聊已经降临呢?

2、无聊的迹象

首先,我们会感觉头脑空空,认知能力得不到足够的发挥。其次,在我们感知的维度里,时间变得无比漫长,难以集中注意力,无论你手头在干什么,都会感觉无趣且没有意义。最后,你发现自己同时处于无精打采和焦躁不安两种情绪之中。

无聊会一直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婴儿呱呱坠地,到18岁成年,我们感到无聊的频率,会随着年龄逐渐递增。不过,一旦成年后,我们感到无聊的可能性,就会逐年下降,然后在60岁左右,重新开始上升。

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家们分析说,孩子们刚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无比,希望持续对外部环境进行探索和学习,但是,这种欲望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包括自己有限的认知能力和精力,或者家长出于保护孩子安全。

到十八岁以后,人类的大脑额叶皮层就基本发育完全,大脑额叶皮层,是专门负责人类的自控和自主能力的,从而导致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开始逐渐下降。另外,此时,一些青少年已经从原生家庭独立,进了大学或者开始工作,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甚至经济来源,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要面对更错综复杂的社会,自食其力,这一切现实而沉重的负担,让他们基本没时间去感到无聊了。

那么什么样的人会对无聊免疫呢?作者研究发现,更有自我驱动力和自我主导性的人,相对不容易感到无聊。他们具备较强的控制力,能够长时间集中精力,努力完成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某一项任务。

而那些缺乏自控,无法集中精力的人时刻都在寻求更具诱惑力的外在刺激,或者在回避任何挫折和损失,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无聊。

02、无聊的危害

那么我们如果忽视自己的注意力管理,任由自己陷入无聊,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呢?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几点。

1、注意力涣散

首先,无聊会导致我们注意力涣散,造成各种严重的事故。

比如,2009年10月21日的美国西北航空公司188航班事故。这架飞机起飞两小时后,和地面失去了联系,搞得航空管理机构一片紧张,他们以为飞机已经被劫持,911事件即将重演,北美防空司令部还紧急起飞了战斗机以防万一。结果,飞机降落后,得知真相的有关部门,是哭笑不得:原来,飞机升到一定高度后,转入了自动驾驶模式,驾驶舱里的飞行员无事可做,在百无聊赖之中,搞错了无线电接收器的调频,导致地面航空管理机构压根和他们联系不上。

为了消磨时间,两个飞行员还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并且可能在途中小睡了一会儿,最终导致这架飞机糊里糊涂地“飞过了站”。 幸亏188航班的飞行航线比较高,在飞越目的地明尼阿波利斯机场的时候没有和其他起降的客机发生冲撞,避免了更大的灾祸。

2、健康问题

最常见的就是暴饮暴食。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让一组志愿者连续一周,记录自己每天的无聊程度和食谱。结果发现,越容易感到无聊的人,越倾向于选择垃圾食物。

无聊不仅让我们吃得不健康,还会让我们吃得更多:在另一项实验中,志愿者被分成两组,一组从事一项无聊的工作,在纸上不断地重复抄写CD这两个字母;另一组的工作是不断观看有趣的图片,并写下感想。同时,两组人都被告知,现场有无限零食供应,想吃多少吃多少。结果,第一组人明显吃得更多。

对于这种现象,作者说,可能有两种并行不悖的解释。首先,无聊让我们感到意志消沉和疲惫,所以让我们萌发了通过摄取食物来补充能量的想法。其次,我们选择吃东西,很可能仅仅是我们的前岛叶皮质催促我们,找点事情做!然而我们就选择了最为轻松的进食。”

作者说,无聊还会引发更多的高危上瘾行为,比如酗酒、抽烟、赌博和滥用药物,甚至暴力犯罪。因为更容易产生无聊情绪的人,对所有能够迅速刺激多巴胺分泌,实现即刻满足的东西,都会产生更强的冲动。

3、精神疾病

无聊也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密切相关,两者在情绪上非常相似,包括冷漠、感觉不到愉悦,以及意义感的缺失等等。心理学家曾经询问过一些抑郁症患者,这些病人说,感到无聊,通常是他们发病的前兆,各种关于自己的负面想法开始涌现,最终,抑郁症开始发作。

03、如何消除无聊

那么,有没有什么自我建设的好方法,能够降低无聊呢?作者给我们提出了几条建议。

1、职场

在当今社会,工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核心,同时,工作也变成了我们相当一部分负面情绪的来源。所以,作者说,要想防止自己频繁陷入无聊,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是合适的工作呢?作者说,一份合适的、不会让人无聊的工作,就是能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其次,一份让人不会感到无聊的工作,需要让劳动者拥有一定的自由度。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组实验,让两组工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同的单调工作,一组被允许自由选择停下来休息的时间,第二组则没有这种自由。结果第一组工人不仅完成得更快,在随后的心理测试中,感觉无聊的程度,也比对照组低。

最后,必须拥有适当的难度曲线,时刻保持让劳动者能够接受的挑战性。也就是够一够能做的到的工作,因为难度太高,会让人焦虑;太容易,则会让人无聊。

所以,作者说,为了避免人在工作中产生无聊情绪,公司应该尽量安排机动灵活的时间表,让员工享有一定的自由度。而员工,也应该主动在工作中寻找那些自己愿意为之努力钻研的节点,获得成就感与自我满足。

比如,17世纪早期,一个叫波特的蒸汽机操作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定时开关蒸汽机阀门,机械又无聊,但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虚度时光,而是发明了一个绳索牵引的自动装置,让阀门到时可以自动打开或者关闭。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聊虽然是普遍的,但到底会变成自己成长与提高的动力,还是让自己停滞不前的阻力,就看我们自己的选择了。

2、日常生活

作者说,在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里,为了避免无聊,我们最好也培养一些长期回报率高,同时也是你真正喜欢并愿意为之投入的事情。比如学习一门全新的技能,比如编程、画画;或者投身一项有益身心的运动或者爱好,比如跑步,或者演奏乐器。因为一旦你内心最深处的渴望被满足,大脑就会被激活,释放多巴胺激素,让你产生持续而长久的幸福感。

也就是说,那些需要我们通过持续努力,克服困难才能解锁的成就,无论是健身,学习新知或技能,还是去帮助他人,基本都会激发多巴胺机制,让我们沉浸于心流状态,感觉精神世界被积极的感觉充满,让我们找到人生的意义,获得满足感。

文章图片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