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藏工匠”再现团扇风流

 苏迷 2022-05-29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2年05月28日 A04版

  □苏报记者罗雯 “圆非圆兮缺非缺,低竹银笺白似雪。”描述的正是那把“方不应矩,圆不中规”的团扇。随着初夏景致在苏城崭露头角,苏州团扇匠人蔡念群也为他的新扇子开始忙碌起来。执着于团扇16年的他,早已将制扇视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从收藏扇子到制作扇子,蔡念群以古为师,开辟出属于他的一条制扇之路,因此被业界称为“团扇蔡”。在2017年的一次大展之后,蔡念群便潜心制扇。 以古为师, 在人生巅峰隐世。 从2006年起,蔡念群开始独立制作团扇。“团扇又称宫扇、纨扇、合欢扇,是种极小众的雅玩,一方面是因为它极难留存,另一方面是它制作难度大、造价高,过去也多为皇家贵族使用,市面上的团扇稀少,因而留存下来较为完整的团扇数量也少。”蔡念群说,他与团扇仿佛有种特别的缘分,他在收藏、修复团扇的过程中逐渐沉迷,从修扇到制扇,他过渡得很自然。为什么是团扇而非折扇呢?“大多数人会认为,团扇应为女士所用,这种观念其实多为古代流传下来的'仕女图’广泛影响所致,实际并非如此。”蔡念群告诉记者,他曾收藏的1909年的一张老照片中,四位外国传教士身着长衫,手持团扇,合影留念;长衫加团扇,已然成为他们心中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尚元素;明清之际,苏州玩扇、斗扇成风,各色精致无比的团扇也成了富家子弟身份的象征。这说明,团扇作为一件起源汉代并且流传千年的物件,并非女子专属之物。 然而,团扇起源虽早,在一些古画和文学材料中还能捕捉到一些团扇的痕迹,但是相关的制作技艺和制作流程,至今也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和研究记录可查。那么,蔡念群又如何学扇、制扇呢?这主要得益于他大量的团扇收藏品,团扇的不易保存性,使得其收藏的团扇常会出现潮腐、虫蛀等现象,由于找不到专业的人士进行修复,蔡念群便开始自行修复。在拆解、修复的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并对团扇的制作工艺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感叹古人工艺和智慧的同时,他也走上了制扇之路。 这些年来,他也在制作团扇上获得了一系列成就,其制作的团扇逐渐被大众认可,不仅如此,他还于2017年,在中国扇博物馆完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团扇专题大展。在这次展览中,蔡念群制作的团扇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一众博物馆的重要文物一同展出,仅他一人就提供了整个展览近三分之二的展品。自此,蔡念群沉寂了五年,这五年,他不计成本,专注于一柄又一柄团扇,将每一柄扇子当作艺术品来对待,也拿出了令人惊叹的成果。精益求精,从制扇到“至善”在蔡念群的工作室中,他拿出一个小盒子,向记者展示着他这几年的成果。“这一柄花了两年多,这一柄一年多……”细数每一柄扇子,小小的盒子里不足10柄扇子,却凝结了他多少日与夜的心血,即便如此,他仍觉得自己制的扇子不够好。他随手拿起一柄扇子,竹制的扇柄、框架,蒙上白色的绢面,没有任何拼接的痕迹,看起来精致而又秀气。实际上,这样看似十分简单的造型,既要保持美观度,又要保持手持扇风、经久耐用、可绣可画的各种需求,对团扇的材料、结构、制扇人的技艺都有极高的要求。选材、削柄、填芯、烘框等27道工序可以完成一柄团扇,然而这些经验在蔡念群想要制作的扇子面前却并不完全适用。如何在绢扇面上洒金?使用两种不同材料做扇面时如何解决两种材料的曲张问题?不同长度的竹丝固定在一张扇面时如何保持平整度……这些问题不断困扰着他,他开始了日以继夜的试验。工具不合适,他便自己改造。为了提升烘框的成功率,他凭借自己机械制造的专业背景改造了烘烤的电炉,使其保持恒定的温度,也让烘框的成功率提升到20%。遇到不懂的材料,他便去请教各个行业的老匠人寻找答案。实在无解时,只能暂时搁置一旁,直到想出了解决方法,一柄扇子一做就是三五年光景。为了减少材料对扇面的影响,蔡念群也熟练掌握了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竹子的使用方法。为了保持扇面的稳定,他不计成本地购买清代材料以及古法制作的丝绸。“清代的材料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它们已经变得非常稳定,更适合制作扇面。”蔡念群说,而绢面则是他寻访到的一处仍然会采用传统技法砑过的丝绸厂,该处也是故宫修复文物的丝绸采购点。 对于每一柄扇子,蔡念群都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即便如此,他的失败率依然很高。准备100柄扇子的原料,能做成一柄都是不易,这也是为什么,他每日沉迷制扇,五年却只留下寥寥数柄。 “历经千辛万苦做成的扇子,往往一种样式成功的只有一把或两把,所以当有人来购买我的扇子时,我是不舍得也不愿卖的,因为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做一把一模一样的。”蔡念群说。探索创新  将与高校开启合作 “这把是我近期按照《听琴图》复刻的一把竹扇。”蔡念群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他手持竹扇与古画中的人物保持一样的姿势,扇子与画中的团扇几无二致。扇面用竹丝编织而成,呈现一种半透明的状态,如同画中一样,可隐约看见扇面下的场景。“为了达到透光的效果,扇面用极细的竹丝手工编织。”他解释道。 蔡念群对于材料和制作工艺上的锱铢必较,便是为了满足团扇的实用功能。“一把扇子首先可以是美的,其次也必须是好用的,好的团扇可以伴你度过一年四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蔡念群用朴实的话语诠释着作为一名匠人的执着与追求。当问及传承情况,他却说,制作一把好的团扇要耗费的精力与成本实在是太高,如果不是真的热爱,是很难等得起坚持得住。“我宁可将自己做的扇子送给好友,让它们依然活在现实生活里。”即便如是说,蔡念群却并不吝惜分享自己的制扇方法和成果。他告诉记者,平时自己会将制扇的方法分享在微博中,也有爱好者对制扇很有兴趣,经常向他询问方法,他也将制扇流程与要点毫无保留地告知。“有的扇子我花了好几年才领悟,通过我的讲解,对方可能一个小时就能理解并做出个大概,这时我也非常开心。”他说,他欢迎热爱团扇的人向他请教。或许团扇像很多其他失落的传统技艺一样,只是小众雅玩,但是蔡念群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文化,重新塑造、解读、传播这一技艺,告诉人们它的价值所在。接下来,除了继续复刻古扇以外,蔡念群决定尝试探索团扇的创新做法。值得一提的是,蔡念群也将与高校开启合作,将其多年的制扇成果与心得汇编成专业书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