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港影:明星、演员与巨头,不同维度下的影坛法则

 唐泪 2022-05-29 发布于四川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网络的便捷和“假面舞会”特性。

放大了很多东西。

诸如浮躁、恶意、一知半解、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与扣帽子、非此即彼。

就如一个个泥潭,随便翻开一些评论区,会发现陷足者不少。

而若不放下偏执,没有人能拔足脱困。

但这个问题就是各自的命运。

很难有外力可借。

所以大家只能各安其命。

我们则接续关于“演技派歧途”的命题。

谈谈明星、演员与巨头概念。

「我想捧你做明星,你却跑去当演员。」

李翰祥导演这句话里的“明星与演员”,并非常规意义的名词。

我们可以回溯香港电影的来路。

在这个基础上,或许能更深层理解其含义。

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的《偷烧鸭》,以及第一部短片《庄子试妻》、第一部长片《胭脂》,都尽可以略过,我们直接跳到相对贴近的年代。

邵氏、邵逸夫,李翰祥、胡金铨和张彻,狄龙、姜大卫、王羽,以及萧芳芳、陈宝珠,这些名字知道的人应该不少,若以嘉禾与李小龙崛起为界,前述几位演员就可以被认为是香港影坛的初代偶像。

七十年代,嘉禾电影公司与李小龙、许冠文一并崛起,随即是成龙、许冠杰、周润发和周星驰相继统治影坛,女星另谈,上述提及的这些名字,是明星、演员还是巨头?

如果说动作和喜剧领域有特殊性,那么刨除王羽、李小龙、许冠文和成龙、许冠杰、周星驰这几位,以及年代过早的狄龙与姜大卫,起码还剩下有常规商业片领域的周润发。

大导演李翰祥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

而周润发,真的就是“货真价实”的巨头级演员。

大明星、演员与巨头,三者合一。

但双周一成的年代早已远去。

又历经二十年的大浪淘沙,新的巨头级演员诞生。

如果惯例不考虑动作演员甄子丹,那么刘德华、梁朝伟、郭富城和古天乐就是硕果仅存的四大“巨头”。

对应参考指标为咖位、票房、片酬和商业大制作。

就咖位而论,梁朝伟、郭富城和刘德华三人平手而论,古天乐要稍弱一点。

原因很简单,一则资历,二则就是商业票房表现。

郭富城手握三个一番年冠并打破影史纪录,梁朝伟和刘德华各自一个单人一番年冠,并共分《无间道》和《无间道3》的年冠,这就是双周一成之后最强的商业表现,古天乐则尚未有个人主导电影的年冠诞生。

片酬方面,梁朝伟曾经有叫价“半亿”的时期,但很明显有价无市,而刘德华和郭富城在此前皆有报道,片酬在2500万的层级。

如果更进一步细想,好莱坞归来的周润发拿4000万,本土崛起的郭富城、刘德华和梁朝伟拿2500万左右的商业片酬,也颇为合理,而古天乐大制作电影略少,片酬或也略低。

再论及商业大制作电影。

历史案例很明显,凡大制作几乎也都是梁朝伟、刘德华和郭富城三人领衔。

就待映而论,《风再起时》是郭富城和梁朝伟双雄,《金手指》是梁朝伟和刘德华双雄,《扫毒3》是郭富城、刘青云和古天乐领衔,还有一部《风林火山》有梁家辉和古天乐参演,但很明显金城武是一番。

一番就是实力,尤其于大制作商业电影而论,更是如此。

余者尽伏其下。

很多人或许并不太能理解演员、明星和巨头之间的区别。

再拿梁家辉来讲,他是一个好演员,同时也是一个明星,但并不是“巨头”级演员。

可能很多人会拿演技来衡量,甚至会看不起偶像型演员的演技。

确实,如果单论技法,能与梁家辉比肩者甚少。

但巨头级演员其实有一个演技标准的门槛,那就是影帝级。

而所谓“影帝级”其实已经多次谈过。

在自然度的基础上,契合剧情和角色的表现,就足以称帝,而奖项结果也是一个综合因素。

比如就拿只有一个影帝奖的古天乐来说。

电影《杀破狼·贪狼》是一部典型的商业动作片,但只要看过电影,都能看出来古天乐对待这部电影的态度全无问题,而入戏深度和情绪爆发都到达了一定高度,所以他凭这部电影“封帝”毫无问题。

而刘德华已经五座三金影帝奖杯在手。

而关于双梁的“非此即彼”,实在觉得这种态度非常“无厘头”。

就不能承认两个人都非常优秀?

梁家辉的戏路宽度让人叹为观止,而梁朝伟的深度又何尝不令人拍案叫绝。

戏路宽度是殚精竭虑的结果,是十万字人物小传与百战之功。

深度则并不只是蹙眉、转眸与忧郁的问题,它牵涉到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极深地入戏、共情与情感的丰沛度、情绪释放的精微控制等问题,天赋与努力缺一不可。

很多人诟病梁朝伟的“千人一面”,但他真正的缺点其实是驾驭常规商业片的能力略弱,或者换句话说,他尤其适应带深度的剧本,对比之下就显得这个问题很突出。

而梁家辉在关于情绪、情感的深度诠释上,尚无突出的作品为证,比如《爱在别乡的季节》和《黑金》的表现,也并不足以与梁朝伟的《无间道》、《花样年华》和《色·戒》比肩。

再论当下的郭富城。

梁家辉的拥趸应该大都看过《棋王》和《我的教师生涯》,两部电影上映时间,间隔15年。

前者人物刻画写实入骨,后者朴实无华又兼真挚动人。

但如果要说缺点,前一部电影梁家辉的篇幅太少且更多功夫在“形”上,而后一部电影年龄已偏大,在时间跨度的演绎上表现出来先天不足,主要指剧情早期,角色显得过于成熟,当然表演上都没有问题,如果两部电影做一个结合,那真是再好不过。

而郭富城则同样提名两部电影,即《最爱》和《百年浮城》。

与《我的教师生涯》对比,电影《最爱》同是内陆电影,虽然风格同样写实,但更重视情绪的渲染,将人物内心的绝望、不甘和沉重的爱意皆给予了重墨,而郭富城在片中的铅华尽洗与片末的情绪如瀑,实在宛如一道巨浪,其层次、力度与感染力,皆为影坛仅见。

而若论表演的难度,首推《最爱》。

另一部《百年浮城》,讲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风雨来路,更将人物的命运与港岛的浮沉紧密勾连,郭富城将一代商业枭雄的人生春秋逐一刻画,其各个人生阶段的气息、气度与行止皆无瑕疵,这部电影可称内敛式表演的典范。

商业电影则有《无双》做巅峰标杆,其角色的多面与诡谲、深刻与复杂,很难有人可以逾越。

前有谭家明,后有顾长卫与庄文强,大导演眼力之精准,非常可怕。

郭富城曾经在一个访谈中讲。

即便相同身份的角色,也会努力去呈现不一样的表演,但同时会在每个角色的塑造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并融入个人的特质,比如“牛魔王”这个角色,在亦正亦邪之外,他在演绎中将自己的柔情渗透了进去。

所以回头再看,他在表演上的不可替代性,似乎与此有关。

不论是《赤脚小子》中关丰曜的那种极致的单纯,还是《浪漫风暴》中的执着,又或者是《风云之雄霸天下》里的桀骜深情,再就是《三岔口》和《最爱》里面极致的情绪张力,《父子》中的蛮横粗野,还包括《寒战》里的无双正气、《无双》里的多面诡谲,都有他本人的极深烙印。

不同作品的各个角色之间,姿态、性情和感受各异。

这当然是来自演员对表演上的认知与践行。

而又似乎可以回答一个问题。

比如,如何去做到“表演没有定式,同时保有个人特质”。

再换句话说,郭富城其实一直在走前辈梁家辉那条路,也就是力图“千人千面”,各个角色间绝不雷同,而他的路似乎有了“新意”。

所以所谓“巨头级”演员,演技能力其实是经得住挑剔的。

但演技并不是唯一标准。

商业表现的权重不可忽视,比如经过两部《寒战》的加持,梁家辉在《追龙2》中可以压番古天乐,但当《追龙2》遭遇表演和票房、口碑的多重滑铁卢,他又开始在《追虎擒龙》里给古天乐配戏。

电影《怒火·重案》傲然登顶港片在内陆的票房冠军,谢霆锋紧锣密鼓开拍《海关战线》并担纲武术指导。

市场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又反应迅速。

郭富城、刘德华和梁朝伟,皆有数部重量级电影证明商业价值,也有数部大制作商业电影待映,同期也有商业大片继续开拍。

香港电影在内陆的再次破冰,时间估计不会太远。

而票房纪录的破与立,几乎也就会在这几位巨头演员当中出现。

至于有人说这是资本的选择,其实可以换位思考,假如你是投资方,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当然,商业并非演员的全部。

文章仅供探讨。

非逆论高下。

就香港影坛而论。

“巨头”并不等同流量和小鲜肉。

所以还请不要误会题目。

而几大巨头。

都是百战而归的战将。

无人能捋其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