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奸郑孝胥的字,究竟好在哪里?

 激流一舟 2022-05-2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郑孝胥(1860~1938年),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中国近代政治人物、诗人、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考中乡试解元,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郑孝胥诗学古趋向,在于谢灵运、孟郊、柳宗元、王安石、陈与义、姜夔、元好问诸家,它的特点是意度简穆,韵味淡远,造语生峭,往往清言见骨。其代表作为《海藏楼杂诗》。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图片

郑孝胥和溥仪

      早几年看不懂郑孝胥,只觉得张牙舞爪、盛气凌人,不如帖学来得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加之众所周知的大汉奸名头,对他的书法简直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许是眼光有所长进,大概在去年十月底的时候,入手了第一件郑孝胥民国原裱的小品,从那以后,只要一闲下来就查他的资料,看他的作品,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喜欢,喜欢到已经自动忽略了他汉奸的这个头衔。后面接二连三又买了几件他的条幅,扇面,以及最近刚买下来的行书四条屏。一起来看看:


图片

明是楼所藏四条屏

      抛开政治上的因素,就书法而言,郑孝胥的书法的确令人叹服,其线条坚挺爽利,大开大合,上下左右相互穿插,顾盼呼应,相同的点画,俯仰向背,姿态各异,轻重疏密之间,节奏十分强烈。难能可贵的是,满纸的沟壑纵横,气息却又安静非常,观罢内心激动难以抑制。


图片

上下左右穿插避让

图片
图片

竖画、横画俯仰向背的处理

      郑孝胥的书法,入仕前临习了大量的“馆阁体”楷书,而后受同时代的何绍基、翁同龢等影响,继而上溯唐宋诸家,师法汉魏作品磅礴大气又不失精致,尤其是横画的转折的夸张用笔,而对于张裕钊之法的研习,使他极其注重笔画之间的轻重变化,尤其是横划与竖划的反差式对比,厚重又不失灵动;他捺画的写法最为夸张,由轻入重成一弯曲笔,类似冰球运动员手中的冰球棒,出锋凌厉,收笔果断。既合于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


图片

轻重变化

图片
图片

横折对比

图片

捺画与冰球棒

      清代以来碑学盛行,而郑孝胥则是典型的“碑帖互补”的代表性书家,力求楷、隶相参,其字结体紧练方折,险绝纵逸,既不出规范,又显流美奇姿;尤其是类似对联横幅等大字作品,线条厚重、苍劲朴拙;其次是条屏,气势开张,上下左右相互穿插,整体的表现力极强;另外,还有小而精的作品,诸如扇面、手札等,精致细腻中又富含着大气象。


图片

郑孝胥所题“交通银行”

郑孝胥的书法,在民国期间是名副其实的“一字千金”。他极少对外题字,但只要有人上门求字,郑孝胥便开价1000大洋一个字。郑孝胥为交通银行题字,收润笔四千两银子(一说4000块大洋),1915年刊印的初版《辞源》请他题字,收润笔费五百两白银。有资料显示,郑孝胥“鬻字沪上,年入二万金”。

但是在过去,郑孝胥就是个忌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梁披云的《中国书法大辞典》、阮荣春、胡光华的《中华民国美术史》,对郑孝胥都是避而不谈。过去也有人把民国时期的书法分为五个流派,吴昌硕的“吴派”、康有为的“康派”、于右任的“于派”、郑孝胥的“郑派”和李瑞清的“李派”,后来对郑也都绕开,干脆规避,免得惹上是非。最多说说民国书法四大家:谭延闿(楷书)、胡汉民(隶书)、吴稚晖(篆书)、于右任(草书)。结果发现还是少了一个行书的。

图片

郑孝胥所题“辞源”

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之书学》中称:“可以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浚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的弊端的,只有郑孝胥了。他的早年是写颜字苏字出身的,晚年才写六朝字,他的笔力很坚挺,有一种清刚之气。对于诸碑,略近《李超墓志》,又像几种'冷唐碑’,但不见得就是他致力的所在。最稀奇的是:他的作品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最像他的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这个应该是客观的就书法作品而言的很高的评价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