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小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及学习心得

 静语留香 2022-05-29 发布于重庆

今天,趁着下雨没出门,我在家补学了昨天错过的,来自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小学语文教研员王小毅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整个讲座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三部分,结合经典优秀课给老师们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为我们的学习找到了捷径。理论结合课例的方式,讲解如何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评课中去关联新课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对新课程标准不再望而生畏。

我想用以下几个关键词表达此次学习的感受:

实用

我们一致认为王老师此次讲座特别适合我们一线教师,非常实用。王老师讲的学习课标的方法,拿来就可以用;讲的理念也能也让我们能知道在教学中可以如何作尝试。

关联

我认为“关联”这个关键词,是王老师此次讲座想表达的重要理念。讲座中,王老师出示三个以前的优秀经典课例,引导听讲座的老师们关联新课程标准,找到课例设计和具体的某些环节与新课程标准的一些契合之处,使之明白经典为什么会成其为经典。

王老师还强调,要善于运用教学生的"关联"阅读策略,来学习课程标准。 先裸读(素读),全凭自己的理解去和文本对话和理解,然后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过去的理解发生关联。

除此之外,我们在解读新课标时,要关联以前几个版本的同与不同,感受课程标准的变化,理解新课标的方向;在看课、评课时要与课程性质与教学实践相关联;老师在备课、反思时要与课程性质相关联;备课时各任务群的学习梯度与教学的核心目标进行关联;各单元的内容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及人文主题要有不同程度的关联。

对此,我也对自己学习新课标和教学《慈母情深》,包括自己的教学教研实践工作作了一个关联。由此发现了自己学习的方法还算有效,但是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还存在的很多的问题,比如,对于文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教学上位目标及下位目标还不能较快地准确的定位,尤其是对于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有效融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好在已行走在这样的路上,并努力践行。

遗憾

唯一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现场课例展示,不能更直观地领会如何将理念联系实践。因为没有现场看课,所以经典的老课,在新课标准出来后,会有哪些变化,我们暂时还不太清楚。 希望看课例视频后,会有新的收获。

下面是王老师讲座的要点开放性晤谈梳理,仅供学习参考。

一、课程性质

如何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对于新课标,大家都在解读。我们主张自己面对文本的文字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一般读一边听身边的学科组长和老师怎么理解 ,多听多思考多琢磨,慢慢就理解了。

不同版本的课标体现出课标的迭代升级。2011版:双基;2011版 :三维目标;2022版:核心素养 遗憾。

全区老师自行阅读,工作室先行一步,分享了下面四部分学习心得。

 新课标中最困惑最难的部分就是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和“教学评价”。这些硬骨头可放在后面学习。

学习方法:

1.先裸读(素读),全凭自己的理解去和学科知识对话和理解;

2.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过去的理解发生关联。

3.今天的定位是关联,有与文字内部和自己和上课的老师的关联。

一读就是找重点,更多的是我们读文本时用关联的策略来再次阅读课标。

4.你在用教给学生用阅读的策略吗?

先来看关于课程性质。

思考:它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和我有什么关系?课程性质是什么?

区别在哪里?

关注两个关键词: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的运用

价值与意义:语文课程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三个“打基础”说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很强,也是不可替代的,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素养很多,铺得很开,几年很难全面铺开。素养不是语文学科才有的,是人才有的。国家也为此勾画了蓝图,有了特有的画像。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综合的全面的,语文学科能为人的素养的发展可以做些什么?

聚集核心 ,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此可看出新课标主要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注:

2001年版:  争论工具性与人文性哪个重要

2011年版:聚集语用,避免纷争。

2022年版:立法了 ,更强调了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体现语言文字的研究的进步。

这样关联着读,你就会很清晰了。你就会发现语文学科的性质丰富了。

课程性质的内涵:你得全面理解 ,它既有人文性,也有基础性,综合性,基础性,语用性,实践性。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要在运用中学习。实践性就是综合性。语用、审美、思维、文化自信都是综合的。语文和其他的语用是根,在此基础上加强基础性,特别强调学科的实践性。这次更注重实践性。现在学习能不能解决未来生活中能解决的问题。

语文是在语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习这些有什么作用?

运用课程理念来评课、教学的反思和设计。什么叫经典?不会因时间的经历,而淡化。紧要之处历久弥新。 

课例《慈母情深》:

分析单元页

课例最经典的两个经典场景与课后题目相契合。

经典的两处:

一是“倒装反复”。

二是“鼻子一酸”。

哪儿有鼻子一酸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它是怎么写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就是一个学习任务,需要探究的任务。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探究:镜头:背怎么样?眼睛怎么样?画面感十足。

随着标点符号的变化,节奏感十足,就像慢镜头一样(出示恋人见面的慢镜头)

导演之所以这样安排这样的慢镜头,就是为了抒情。让我学生借助书中那段文字拍成镜头,你会把它拍成什么镜头?于是就突显了背的佝偻,脸的苍白,眼睛的吃惊和疲惫,把母亲的形象突显了。让人看到这样的一位母亲形象出来了。

特殊的表达 方式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

三个“我的母亲”,是作者内心的情感表现。

这些学习任务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这个过程有思维、文化、情感、语言的融合。 

不要《慈母情深》上成只是指向于情感渲染的课,要具有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当初是这课时,就关注了情感和表达方法的学习,显然浅薄了。)

作为观课的教师,一定要知道本节课好在哪里,要用课程性质来评这个课。

语文味十足:抓住重点段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师要学生思考怎样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呢?

语用性: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去思考和还原作者的思考,去表达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实践性:在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的过程。

审美:为什么不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同时也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各部分是融合贯通的。

课程理念对于教师的作用?

1.运用课程理念来评课?

2.教师自己备课和反思教学里要运用课程理念。

3.教师要知道语文这门学科是姓语还是姓数,要坚定地相信自己上的一堂语文课。

二、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

什么是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追求什么?这是将来十年,我们要追求什么?那么你的阅读就会有导向。

我们要关注课程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但以往走过的路,每步都算数。以前的双基、三维目标也不需要丢, 只是现在更高级。

一定要关注“培养核心素养”的方向去拟定教学目标。

关于任务群,比较宽泛。作为教师要落实到教材中去。要以学生为基础,以语文学习任务群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融合漏斗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不要光教线性的知识,这就像一块块放在地上的建筑材料,我们要把砖瓦水泥等材料进行组装,但这还和学习任务群有差异。清水房建好后,还要按需求来进行精装修,为人解决问题。这样解读学习任务群比较形象,因为有了人在里面。

融合:

注重用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融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理念不同,课就会不一样。

生活:

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程标准会促使学习方式的变化。

评价教师也要关注,不只是教研员的事。

再看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

理念和行为对应有什么样的改变。

2011年版致力于语文素养 ,2022年版致力于核心素养。2022年版更具体更专业,形成一个闭环,从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性地展开语实践活动。系统思考,整体思维来学习课程标准。

(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课例二:

单元页分析:目录

想找革命题材,后来惊喜地发现综合性学习和课文进行整合。

综合性

两个版本的教学:

解读单元每部分内在逻辑和落实相关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学方法、用方法、总结方法

 

用自己设计来回望哪个设计更符合课程的理念。对比发现后面的版本更适合课程标准,但生活问题的解决还有待解决,需要边学边在课堂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

且学且思,边学边总结。

三、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内涵说明: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不能分开来说,它是整合的,会有所侧重,或者只有一个。

(二)总目标

)学段要求

课例:《我的心儿怦怦跳》

 

以老课为例,了解怎么用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

教学的重点要体现学段特点,要把前面的干扰项屏蔽掉。

分析单元页和习作

 

目标的制定:

起点和终点

环节:设计是有梯度

出示课例视频片断:学生分析自己心跳时的事情和感受,教师在黑板上记笔记。

怎么写清楚感受呢?微课呈现。

 

 

 

年级要求:清楚贯穿始终(事情清楚学生已掌握了,但感受不清楚)。;

教材要求:感受清楚,但学生比较模糊;

教学要求:想法多了,身体变了。

教学中是不能对学生说课标要求和教材要求。但是教师要清楚年段要求,教材要求,你才能很好开发出教学的要求。

教师在备课时要上位找到教学要求,下位找到课时目标。让课时目标清楚明确可操作,可检测。

教学的设计要有理论支撑。作为教师,最大的理论支撑就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总结寄予希望:弄清课程性质,理论,课程目标,关联以往的课标、关联优秀的课例,关联自己的教学,一边读一边思,行学思,一起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