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笔记005:山海经中的出铁之山和编著者团队猜想

 江明月好 2022-05-29 发布于北京

铁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尤其是进入工业革命之后,钢铁的产量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在近现代战争中,尤其是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国家之间比拼的基本就是钢铁的实力。无论是在工业上,还是在军事上,钢铁都是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最重视的工业建设中,钢铁工业也是重中之重,以至于提出了大炼钢铁的号召。因为那个时代,钢铁就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国家实力基本就是按钢铁产量排序的。一战二战的战胜国一方都是依靠强大的钢铁产量把对手硬生生地堆趴在地的。

古代冶铁简史

钢铁的应用比较早,最初的铁制品都是利用自然陨铁来制作的。陨铁来自于陨石,数量有限,因此为了更好地使用铁,必须从矿石中冶炼出铁。由于铁的熔点温度需要达到1535度,这在古代是很难达到的。而青铜的冶炼温度是800度,所以最早大规模使用的金属制品是青铜。技术进步了之后,加入了助熔剂,才使得冶铁的温度降到了1200度以下,这是古代燃烧木炭能够达到的温度。所以世界各地都是先进入青铜时代,再步入钢铁时代的。古代一般以铁为主,钢需要更高的工艺,近代才大规模发展起来。

钢铁冶炼的历史很早,最早开始于西亚两河地区,那里发现的铁器可以早到公元前30世纪中叶,距今约4500年。公元前12世纪前后地中海地区铁器的使用日益普遍。中亚多数地区在公元前20世纪末或公元前20世纪与公元前10世纪之交开始了早期铁器时代。中国的冶铁技术也大约在这个时代开始进入了早期铁器时代,春秋时期齐国开始出现“美金铸剑戟,恶金铸锄犁”的记载,晋国的赵氏也开始用恶金铸鼎。这里的美金是青铜,恶金就是铁了。

虽然铁制品在西周晚期就开始出现,但直到战国时期铁制品才开始丰富起来,到了秦汉时期冶铁工艺才逐渐完善,大规模应用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式进入钢铁时代。从此铁和盐一样成为了历代统治者必然控制的两种财政资源,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对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来说,只有铁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了重要地位,才会重视铁资源的分布情况。而山海经中就记载了多座富含铁矿的山或者其他地点。

山海经中的铁矿

山海经中介绍山经部分的时候,共提到了三十七座含有铁矿的山。其中西山经中含有铁矿的山有八座,分别是:符禺山,英山,竹山,泰冒山,龙首山,西皇山,鸟山,盂山;北山经中含有的铁矿的山有六座,分别是:虢山,潘侯山,柘山,维龙山,白马山,乾山;中山经中含有铁矿的山有二十三座,分别是:涹山,泰威山,密山,橐山,夸父山,少室山,役山,大騩山,荆山,铜山,玉山,岐山,騩山,虎尾山,又原山,帝囷山,兔床山,鲜山,求山,丙山,风伯山,洞庭山,暴山。

可见含铁最丰富的地区还是中部地区,这也是华夏九州的幸运吧。山海经介绍海经部分的时候,提到了两处含有铁矿的地点,分别是“大荒西经”中王母山附近的沃野和“海内经”西北流沙之西附近的鸟山。这个鸟山与西山经中提到的鸟山可能是同一座山。这样一来山海经中提到的含铁之处为三十九处或三十八处。山海经中山经介绍完之后,曾经以大禹的名义做了一个总结说:

“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币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这里说天下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座,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座,可见铁矿的含量远远高于铜矿的数量。这与现实世界也是相符的,地球上的铁矿确实比铜矿多很多。而铜和铁的主要用途是戈矛刀币,是支撑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所以对于铜铁分布情况的了解是国家治理者必须重视的。从山海经全文来看,提到了大量的玉石、金和铜的分布,铁的记载并不多。但到了山经总结部分,却更加突出了铁的地位。

尾声

我们知道人类最早的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在中国又伴随着大量玉器。然后是青铜的大规模使用,最后才进入铁器时代。在正文部分提到了大量玉石矿和铜矿金矿,在总结部分又把铁的重要性放到了铜之上。这说明山海经编著团队应该是由不同时期的人共同组成的,既有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人,也有铁器时代的人。编著者时代不同,获得的第一手参考资料也会不同,所以山海经可能是不同时代地理资料的一个综合本,涵盖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数千年的中国及周边乃至已知世界的地理风俗情况。所以山海经不仅是一部不同时期地理资料集,也涵盖了不同时期历史文化资料,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优秀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