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17-1932,帝都众生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2-05-30 发布于浙江
图片

甘博镜头下的百态京城

图片

甘博(左)与同事在北京妙峰山

1924-1927年

西德尼·戴维·甘博 (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年) ,社会经济学家、摄影家,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

此系列照片为甘博先生访华过程中所拍摄的北京影像。

1908-1932年,甘博先生先后四次访华,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30卷16mm电影胶片,还手工制作了几百幅手工上色的毛玻璃幻灯片,其中的3000多张记录了老北京的城市风貌和民众生活。这些影像资料抓住了处于重大历史变革时代的中国,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建立起了一套丰富的图像档案。

在中国的这段时间,甘博先生先后担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义务干事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研究干事,主持北京和北方乡村社会经济调查,参与创办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著有《北京的社会调查》(Peking, A Social Survey,1921)《北平市民的家庭生计》(How Chinese Families Live in Peiping; a Study of the Income and Expenditure of 283 Chinese Families,1933) 等著作,成为西方在中国引进社会学教育和开展社会学工作的先行者。

图片

乡间的牛车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给马钉掌的伙计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磨刀匠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过索桥的人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插秧的农民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卧佛寺耕地的农民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猪市上搬运猪的人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在凉棚下吃饭的劳动群众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观看拍照的人群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图片

制作纸扎花和街头卖纸扎植物的小孩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图片

制弓手和银匠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街头的拾粪人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凿冰捕鱼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铁器加工厂的工人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机械车间的工人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制服缝制车间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图片

编织地毯的工人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图片

给景泰蓝磨光和上色的工人

北京,1917-1919年

“甘博的照片在质量、想象力、技术水平和多样性方面均超出了仅仅作为记录中国人生活或风景的那些照片的水平。人们把他置于那为数不多的被挑选出来的优秀摄影师的行列是理所当然的。这些优秀的摄影师准确地使用自己的相机捕捉到某个瞬间即逝的表情、姿势或一连串并列的因素,它们不只是表现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的是整个的时代或文化。”

“当他的研究用照片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时候,就显得格外有活力、有热情、有情感,赤裸裸但决不残酷,能够解释处于中国长期革命中心的深刻而真实的痛苦。”

——史景迁《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

图片

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合影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图片

福利院的孩子们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少年教养院的孩子编篮子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学习印刷的寺院孤儿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小孩与货郎的货担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穿老虎服的小孩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半日制学校模范讲堂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商科学校的高年级学生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高等师范学校发动机和样品车间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图书馆

北京,1917-1919年

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于1864年创办,初名贝满女塾,位于灯市口东口的佟府夹道胡同(后改名贝满女中),这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拍摄地。

图片

语言学校考试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读报的学生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迪·瓦尔加斯圣经班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基督教青年会

阅览室、野餐场景、干事合影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泳池旁边的男孩们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北京妇婴医院慈善病房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朝阳门教堂的妇女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街边的马车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等客的人力车夫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甘博与同事在去往潭柘寺的车上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图片

白云观大门及观内卖香的道士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佩奇与小喇嘛们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孔庙中的四个祭司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清华童子军翻挖花园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街头遛鸟的人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养鸟人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养鹰的男子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图片

禁烟督查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监狱里织袋子的犯人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监狱里做火柴的犯人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监狱里做衣服的犯人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图片

葬礼上的马车和执幡吹号的人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葬礼上的纸扎狮子

北京,1917-1919年

图片

葬礼上搬运纸鹿的小孩们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葬礼上的哭丧人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葬礼上的儿童乐队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葬礼队伍中举伞盖的人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随葬的纸扎福特车

北京,1924-1927年

“正是以这种方式,正是通过在抓拍与摆拍之间模糊的边界上解读他的民族志主体的行动性,甘博的二十世纪早期中国摄影作品能够最有效地丰富我们目前对那一时期的理解。他的影像为一个稀缺摄影记录的时期提供了丰富的民族志知识。而经过更为当代的反身方式重新解读后,这些作品也能打乱摄影师和民族志学者的地位,并将我们的注意力从他们的主体转移到民族志相遇上。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偶然性的难以预期与不合作性质,甘博的作品得以影响我们对行动性与相遇本身的理解。

越过主体、摄影师与一个世纪时光的那些意料之外的凝视,未受控制的影子,拒绝合作的摆拍,这些偶然性的行动与主观反抗不仅动摇了关于主体性与摄影行动性的观念,而且也反抗了镜头与西方的权力与权威。”

——杰森·T.沃纳《穿透历史:对西德尼·甘博街头摄影中行动性与意向性的再审视》

图片

图片

图片

乞丐

北京,1917-1927年

图片

图片

街头的骆驼队

北京,1917-1927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街边商铺

北京,1917-1927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街边卖棉花糖、煎饼和糖炒栗子的商贩

北京,1917-1927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婚礼乐队、花轿、马车和街边流水席

北京,1917-1927年

图片

图片

喇嘛

北京,1917-1927年

图片
图片

感恩节大阅兵

北京故宫,1918年11月28日

图片
图片

打鬼舞

北京雍和宫,1919年3月1日

图片
图片

游行队伍和看热闹的人们

北京,1919年11月29日


图片

图片

妙峰山咬钉的男子和北京街头面颊穿孔的男子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妙峰山的杂技演员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妙峰山的敲钟师傅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图片

朝拜者和妙峰山的香炉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僧人与烛台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图片

庙会以及庙会上卖饼的小贩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黄包车和玩具风车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黄包车修理铺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图片

健康检查和粮食配给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粥厂嬉笑的男孩们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图片

戴面具的小男孩和戴虎头帽的小女孩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欢笑的孩子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儿童和仆人的合影

北京,1924-1927年

“甘博用他自己拍摄的照片为他的每一本社会经济学著述配图。这些高质量的照片提供了中国城镇和乡村生活的影像,令人印象深刻,与他著述中细腻的文笔相辅相成。甘博的两本关于北京的书中收录了这样一些照片∶通县鞋匠、满族贵夫人、骡轿、'结实无比'的北京大车、骆驼商队、送水的独轮车、乞丐、人力车车棚、旧式和新式监狱、劳苦大众的住房和富裕人家的庭院、神龛和门神、婚礼和葬礼等。他在关于中国北方乡村生活的两本书中选用的照片有;乡村祠堂、农家院落、打场脱粒、手工纺线、守青、乡村集市、乡村铁匠、制砖和纺纱等。

雅各伯·瑞斯(Jacob Riis)作为报刊记者常常给自己的文章配发照片,甘博拍照的目的则不单纯是为了他的学术著作配插图。摄影和社会调查是两种不同的创作形式,一种是影像艺术,而另一种是纪实文学。甘博雄辩地将这两种不同的形式结合起来,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用写实的手法加深对人类生活和苦难的理解。”

——邢文军《西德尼·D·甘博摄影镜头下的中国》

图片

乡间劳作的农民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破冰的男子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妙峰山的茶水小贩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岸边浣洗衣物的妇女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称白菜的群众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图片

街头拉二胡的盲人以及妙峰山抗干草的工人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矿井口劳作的工人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火车站卸货的骡队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水车与汽车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搬运钢琴的工人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编织草席的农民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北海公园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日坛的船只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地毯厂乐队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舞狮子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枪骑兵

北京,1924-1927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孙中山葬礼

北京,1925年

图片

穿西装的男孩们

北京,1931-1932年

本文图片下载自“书格”《甘博的摄影集》;文字内容整理自《风雨如磐: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1917-1932)》《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穿透历史:对西德尼·甘博街头摄影中行动性与意向性的再审视》等文章。

来源:山水澄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