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过于依赖跑鞋的保护性能

 老威小屋 2022-05-30 发布于北京

“鞋的保护,不能替代脚本身的刚性。

我的一位老朋友、实力强劲的跑将,在若干年前我打算把多年的跑步爱好正儿八经搞一下的时候,对我说:不要过于依赖跑鞋的保护性强大,当心把脚跑坏喽。

他的意思,是说平时过于依赖鞋的保护,脚本身的刚性、耐受力等,会得不到锻炼,甚至变差。

一、越强的高手,鞋本身的保护性越小

我的观察,从有资格在电视上播出的比赛中(既然能在电视上被镜头捕捉来播出,就说明水平高高的啦),基本见不到跑鞋中所分的“顶级鞋”——我们之前说过,对跑步不了解的人,以为“顶级”二字是指昂贵和高级的虚荣,其实,是指的“性能级别高”的意思。而性能级别高,必然所用材料多而高级,因此重量和价格齐

不仅在高水平的比赛中见不到高保护性能的鞋,甚至,早年还见过“赤脚大仙”获得比赛冠军的。

在我们普罗大众的观点中,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大神才能驾驭多威。

因为多威大多数鞋型是适合比赛的定位,轻和保护作用小,是事情的两翼,如影随形,国际大牌也不能例外。譬如,Asics的Kayano、Saucony的Ride等重保护系列,和Saucony的Kinvara竞速系列,就保护性而言,就有着天壤之别。

自重越轻的鞋,用自厂不同系列来对比,一定比自重大的鞋,保护性更差。

所谓保护性,一般就是指缓震性,和支撑性。

其实缓震是所有跑鞋都有的特性,支撑型跑鞋也有缓震性能。只不过支撑性鞋,由于在足弓处做了额外的支撑,多了一个特性,所以,才会让一般人把缓震和支撑作为相平行的两个分类。

对于正常足来说,两类都可以穿。

但是,对于腿的刚性不同的人来说,高保护性能鞋(即所称的顶级、次顶级)和低保护性能鞋,可能就不是“都可以穿”那么简单了。

相信这也是坊间总说“只有高手才能驾驭多威”这类观点得以出笼的由来。

我自从尝试了多威以后,它成了我第一双一口气穿到1000公里以外还未退役的跑鞋。还有一双小一号的,是在每次需要快速跑时穿着的首选——甚至出场机会,远多于价格贵出好几倍的Saucony Kinvara。

二、腿脚的刚性对“跑得好”的意义

在翻看RQ里,关于如何缩短触地时间的讨论文章中,接收到两点:

1、跑姿。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落地点要尽量落在身体(重心)正下方。

之前,老威写过文章,探讨“足跟落地”。其实在落点尽可能落在重心下方时,“足跟落地,滚动向前”这样的姿势,由于脚从落地到过渡至前掌和足趾,是个非常快的过程,我们暂且不纠结这时候究竟是足跟还是足中掌着地——就算是足中掌吧——总之,落点在重心下方,是提高步频和触地时间的重要因素。

真是英雄所见。

许多人一听“足跟落地”就想当然地认为错误,大摇其头,是因为他们把“足跟落地”和“脚前探”混为一谈——即认为足跟落地一定是脚前探形成的,其实不然。

“脚前探”一定是错误的跑姿,老威用最大的火力来炮轰它!而且这种跑姿,也一定会导致足跟落地。

但足跟落地却不一定只能是脚前探一个原因:小步幅高步频,同样可以是足跟落地,且落点在重心之下。需要说明的是,这时候,很有可能无法清晰分出足跟落地还是中掌落地,如此而已。而落点在重心下,无论是足跟还是中掌落地,都没有伤害。

想当然的习惯,的确害人。并且由于想当然形成的成见,常常使自己不能判断外来信息的对错与好坏。

为此,我把之前专门讨论过的这篇文章重新链接在这里:

足跟落地的跑法,没想象的这么简单

2、脚的刚性。

小腿后侧的那条连接小腿与脚掌的肌腱,是跑步中的重要部件。

我去年9月份担心疲劳过度,而大量改用骑行的起因,就是这根肌腱感到非常疲劳。

之前讨论过国外有一种“跑——走——跑”结合的比赛法,其核心目的,也是为了避免这根肌腱在比赛中过度疲劳。

那么问题来了,通过训练,使其耐疲劳能力提高,是不是很重要?

当然很重要。

让这根肌腱和腿部其他的相关肌肉得到锻炼,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最大锻炼效果的极限前提:

1、赤足,以使得踏地的力量全部得到反作用力;

2、垂直起跳或蹲起跳,让弹跳来克服尽可能多的身体自重(垂直起跳则要克服完整的身体自重);

当然也可以通过负重来加大训练强度。

在街上跑步,当然很难真的赤足去跑,踩中一堆狗粪还不算倒霉透顶,要是玉足上扎上一根锈迹斑斑的铁丝,那就糟了糕了。

但是,尽量接近这种极限状态,却是可以自己营造的。

如:

1、穿保护性能低的鞋——通常就是同厂的轻量型号;

2、穿前后落差较小的鞋;

3、穿鞋底稍稍硬弹的鞋。

很多人买运动鞋,迷恋所谓“踩屎感”,甚至见到有的人穿了坊间称为“松糕鞋”的那一种,在街上奔跑。

那一定不是跑步爱好者。事实上,越是软的鞋,踏地的反作用力越小,移动也就越费力。

三、习惯了就好了

我记得在早期,好像是2015年,曾经穿着Nike Free跑过一次市区半马,说起来有趣:之所以穿赤足系列来跑,就是因为那时候我的跑步大神级别的老朋友,跟我说了开篇提到的那句警告:总是穿着缓震鞋,当心把脚跑坏喽。

所以,用赤足系列去试了下半马——从南三环跑到即将要歇业的南苑机场(它随后要移师大兴国际机场了),往返,作为纪念。

跑是跑完了,不过腿疼了好几天。

但正因为如此,我更相信他说的话是经验之谈。

后来在有出行的时候,干脆就直接带一双Nike Free系列,既方便带在行李箱里,也顺便练练脚。

疫情前最后一次出行,就是穿了一双Free在澳洲的大洋路上跑了跑。有图为证。图中木板地面是悉尼达令港的路面。

这时候穿Free,就完全适应了。

习惯就好!

自从瘦身以后,库存中还剩最后一双顶级缓震鞋,Asics Nimbus,迟迟消耗不了。同时它的磨损速度也变得慢了许多,700多公里了,磨损还极轻微,服役中。

但平时很少穿它了。

最近穿得最多,每天坐到换鞋凳子上,本能地会去拿的,居然是多威3900型的第二双,Saucony Kinvara以及全体服役鞋队列中最最廉价的一双迪卡侬support型。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两个字:轻便。

四、从触地时间看进步

我平时跑得不快,触地时间也不算短。基本上,触地时间和步频基本保持在合理的区间。速度、触地时间、步频、心率,总是呈现出很合理的数据组合。

举个例子,如下图,课表中最常见的一场“中度跑”,1小时。通常这种强度跑,就喜欢穿轻量鞋(本案例中穿的是Kinvara)。

今早由于特殊原因,只在社区内部的道路上跑了跑。反复地折返跑,这样跑不快,同时有个最典型的数据记录:因为总向一侧折返,因此左右脚的平衡与平时相差甚远。

跑鞋就是近期出勤率最高的迪卡侬:无论是包裹性,轻便程度,落地脚感,最近对它都非常满意。价格?200元还有找!哈哈~~

====================================

作者:老威修斯william,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