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愿军入朝前,苏联为何忽然变卦不予支持?主席仍然下令出兵

 兵说 2022-05-30 发布于云南
众所周知,新中国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决策之前,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斟酌和争论。其中,有一个关键原因是苏联“临阵退缩”,把原本答应给予中国的支援抛诸脑后,明确表示对朝战“不干涉”,致使新中国不得不在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迎战强大的17国联军(包含韩军)。那么,为何苏联在关键时刻会突然变卦?面对盟友的失信,主席又是如何排除万难,毅然下令出兵的呢?
(一)斯大林盼望志愿军入朝,允诺给予支援
1950年9月28日,随着美军攻克汉城,即将北上越过三八线,鉴于依靠自身力量已无法扭转战局,朝方金首相分别紧急致电中、苏,请求直接出兵支援。在此情况下,10月1日,斯大林在与莫洛托夫、马林科夫、葛罗米柯等苏联领导人商议后,复电朝方表示,现在苏联不能给予朝直接的军事援助,援助朝方可以国际志愿部队的名义,请中国同志抽调力量、由中方派人指挥,入朝作战。同时,斯大林还将此电转北京,请北京研究此事,最好赶在战局还没恶化到不可挽回之前入朝作战。
接到朝、苏两方的电报后,主席立即召集刘、周、朱等人商议。尽管在半岛爆发军事冲突伊始,中国便未雨绸缪,组建了东北边防军,并加紧地炮、防空、装甲、工兵、空军等技术性军兵种建设,且不断派员与朝方联络,掌握最新战况,为入朝做准备。但在当时,因考虑敌我实力悬殊太大,新中国工业实力孱弱、国内匪患严重、经济基础不稳,入朝作战并无必胜把握,还有可能殃及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在慎之又慎的前提下,主席在10月2日回复斯大林:
我们现在认为,这一举动(指入朝参战)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第一,靠几个师很难解决问题(我军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敌人会迫使我们退却。
第二,最大的可能是,这将引起中美公开对抗。
……
因此,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不出兵,同时准备力量……朝方应换一种斗争方式,进行游击战。
我们将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此事,对此问题暂未做最后决定,我们是想同您商量一下,如果您同意,我们准备立刻派周、林同您讨论此事……(注1)
美军巨大的武器装备优势,是志愿军面对的头号难题
斯大林当然明白,中方在此电文背后所表现出来的顾虑。为此,他援引《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的相关内容,于10月5日再电北京:
……我也考虑过(指中国入朝参战后不能解决问题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这需要害怕吗?我认为不需要,因为我们在一起(指中苏履行同盟义务),将比美国和英国更有力量……(注2)
显然,斯大林此电是对中国作保证,即一旦中国入朝参战,苏联必将给予中方尽可能的援助,这无疑是主席在做出出兵决策时最为迫切需要的一个外部力量。尽管后来的历史进程表明,苏方并没有完全实现最初的诺言,中国在参战初期,凭一己之力扛下了抗美援朝所需承担的全部责任。此时主席通过与苏方的交涉,竭力减轻新中国的战争损失,让我们感到由衷的钦服。
(二)不愿与美正面冲突,成为苏联在作战初期“作壁上观”的最大动因
然而,局势的发展并未如中方所愿。10月8日,就在主席正式签署组建志愿军并入朝作战的命令后两天,10月10日,斯大林即在与周、林的会谈中,完全推翻了之前所许下的援助承诺,表示预计援助中国的武器及物资需至少要两个月时间进行收集和调运,苏联空军亦无法掩护志愿军,需两个月至两个半月方能进入东北地区进行适应性作战。
消息传到北京,让决策层愕然。那么,斯大林为何在如此重要的关头失信?苏联的临阵变卦究竟是何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苏联担心他们参战会引发与美国的直接冲突,进而引发新的世界大战。赫鲁晓夫后来回忆,二战后的苏联执行的是一种“和平过渡”政策(注3),即在国力尚未走出战争创伤的影响、还无法与美国匹敌前,就不能直接与北约集团发生战争或参与到军事冲突中来。
为此,争取与美国的相对和平是苏联对外政策的基准,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红色阵营其它国家的利益。就在此次中苏会谈的前一天,侵朝美海军航空兵2架战斗机,沿苏朝边境入侵苏联领空,并攻击了一处机场。尽管美方随后辩称是因为导航失灵,愿赔偿苏联一切损失。但面对这一挑衅意味十足的举动,苏联只是发出外交照会表示抗议。这般克制,足见苏联一心欲置身事外的想法。
何况,对于志愿军能否抵挡美军攻势,苏联也无把握。倘若在战况明朗之前就大力援助中国,一旦志愿军溃败乃至退回东北,那给予中国的武器、装备、物资无异于资敌。对于这一点,在二战中饱受美国《租借法案》双标对待的苏联,恐怕体会最深(和倾力援助英国不同,每当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大战的关键时刻,美国便暂停援苏,直到苏联获胜后再重启援苏,以此来避免万一苏联崩溃导致大量援苏物资落入德军之手)。
另外,和美国一样,苏联的战略重心是在欧洲。苏军乃至整个东方阵营的武力部署也主要集中在欧洲。苏联不可能为了半岛这样一个次要方向而与美国开战,使其在欧洲的利益遭受严重损失。
更何况,与中朝唇齿相依不一样,苏朝之间仅有图们江口周边几十公里的边界线,且苏联当时85%的工业基地、经济发达城市和交通干线位于其欧洲地区,即便失去整个半岛,对其国土安全的影响远不如中国那么大。
突破三八线北进的美军
(三)几经争论,主席坚信“不参战损害极大”,下令出兵
苏联出尔反尔,无疑会导致志愿军在入朝作战时,起码在参战之初,会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下独自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联军,那么,志愿军还要不要入朝?
为此,主席再度沉思。后来胡乔木回忆:“我在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他很难下决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再一件就是1946年准备与蒋氏彻底决裂。”(注4)
随即,主席与刘、周、朱、邓等首长及聂荣臻、徐向前、黄克诚等将领几番商讨,并立即电召已赴东北准备领兵入朝的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会同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连夜返京商议,最后毅然决定,坚持出兵策略不变,主要原因有:
第一,中朝同属红色阵营,且为传统的友好邻邦,朝方曾经大力支持我们。现在朝战局势恶化,作壁上观而不出手相助,于情于理都难以交代。主席对此就指出:“你们说的都有理,但是别人国家处于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注5)
第二,现在战火已经烧到了中国的家门口,唇亡齿寒、户破堂危。中国本就不多的工业城镇有50%在东北。美军即使不打过鸭绿江,哪怕就在江对岸陈兵炫耀,也足以使东北不得安宁。如果将东北工业基地内迁,则必耗时耗力且花费巨大,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势必要暂停数年。即便内迁,因敌在国门,中国也无法安全进行建设。对此,主席曾经阐述道:“它侵略朝鲜,我们出兵去管,于国家安全、国内建设来看都是有利的,不把美国的气焰打下去,我们要建设是困难的。不论从国家前途,还是人民幸福来看,出兵援朝都是必要的。”(注6)
第三,尽管暂时无法得到苏联的援助,但我们在战略战术上是有自身优势的。美军钢多气少,害怕近战夜战,我正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敌有制空权,会对我造成较大麻烦、产生较多伤亡,但我军向来有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传统和经验,广大官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能够在承受较大损失时坚定战斗下去,直至获得最后胜利。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就这样,在全面分析了利害得失、充分权衡利弊后,全体与会人员意见遂达成一致: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注7)。主席排除万难,毅然做出出兵入朝的决定,既是出于保卫新中国,又是出于在东方阵营内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做出的,是英雄胆略与科学态度相结合的产物,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新中国面对各方面的严重困难,面对美国的威胁,面对友邦的求救,面对盟友的失信,主席仍然坚定决心抗美援朝,让整个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如此眼光与魄力,令人钦佩!
【作者简介】林森,字天俊,网络新锐通俗历史作家、党校兼职教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主要研究方向为五代两宋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及中国革命战争史,代表作有《金戈铁马之两宋烟云》《对比二战苏军坦克军与德军装甲军》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