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五古《雨(山雨不作泥)》读记

 小河西 2022-05-30 发布于广东

杜甫五古《雨(山雨不作泥)》读记

(小河西)

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

明灭洲景微,隐见岩姿露。拘闷出门游,旷绝经目趣。

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屦。岂无平肩舆,莫辨望乡路。

兵戈浩未息,蛇虺反相顾。悠悠边月破,郁郁流年度。

针灸阻朋曹,糠籺对童孺。一命须屈色,新知渐成故。

穷荒益自卑,飘泊欲谁诉。尪羸愁应接,俄顷恐违迕。

浮俗何万端?幽人有高步。庞公竟独往,尚子终罕遇。

宿留洞庭秋,天寒潇湘素。杖策可入舟,送此齿发暮。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秋。时杜甫客居夔州。

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

明灭洲景微,隐见岩姿露。拘闷出门游,旷绝经目趣。

半岭:半山腰。《晋书-阮籍传》:“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九日》(唐-李群玉):“半岭残阳衔树落,一行斜雁向人来。”

明灭:忽明忽暗;忽隐忽现。《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唐-王维):“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奉和竟陵王药名》(梁-沈约):“玉泉亟周流,云华乍明灭。”《过华阴》(唐-王昌龄):“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

拘闷:拘束、郁闷。

旷绝:空缺,断绝;从来没有。《吕氏春秋-开春》:“周厉之难,天子旷绝。”高诱注:“难,厉王流于彘也。周无天子十一年,故曰旷绝也。”《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杜甫):“昏浑衣裳外,旷绝同层阴。”《决绝词》(唐-元稹):“有美一人,于焉旷绝。”

大意:山上下雨没有冲下泥,江上之云稀薄如雾。白鹤天晴飞到半山腰,江风吹乱平静的沙滩树。小小的洲渚忽明忽暗,山岩的姿态时隐时露。郁闷至极出门逛逛,从来没见过景色如此有趣。

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屦。岂无平肩舆?莫辨望乡路。

兵戈浩未息,蛇虺反相顾。悠悠边月破,郁郁流年度。

消中:病名。《黄帝内经-素问》:“多食数溲(sōu)曰消中。”《三消论》(金-刘完素):“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曰消中。”《赠王二十四侍御契》(杜甫):“消中中自惜,晚起索谁亲。”《客堂》(杜甫):“栖泊云安县,消中内相毒。”《西阁》(杜甫):“毕娶何时竟,消中得自由。”

屦(jù):鞋。《说文》:“屦,履也。”段注:“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杜甫):“松下丈人巾屦同,偶坐似是商山翁。”

肩舆:轿子。《晋书-王导传》:“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汉州王大录事宅作》(杜甫):“南溪老病客,相见下肩舆。”

蛇虺(huī):指蛇类;喻害人者。《斯干》(诗经):“维虺维蛇,女子之祥。”郑玄笺:“虺蛇穴处,阴之祥也。故为生女。”《正月》(诗经):“哀今之人,胡为虺蜴(yì)。”孔颖达疏:“虺蜴之性,见人则走。民闻王政,莫不逃避。故言为虺蜴也。”朱熹集传:“虺、蜴,皆毒螫(shì)之虫也。…哀今之人,胡为肆毒以害人?”“蛇虺”或“虺蜴”皆喻害人者。《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唐-骆宾王):“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杀害忠良,弑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东征赋》(唐-高适):“寄腹心于枭獍,任手足于蛇虺。”

相顾:相视;互看;互相照应。《文心雕龙-知音》(梁-刘勰):“桓谭之徒,相顾嗤笑。”《长恨歌》(唐-白居易):“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颜氏家训-兄弟》(北齐-颜之推):“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

破:过;尽。《绝句漫兴》(杜甫):“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奉赠韦左丞》(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郁郁:忧伤、沉闷貌。《九章-哀郢》(屈原):“惨郁郁而不通兮。”王逸注:“中心忧满虑闭塞也。”《赠宇文中丞》(唐-王昌龄):“郁郁寡开颜,默默独行李。”

流年:如水流逝之年华。《登云阳九里埭》(南朝宋-鲍照):“宿心不复归,流年抱衰疾。”《省中春暮酬嵩阳焦道士见招》(唐-钱起):“流年催素发,不觉映华簪。”

大意:因糖尿病俺整日伏枕,卧床太久鞋上蒙尘。哪儿是因为没有轿子?而是因为看不清归乡之路。战乱繁多且久久不息,害人的虫蛇反来相顾。悠悠的边塞之月已经破碎,郁闷忧伤似水年华虚度。

针灸阻朋曹,糠籺对童孺。一命须屈色,新知渐成故。

穷荒益自卑,飘泊欲谁诉?尪羸愁应接,俄顷恐违迕。

朋曹:朋辈。《七谏-谬谏》(汉-东方朔):“贤良蔽而不群兮,朋曹比而党誉。”

糠籺(hé):粗劣食物。《集韵》:“屑米细者曰籺。”《驱竖子摘苍耳》(杜甫):“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马厌穀》(唐-韩愈):“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

童孺:儿童。《童幼胡根碑》(汉-蔡邕):“嗟童孺之夭逝兮,伤慈母之肝情。”《南史-范元琰传》:“元琰时童孺,哀慕尽礼。”《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唐-储光羲):“纷吾家延州,结友在童孺。”

一命:周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官阶。《北史-周纪上》:“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唐人常指初授官。《松斋自题》(唐-白居易):“非贱亦非贵,朝登一命初。”

屈色:屈意赞同或欣悦。《晋书-王衍传》:“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春思赋序》(唐-王勃):“虽弱植一介,穷途千里,未尝下情于公侯,屈色于流俗。”

新故:《狱中上书》(汉-邹阳):“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穷荒:困苦饥荒。《后汉书-王望传》:“是时州郡灾旱,百姓穷荒。”

尪羸(wāng-léi):瘦弱之人。《抱朴子-遐览》(晋-葛洪):“他弟子皆亲仆使之役,採薪耕田。唯余尫羸,不堪他劳。”

违迕:违背;抵触。《鹦鹉赋》(汉-祢衡):“宁顺从以远害,不违迕以丧生。”

大意:因治病耽误了朋辈的交往。与孩子一起面对粗劣食物。新任职应该曲意逢迎。新识的朋友会渐成老故。困苦饥荒更显得自卑,四处漂泊该向谁诉?病穷忧愁之事应接不暇,马上又担心出现“违迕”。

浮俗何万端?幽人有高步。庞公竟独往,尚子终罕遇。

宿留洞庭秋,天寒潇湘素。杖策可入舟,送此齿发暮。

浮俗:浮薄的习俗。《令旨解二谛义》(梁-萧统):“正以浮俗,故无义可辨。若有义可辨,何名浮俗。”《赠虞十五司马》(杜甫):“交态知浮俗,儒流不异门。”

高步:阔步,大步。《咏史》(晋-左思):“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东京留别诸公》(唐-孟浩然):“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

庞公:庞德公。东汉末年隐士。《襄阳耆旧记》(东晋-习凿齿):“庞德公,襄阳人。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躬耕田里。…荆州牧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托言采药,因不知所在。”

尚子:东汉隐士尚长。《后汉书-逸民列传-尚长》卷83:“尚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建武中,男女娶嫁既毕,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初去郡》(东晋-谢灵运):“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

宿留:《史记-孝武本纪》:“宿留海上。”司马贞索隐:“宿留,迟待之意,若依字读,则言宿而留,亦是有所待,并通也。”《宿独留》(唐-唐彦谦):“日晚宿留城,人家半掩门。”

素秋: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为顾彦先作》(晋-陆机):“肃肃素秋节,湛湛浓露凝。”《秋兴》(杜甫):“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齿发:牙齿和头发;指年龄。《挽歌》(魏-缪袭):“形容稍歇灭,齿发行当堕。”《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唐-令狐楚):“齿发将六十,乡关越三千。”齿发暮:指晚年。《渐老》(唐-白居易):“今朝复明日,不觉年齿暮。”

大意:浮薄的习俗何止千万?只有幽人可以阔步。庞德公竟然独往岘山,尚长的经历毕竟罕遇。秋天俺想到洞庭留宿,天寒俺想到潇湘暂住。俺拄着拐杖还可以入舟,以这次出峡漂泊送走俺的迟暮。

此诗共32句。首8句从雨景写起。山上之雨没有泥,江上之云薄如雾。晴时飞到半岭的鹤遇雨而止。本来平静的沙滩树因风而乱。江上的洲景、岩姿微微显露,时有时无,若隐若现。(注意“微露”二字。)“拘闷”二句是全诗枢纽。俺因拘闷“出门游”,没想到看到如此有趣的雨中之景。(以下从“拘闷”二字展开。然雨中之景与拘闷之情却密切交融。)次8句写闷。写漂泊之闷。久病卧床因之思归。为啥没归呢?因为没轿子吗?不是。是因为归路迷茫。迷茫的原因一是兵戈不息。二是蛇虺相顾。(不知“蛇虺”具体指啥。或指时明时灭忽隐忽见者。)因此俺只能看尽“边月”残破,只能在拘闷中流年虚度。再8句还是写闷。写人情浮薄之闷。生病治病耽误朋友交往。与妻子一起面对贫苦。俺知道“一命”应该“屈色”。俺也知道新知渐成老故。因为穷荒更加自卑,四处漂泊能向谁诉?“尪羸”之愁应接不断,一不小心又恐“违迕”。(隐晦。但显然写夔州境遇。开始夔州朋友对其不错。甚至还有月俸。但毕竟自己不会“屈色”事人,时不时有“违迕”。时间久了,新知也成老故。)末8句排遣郁闷。如上的“浮俗”之事何止万端?只有成为“幽人”才能“高步”。然而,庞德公竟然独往。(俺还有几个孩子没法独往。)尚长在孩子嫁娶之后去游五岳倒是可以,但这事儿毕竟罕遇。俺打算秋天宿留洞庭,天寒宿留潇湘。(注意“素秋”二字。)俺现在拄着拐杖还能入舟,俺将出峡度过俺的迟暮。(回头再来理解雨景:啥叫“薄为雾”?谁是“半岭鹤”“平沙树”?“明灭”、“隐见”的又是指啥?诗题为《雨》,或正是这“雨”促使杜甫产生了出峡的想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