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嫩枝和幼果。每年 3 月桃树开始发叶时发病,感病嫩叶卷曲、发红;叶片长大后增厚且变脆、卷曲,呈红褐色,在叶片表面长出银白色粉状物,病叶变成褐色,焦枯脱落,4月气温回升后,新发的叶片,长出的新叶一般不再受害。嫩枝发病,呈灰绿色或黄色、节间缩短、略为粗肿、病枝上常簇生卷缩病叶,严重时病枝渐向下枯死,甚至有的大枝或全株枯死。 幼果发病,初生黄色或红色病斑,微隆起;随果实增大,渐变成褐色;后期病果畸形,果面龟裂、有疮疤、易早期脱落。较大的果实受害,果实变成红色、病部肿大、茸毛脱落、表面光滑。 ![]() 二、 发病原因 早春桃芽萌发期间,如气温低、经常下雨,桃芽容易遭受病菌侵染,展叶后病菌仍侵入叶片为害,刺激叶片中细胞分裂,使病叶肥厚皱缩变色。 一般在 3 月发病,当年一般只发生 1 次为害。山区冷凉地区果园发病严重;早熟品种发病较重;中、晚熟品种发病很轻或不发病。坝区或气温回升快的果园不发病或发病较少。 春季桃树萌芽期气温低,桃缩叶病常严重发生。气温在 10 ~ 16 ℃时,桃树最易发病,而温度在21 ℃以上时,较少发病。这主要是由于气温低,桃幼叶生长慢,寄主组织不易成熟,有利于病菌侵入。反之,气温高,桃叶生长较快,就减少了染病的机会。另外,湿度高的地区,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早春桃树萌芽展叶期低温多雨的年份,桃缩叶病发生严重;如早春温暖干燥,则发病轻。从品种上看,早熟桃发病较重,晚熟桃发病轻。 春季气温在 21℃以上较少发病。夏季气温不适于病菌孢子萌生侵染,在生长季节不再侵染为害。 ![]() 三、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新建桃园时,提倡栽植既高产优质又抗病的品种;进入结果期的桃园,要做好土壤、肥料、水分管理,精心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发病严重的桃园应及时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以免影响当年和第二年结果; 发现缩叶病叶片立即摘除,集中烧毁,不让缩叶病形成白色粉状物;剪除病叶、病枝焚毁,消除病原。 2 、药剂防治 冬季桃树休眠期喷施 5 波美度石硫合剂,防除越冬病原菌; 春季桃芽开始膨大时,喷洒 0.3 ~ 0.5波美度石硫合剂;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50% 多菌灵胶悬剂 1000 倍液;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井冈霉素水剂 500 倍液交替使用; 在花瓣露红(未展开)时喷洒 1 次2 ~ 3 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 1∶1∶100 波尔多液 + 锌加硒;2% 氨基寡糖素 + 锌加硒;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 锌加硒;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 锌加硒;78% 波尔 · 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雾预防病毒病。 桃树开花期喷施蜂胶·二氢钾 30 g 对水 15 kg 喷雾,保花护花调节生长。 注意在药剂防治中: 一是用药要周到细致,桃树发芽后,一般不需要再喷药。若发生严重的桃树缩叶病时会造成叶子不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营养供给不能满足果实的发育需求,因此应在放弃果实、坚持保树的前提下采取紧急补救措施即对皱缩严重的病叶先全部进行摘除,带出地外进行焚烧,然后对皱缩不严重的病叶和好叶进行喷药,以防其扩展,选用药肥合剂—果宝 800 ~ 1000 倍液加叶面肥磷酸二氢钾或锌加硒,每隔 7 ~ 10 d 喷 1 次,喷 2 ~ 3 次即可控制; 二是注意农药混配种类、数量、剂型,不宜复杂,酸性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配,果实期不宜使用粉剂; 三是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一般间隔期 7 ~ 10 d,最后 1 次用药到采收间隔期 20 d 以上; 四是石硫合剂尽量在休眠期使用,最好自己熬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