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石之奇,究竟奇在何处?

 zzm1008图书馆 2022-05-30 发布于上海
一拳之石,逞百里之回; 片掌之大,展世界大千!

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苑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堂无石不贵,案无石不儒。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

       玩赏奇石,可养眼,养手,养身,怡情,养心,养性,醒志,清心,忘我......且看玩家分类:“俗银富金贵爱玉,古董字画人文剧;花草盆景根基浅,梅兰竹菊知石趣。”

奇石贵在天然!!!

得石者福,玩石者乐,品石者寿,藏石者福禄寿。

      观赏奇石,要讲究瘦、漏、透、皱、清、丑、顽、拙、奇、秀、险、幽等十二个方面,更主要是要从质、形、色、纹、势等方面去把握奇石之美。

       据 《中国石谱》记载,最早刊文称“奇石”的是《南齐书》,说齐武帝长子,即文惠太子的私园玄圃“多聚奇石,妙极山水”。而宋代《云林石谱》则将外观形态“状为奇怪”“迥非凡品”之石定义为奇石。“奇石”的古老概念由此确立,以“奇”为珍,是中国传统赏石审美的范式之一。

透过美石,我看到的是艺术、是文化、是修养!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


      奇石,她千姿百态,万千妖娆,千奇百怪,栩栩如生。有的一拳之大,逞百里之回,片掌之大展世界大千;有的大气磅礴,气象万千,让人有眼花之感。有的小中见大,有的拙中寓巧,有的憨中见刁,有的实中含虚,有的傻中见笑,有的怪中出奇,有的雄劲刚毅,有的妖媚可人,有的狂风大飚,有的流水潺潺……

      奇石之奇,究竟奇在何处?

          如果面对一块具体的奇石,问其奇在那里,即使是一个从没怎么接触过奇石的人,琢脚琢磨,凭其文化底蕴、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和欣赏习惯,恐怕也能说出些大致不错的看法。但是如果猛然间让人从总体上把奇石的这个'奇’字说清楚,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而且常常会见仁见智,大相径庭。这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所谓,即奇石先于人类而存在,是古物。
    年代是否久远.通常是衡量一件艺术品或收藏品价值的重要尺度。古董、文物之所以在人们的收藏视野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原因就在于它们能提供远去的那个年代的若干信息。不仅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而且能满足收藏者怀古、寻古、考古的需要。但是要真正论起资格来,任何古盆,文物都不能同奇石相比。因为按考古学和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认为,以能制造劳动工具为标志的智人出现,才算是人类的开始,距今也就是10-20万年时间。即使追朔到类人猿时代,也就是百把万年的时间。所以任何古董、文物的历史,都不可能超过人类自身的历史。而奇石却不然。仅以笔者所在的广西为例: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研究证实,广西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片海。在10亿年前的四堡后期,由于地壳运动,才首次上升成陆。以后又经多次沉浮,直到两三亿年前的三迭纪时,才基本稳定下来,形成现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格局。这就告诉我们,广西现在的奇石,至少是两三亿年前就脱离母体.开始接受大自然力的打磨加工的,其资格显然比人类要古老得多。所以.我们说奇石是真正的古物,是有科学根据的。


      所谓,即奇石不以人力而形成,是天物。
      世界上的一切艺术品,都可以说都是人类创造的产物,都凝具了人的审共意识和创造智慧。奇石虽然以其独特的艺术性进入观赏系列.但严格说来它不是创作意义上的艺术品,因为它不是由人创造的。相反它还恰恰排斥任何人为加工的因素。奇石完全是“天为”的产物:它的质地,源于母体岩石的内部物质结构及其化学成分;它的形状,源干石块脱离母体时的偶然性和接受大白然力搬运时的碰撞;它的色泽,源于石体本色和接受水泡日照所带来的变化;它的纹理,源干当初成山运动时各种岩浆的相互喷染和白然麟琢中不同石质消蚀的快慢;它的光沽.源于承受风沙打磨和水流冲洗的力度及时间的长短;它的完整,源于数以千百万年计的长时间对碰伤处的自然消磨和修复:它的品种,源于世界各地不同的地质结构和石体所处具体自然环境。这一切,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是不经意的,又是超凡的;是明白无误的,又是神秘莫测的。仿佛有一颗无所不会的大脑在指挥,有一双无所不能的双手在运作。大自然孕育了世上的万事万物。奇石是其中的瑰宝,尽管一些奇石留下某种遗憾,显得不那么完美。但由于它是“天为”的,人们反而觉得它更加自然、真实。对那些自己喜爱的奇石,人们更认为是鬼斧神工使然.是难得的天赐之物。



      所谓,即奇石数量稀少,不能复制,可遇而不可求,是罕物。         
     物以稀为贵。凡是越稀少、罕见、难得的东西,人们就越是感到稀奇、神妙、宝贵。这正是奇石的又一特别之处。奇石,相对于漫山遍野,无处不有的普通石头,数量是稀少的;相对于一些可以高速度制作,大批一生产的观赏品,数量是稀少的:相对于自然界中可以优化培植二重复繁殖的各种其有观赏性的动植物,数量也是稀少的。就是奇石内部,真正能反映石种、品种特征,代表产地,藏者水平的作品,即所谓的精品、极品、神品,数且同样是稀少的。而且这种稀少性具有不可逆转性。        因为奇石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过程十分缓慢,现在蕴藏的奇石,是经过千百万年甚至上亿年几亿年时间,在必备的适合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藏一大体稳定。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采集一块就少一块。再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可以断言,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短时间里,是难以产生出新的奇石的。而且现有的奇石还因为各种原因,如地展崩裂,施工炸裂、采运摔裂,而不断地遭到损坏。还有的则被深埋于水下或土里。很难发现和采集。即使被采集到的奇石,对于别的收藏者来说,不一定知道:知道了,不一定能看到:看到了,不一定能得到,恐怕石友们讲究石缘,同奇石的这种稀少性很有些关系。

      所谓,即奇石之价值赛过黄金。是宝物。
     无论古今中外,黄金这种贵重金属都被作为衡量物质价值的重要尺度。一种货币值钱。称为含金量高;一块地皮值钱,称为黄金地段;一段时间发展迅猛,称为黄金时代。即使科技日益高度发展的今天,比黄金更为贵重的稀有金属虽然发现了不少,世界各国仍然把黄金储备且作为衡量金融形势好坏的重要标志。可见,黄金的地位是不能小看的。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忘了这样一句话:“黄金有价奇石无价”。因为黄金是由人工开采提炼的,凝结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价值必然通过价格反映出来,所以是有价的。而奇石除了采集。整理、搬运和宣介,附加了人类劳动,它本身完全是由一天工“造就的。其中条件之苛刻,时间之久远,过程之复杂,玄机之神妙,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谜,因而其价值也就是根本无法计算的。
      现在一块奇石的价格,是买卖双方对其种类、硬度、体量、形状、色泽,品位,意蕴等等因素,综合判定所达成的共识,主观色彩浓,市场影响大,绝不是'天工’价值的真实反应。出于偏爱和某种需要,卖者可以将一块奇石叫出“天价”;出于需求和承受能力,买者可以认同这个“天价”而成交。所谓好的奇石价值连城,就这样现实地体现了出来。所以“黄金有价奇石无价”,绝非虚言、胡言、妄言!


    试问,还有什么别的观赏品和收藏品,能集古物、天物、美物、罕物、宝物为一体吗?奇石之奇,若此。


      奇石,自古就被不少文人雅士誉为“大自然立体的画、无言的诗、神秘的图腾、无字的天书。”




       中华赏石文化的诞生诗意盎然。东晋时期,陶渊明喜欢石头,常常在一块大石头上写诗、醒酒,并题写“醉石”二字,自此,陶公被尊为中华赏石鼻祖。

       中华赏石文化风行于唐代。由于唐朝社会繁荣,文人士子有了追求艺术的条件。从唐初时期著名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可以推测出唐太宗是爱石的。王维、刘禹锡、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杜牧等文人墨客也有爱石情怀。


     白居易更是中华赏石理论的开创者,他为石头写《太湖石记》,在《双石》诗里写道:“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开启了审石的“丑石观”。

        宰相牛僧孺对爱石“待之如贵客,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

       宰相李德裕爱石成癖,为爱石置办别院,广采珍松怪石。

       当时诗人赏石多为寄情,如杜牧《题新定八松院小石》:雨滴珠玑碎,苔生紫翠重。故关何日到,且看小三峰。诗人在赏石中看到了石中的三座小山峰,仿佛看到了故乡山水,还有特写的雨滴如玉、青苔葱茏。


       中华赏石文化繁盛于宋代,其领袖人物是一天才、一癫子、一文青皇帝。天才指苏轼,苏轼有言:“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居无石不雅。”他曾作《前怪石供》《后怪石供》《枯木怪石图》等,常把自己比作丑怪之石来自我解嘲,从而对灾祸坦然释怀。

       癫子指米芾。一次他为宋徽宗写屏条,看上了徽宗的端砚,说:“皇上,此砚已被微臣污鸦,皇上再用则臣大不敬,请皇上把此砚赐给微臣,让微臣细细体会皇上隆恩吧。”徽宗准后,米芾不顾墨汁淋漓,赶紧把端砚揣入怀里,徽宗哈哈大笑:“米癫之名,名不虚传啊!”米芾爱石成痴,曾两次遇到怪石设席整冠,下拜称呼怪石为“石兄”“石丈”。

      南唐后主李煜的爱石研山传之于宋,人家问米芾是要一座宅子还是要研山,米芾毫不犹豫选择研山;米芾的妻子出身望族,结婚之日,米芾得到陪嫁研山,就“抱眠三日,欣喜之极,即兴挥毫”,为研山题写《研山铭》,却把洞房花烛里的佳人忘却一旁。米芾总结出相石四法:瘦、皱、漏、透,后人奉为圭臬,至今仍然采用。

      文青皇帝指宋徽宗赵佶,徽宗自小书画天资非凡,十八岁登大宝而爱好更胜从前。但他因为爱奇花异石而造园林艮岳,搞得国力空虚,民怨沸腾。


       当代名人爱石的也不少。著名画家傅抱石爱石爱得一家子都成了石头:大儿名“傅小石”,小儿“傅二石”。作家贾平凹家里摆满了石头,连厕所也不例外,其散文名作《丑石》激起当时社会广泛的共鸣。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一石一世界,一石一亘古!!




掌中山河,案上乾坤!!




天造奇石,人赋妙意!


      那一枚枚灵秀神奇的观赏石,无不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这些天然艺术品,散逸着天地的神秘和灵气,赢得人们的无限爱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