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两版少年闰土,看教材插图审美的变化

 若悟369 2022-05-30 发布于安徽

在这件事情中,真正有责任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确定由谁来画、插图风格内容要求、作品审查,都是他们负责,这肯定是一个团队在操作。从定人定内容到最后印成书,众多环节中,只要有一个环节有人质疑,这种风格、形式、内容的插图就不可能入选教材。

但让人惊讶的是,这件事就是发生了。导致这次插图事件发生,应该是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首先,这是数学教材。语文教材里的插图,本身就是直接的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图画承载了对文字内容的解读和补充表达,肯定会非常慎重。而数学教材中的插图,大多是指令、提示、场景模拟功能,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所以出版社编审团队没有谨慎对待,更别说细审了。我不相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真要认真审查,会发现不了问题,整个团队都没有基本的育人意识?肯定还是工作态度问题啊。

其次,因为是数学教材,在选择画师、确定画作风格时,就会模糊了育人意识,忘了还有那条底线。从插图内容看,画师、编审(不可能完全没看吧?至少瞄了一眼吧?)在画插图、审查时,都把教材是育人的这个关键原则丢到了一边。

第三,插图画师审美小众,走那种偏锋另类的漫画风格,且非常任性。这种东西,在其他地方画画无所谓,但用于全国儿童普遍使用、最基础的、育人的教材,肯定不行。而且许多插图细节画得非常粗糙、猥琐,这就不是风格了,更像是用画地摊漫画的方式画全国通用教材。这样的画师,根本不适合画小学教材。

每个环节都有漏洞,在小学数学教材插图这件事上,几个漏洞一重叠,就形成了一个大漏洞。其他时候未必没有漏洞,只是刚好彼此错开,互相遮掩补救,没有形成大洞罢了。

这件事引发对教材的广泛关注,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此后肯定会用更审慎专业的态度,来对待教材的编写吧?

这次数学教材暴露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审美问题。这种审美变化,其实早在语文教材中就出现了,只不过不像数学教材这么颠覆性地轰隆隆亮相。

以我多次吐槽过的《少年闰土》一课新老两版插图为例,我们来看看这当中细微的变化——

文章图片1

这两幅插图,粗看差别很小,但细看却有很多细节上的修改——我想破头也想不明白,这些修改有什么必要性?

先看环境:这幅图画的是少年闰土月夜在瓜田刺猹的情景。老版的环境用的是紫蓝色,新版用的是天蓝色,哪种更接近夜色?颜色这一改变,环境的时间特征就模糊了。

再看闰土的姿态:老版闰土眼睛是看向身前下面瓜地的,而新版闰土则是看向前方。注意,那猹是从他胯下逃走的,可见闰土刺猹时,离猹已经很近了。老版的姿态才体现出了这个细节。再看眼神,老版闰土眼神很确定看着脚下某个地方,新版闰土眼神则缺乏这种聚焦与专注,没有很好地体现闰土刺猹时的全神贯注。

接下来看闰土的辫子,这是我最想吐槽的地方。人要在什么情况下辫子才能这样甩起来?得苏炳添的速度才拉得起来吧?夸张也不是这么个夸张法!而闰土刺猹,是个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过程,在瓜田里不可能全速奔跑,也没必要。刺猹突然的爆发力在上肢出叉上,而不是奔跑。新版把闰土的辫子掀起来,完全是多此一举,这背后的思维,就是形式主义、宣传栏风格——新版画的不是少年闰土,是形象忽闪忽闪的小哨兵闰土。

最后再来看闰土的整体形象气质。老版的色调、体态,一看就是朴实机灵的乡村少年;新版的白净、意气风发,莫不是哪家娃儿来上变形记?

两版闰土改变非常细微,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其中区别。这改变,就是审美上的问题。

——我觉得画师在创作、修改插图时,便用了滤镜效果。跟现在的人们自拍似的,不加个美颜不行。没有认真理解课文,用发朋友圈的思维,来修改这张图,结果就是这个效果:闰土看上去变白了变鲜亮了还自带甩辫子特效了。说不是闰土吧,又是;说是闰土吧,又不是。

朋友圈自拍全是这效果。

审美问题,在两版闰土插图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新版并不是完全重新创作,而是在老版基础上做细微修改,一对比,就能看出差别。要是完全重新创作,可能还好些。

鲁迅先生的创作艺术是源于生活的。

虽说艺术源于生活也可以高于生活,可你这闰土,也不能比生活高太多了吧?

文章图片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