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富平 | 寻访盆倾峪。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最美的风景在身边。

 富平人原创馆 2022-05-30 发布于陕西

寻访盆倾峪

■ 孙文雄

能够提升自己的眼界,触及灵魂的旅行,在人生中是没有几次的。这样的旅行,不一定就在名胜景区,也许即为平常所见。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最美的风景在身边

去年在立地山下采风,听村民们说,石窝山北,底店山(一名立地山)西有一条峪道。峪中多奇峰,多奇沟,多奇潭,多奇洞,多奇事......

第一次听到盆倾峪这个地方,源于底店周边村子人们口中说的一个山洞:大方殿。后来我想翻阅一些盆倾峪和大方殿资料,很少。处于对文化的热爱和好奇,我决定去寻访盆倾峪。

大锅台

顺曹底公路一直北行至立地山下,立地山西南处的景康村西往北就是峪口。峪口曾有一个很大的采石场,多年前已关停,这几年进行了环境治理,覆土种树成效显著。

采石厂边有一个山石平台,村民们叫大锅台,平台上面长近20米,高约七八米。台下有一山洞,台上有一圆洞,形似超大锅台。

村里的老人们说,年轻时候这个锅台上常驻着一群狼,出入锅台后面的一条小沟,这条沟大家就叫成了锅口狼沟,这个锅台都叫成了锅口狼窝。

盆倾峪

其实,近些年来,禁止放羊砍柴,山林保护成效显著。山中草木竞艳,荆棘丛生,长满了四五米甚至八九米高的灌木,早已没有了可以进入的小路路,也少有人能够进入。

去年雨季降水数十年不遇,洪水顺盆倾峪流下,冲出了一道宽数米的沙石河床,底部的林木被冲下的泥沙掩埋,我们才得以踩着松软又坚硬的沙石顺峪道进入,两侧林木茂密,头顶绿荫,在34度的高温下竟能感受到一丝凉意。

也是去年的大洪水,让这条峪道为起源的红河、尚书河、蔡阳河等一条线上的古河道重现水流,亲密接触后涌入了母亲顺阳河的怀抱,这样说来,盆倾峪好似大山似的父亲。

五彩石

家乡一位德艺双馨的文化名人给我讲女娲补天的故事,据传女娲使用的是底店出产的五彩石补天,当时我只是觉得涨了见识,仅是传说而已,以笑应对。

当我们进入峪中看到五颜六色形态百异的石头时,突然想到了这位老师讲的五彩石也许就取之这里,女娲补天的五彩石?我给一行人分享传说时竟没有了笑意,只是沉默,大家都很惊讶。

这位给我讲故事的就是何本善老师,96岁了,还能谈笑风声的聊上几个小时不歇息,年前还去看望了他。

高石崖(naí)

五色石指引着我们一直往里行进,约一里许,到了一处10多米高的山崖下,中间一条水流痕迹是白色的,听说是水中带有铜川那边的坩泥,现在不是雨季,没有流水,曾经流过的水就在石崖上留下了白色印迹。附近村里人都叫这个地方高石崖方言读naí。早些年没有破坏,这里水流下瀑布如画,后来开采石头形态不如以前了,但昔日景韵还在。

高石崖从侧边可以爬上,虽然危险,好在不太高,大家都可顺利上去。上去后又和进山时一样顺峪道行进,只是五彩石更多了,出现了大批的紫色蝴蝶,地上空中很是漂亮,我们一直走到深处都一直有大群紫蝶的陪伴。

其实,富平还有一处叫高石崖的地方,明万历《富平县志》载:"赵老峪北深处十里为高石崖……崖下有符坚插剑迹、走马蹄,西为清水峪,东为车辐峪,西北为宼莱公河,有宼姓者居,传为莱公后。”以后有空了我定要邀几位文友去那里看看。

盆倾峪的高石崖南面是梁山,梁山旁边最高处是马头峰,从侧面看形似马头。

银洞沟

又行一里许,右手出现一个向北的岔沟,沟里进去就是银洞沟,因为这条沟没有大的洪水冲刷,长满了四五米高的灌木和荆棘,我们并没有进入,引路的村民讲,往正北方向走2里就到了银洞,银洞宽约一米,高近两丈,洞外有几十年前生火留下的炭坑灰坑。这条沟现在无路可行,当地人都少有人进入里面,更无人到过底。

杨八姐上马石

再行进到拐弯处,向导指着右侧丛林中,里面有一处石头,叫杨八姐上马石,马蹄印和女人的高跟鞋印深深地长在了石头上,有一尺多深,大如碗口。

雁狼窝

往里继续走约200米,北边有一处叫雁狼窝的山峰,大雁在山峰高处筑窝,狼在山下几处小洞里群居,故此而得名。我们只看到山顶盘旋一两只大鸟。现在,人们慢慢读转音了,此地叫为“雁拉窝”了。

雁狼窝前面峪道边有一处3米多高的石头,旧社会时村里一张姓猎户,在这个石头旁狭路相逢一头豹子,豹子扑来不及躲闪,半节土枪管直接塞入豹子口中,“呯”一声枪响,张猎户瘫靠在石头上,后来张猎户成了村里的名人。

大房底(fángdiàn)

沿向西的主峪道再前行一里多,就到了一个大洞口下,这里就是大家常说的大房底,下面可容百人。洞口和洞体均呈椭圆形,洞壁上有多种形态的自然图案和小洞。洞高近10米,深近10米,长近30米,地面较平坦。大方殿是放羊娃和采药人的歇息之地,不管是刮风下雨,无论你领多少头羊都容得下,亦能提供足够的安全。清《富平县志》载:石窝山北为盆倾峪,内有车辋[wǎng]窑,广十丈许。这个大房底应该就是车辋窑了,也有人叫大方殿。

大房底内西壁有向上的山洞,最狭窄处仅可一人通过,头仰望可通过一米多长的狭窄缝隙看见天空,最宽处约五六十公分。

蝙蝠洞

顺小洞往上40度攀登约20多米,进入另一个较大的平台,此处为约10米直径的一个圆殿,圆殿地表向下倾斜,洞顶锥形,高约近10米,洞顶悬驻了数以千计的蝙蝠,大家把这里称为蝙蝠洞。洞四壁还在渗着正在形成的石钟乳,用手按压表面稍软。在此处圆台拐90度向北10多米有另一处小空间,约3米见方,高约3米,中间自然摆放了几个石头,犹如停歇之处的洞中亭。若沿洞继续往北进入,山洞就显得比较低矮了。瘦小的人曲身慢行可以通过,我的体型进入比较艰难。这条洞直通到此峰北端出口,总深约有70米。

整个几十米深的蝙蝠洞里,踩上去都是软绵绵厚厚的一层蝙蝠粪,又称夜明砂,是一味中药材。村里人说他们小时候常将这里的蝙蝠粪当中药卖钱,换了好几年的零食,还曾和铜川的人因捡拾山洞的夜明砂起过多次争执。

仙人洞

清《富平县志》载:“又折而西一里有牛窑,可容百夫,其东山有仙人洞,据险难近,盖皆宋元避兵所也。又东二里为底店山,一名立地山”,西一里的牛窖我们没有进入,而大方殿东北百米外确有另一个大洞,当地人管这个洞叫磕膝盖(kèqīgaì),却不叫仙人洞。因为洞虽大但一边特别低,路过的人都会捡一根树枝撑在矮处,我们到时已经有好些小树枝撑在那了,这样就会有仙人护佑,一生平安。

《富平县志》又载:“仙人洞,在石窠山,宋元避兵所。”可见,磕膝盖所在的小山叫做石窠山,其实,这样的小山很多,当地人大都是叫不上来名字的。

磕膝盖洞口有小路,冬天好走,时值初夏,林木繁茂,无法穿过,我就继续选择洞下面的主峪道行进,虽然走弯路,但安全好走,一路飞蝶相伴,快门声带着谈笑声,竟不知疲惫。

洞口休息片刻,吃点水晶饼和西红柿,喝点水,继续探索前行。70多岁向导说也几十年没进过山了。但老样子还在,只是在几十年的冲刷下,特别是去年的洪水流过后,峪底变平坦更好走了。当然,峪底部的一些奇景也被冲刷地看不到了。

长虫崖(naí)

再往前绕过一道小山梁,就到了一处山崖下,这个山崖缝上的石缝中长满了形状如蛇的崖柏,富平人一直管蛇叫长虫,这座石崖就被人们叫成了长虫崖(当地土语读naí)下。听村里人讲,前些年,河南几个搞木雕的人来山里游玩,看到此景,晚上偷着把崖上大点的柏树挖下来用车运走了,现在仅存的只有几棵似蛇形的崖柏都较小,整个山崖早已没有了前些年长虫崖长满“大蛇”的雄威气势。

下图就是我拍摄到的蛇形崖柏树。

割条坪

山里生长一种藤本植物荆条,可用来做编织,最常用的就是编织笼和耙。曾经我和小伙伴们一起一人提个大笼去给各自家里的牛羊割草,有时割的太多,笼太重一个人提不动时就找根棍子2个抬着回家,所以我们这里的大笼又常叫抬笼或大抬笼。我10岁的时候,父亲在集市上买的耙[pá]就用荆条编的,小时候还以为这些都是南方出产的生产工具呢。

耙是由百十个1-2公分粗折好的“又”字形盖条穿在“日”字形的杂木框架中,在耕地后时用牛或人拉着来耙地,上面一定要放点重的东西才能耙出更细更平整的地,一般用袋子装点土或石头,家里有小孩的就让小孩坐在上面,我小时候就常在上面坐,父亲牵着牛在前面拉,经常有牛粪掉在我身边和耙上面。还有一种架子车上用的挡板是用盖条编的,我们当地人叫耙耙[bàbà],安装时有弹性,人力拉土拉粪时很实用。

生产资料匮乏的年代,我们当地人经常来这里割荆条,时间长了,人们就把这一处荆条聚集的地方叫割荆条坪,简称割条坪,荆条也叫割条,实为割荆条之意。

长虫崖的对面那片山坡是西条坪,往里一拐还有个东条坪,这里原来是生产队的林子,估计那时生产队的耙和笼都是在这里取材的。向导王联盟的父亲就会编笼和耙,他们那一代人很多人都会编。

当然,我们这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凡是有一定韧性的树枝能采来做家具的都叫条,听说苹果树剪下的细长新枝也能用来编东西。

柴场沟

东、西盖条坪间有一处沟道叫柴场沟,曾经是村民们砍的地方,那时不止在这里背柴,物资匮乏的年代,没钱买炭,整个北山都让村民砍光了,只能看到光秃秃的石山,甚至山上野菜都让挖空了。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环境治理保护,今天才看得见家乡的青山。现在的柴场沟树木密集,都找不到可进去的下脚之路。

望象台

再往前走,遇见一道山梁,半山梁处有一处平坦石台,百十平米,现在已经长满了灌木荆棘,这里是望象台。站在这里向西望去,一座大山峰似撒欢的大象,鼻子伸的长长的,活沷可爱而又显威武。

黑龙潭

望象台向前不远处,就是黑龙潭,黑龙潭原本是直径4-5米的数十深的一个圆形水坑,水流因为落差经过千万年形成的,若滴水穿石。现在因洪水携带的泥沙已将潭填满,还能看到少量渗出的清水。像这样的潭这个峪中还有好几个,都是直径几米到十几米不等的圆形潭水,原来大都有名称,几十年过去了,向导也记不清其它的叫什么了。

乱石滩

黑龙潭再往前过几道潭口,到了一个分岔处,右边较窄较平,我们没有进去,左边的峪道较宽,犹如乱石铺成的林荫道,这里叫乱石滩。这里其实是铜川领地,乱石滩是水蚀地貌,应该是水流冲撞石头再经过河水侵蚀磨损而成。乱石滩后面很深,我们并没有走到尽头。

六郎洞

顺乱石滩再向里行进,一处山崖之上有一个山洞就是六郎洞,洞口呈豁口状,洞在中间,入洞处约1.2米。因在高崖之上不便行至,我们虽带了绳子,但考虑安全没有过去,当年只有杨六郎这等强者才能视上天空之洞如履平地吧。

至此我们已进山近5个小时了,拍摄探索用的时间较多,除了向导武卫的叔父常年进山外,大家都体力不支,休息一下随即返程。又走了2小时才出山,我站立着竟有点腿软,特别是下坡腿不听使唤了。

玉石崖

返回到峪口向东看去,一处小山梁上长满了松柏,这个山梁在立地山西侧。柏树林之阳的山崖上有一处玉石崖,早前曾有先辈在里面挖玉卖售,现在这些大都不在了,玉石崖的进入之路也有心人用大石所封。据村民们说村里留有雕刻精美的玉器,现在定然成了传家宝。

龙王泉

“立地山下有三泉峪,由峪而北为中岭,其下泉出,流止一里,以供山内外汲者。”中岭在立地山西,山梁的柏树林之阴的半山处有一处泉眼,叫龙王泉,常年不干,水质特别好,峪口的景康村的人引水到村口供大家饮用,解决了这个小村子的基础水源。也有很多外村的人来这取水,别有一番风情。

景康村

峪口的村原名叫景赵村,我在清代《富平县志》上也看到曾有北乡左十八联辖“景赵堡、康家堡”等,而康家堡依然在景赵堡的东南方向,也就是现在的景康村东南位。向导张武卫的父亲讲,后来一位薛镇人当乡长,乡土口音较重,把“赵”念chāng,我没来之前一直以为是“井厂”,现在到村口一看,村名早已改成了景康村。

老人们说,峪的尽头最高处山顶原来有一棵非常高大的杜梨木古树,青少年时放羊砍柴,如果在山里迷了路,能根据最远处铜川山顶上那棵古杜梨木树辨别方位。现在,远处山顶的那个古树现在也早已不见了踪影。自然生态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恢复,新农村经济和村貌也更好了,再也没有人进入盆倾峪放羊砍柴了。 

因体力和资料有限,这条峪可能还有更多的故事待后来者挖掘。

大锅台上的那一群守望盆倾峪口的狼已经不在了,蝙蝠洞里的蝙蝠数量已在大量减少,峪中紫色蝴蝶能一路陪伴并送您出谷,深不见底的黑龙潭已让泥土填平,杨六郎和杨八姐早驾骑马离去,望象台上还能依然看到巨象在山中撒欢,峪中的五色石继续在等待着世纪大水将自己再携一程,又或是等待下一个天地轮回时女娲再度出现......

我们遇上了一段美好时光,不是历史的见证者,只是在见证历史。

我们寻访了盆倾峪,以后还有人来寻访盆倾峪。

如果有缘来这里,一定要告知同行者保护好大自然,品味并珍藏这段美好的旅行。

最后,特别感谢向导张武卫及其父亲、叔父和王联盟人的协助,才给将这次美好的旅行分享给大家。

(注:文中数字为目测,不作为精确考证。)

作者在盆倾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