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鱼大户:手握专利叹息市场难做

 作家楚夫 2022-05-30 发布于广东

图左为梁炳辉,背后是专利池

图为梁炳辉租下的鱼塘

浩浩珠江,八面入海。

在珠江八大出海口中,有两个紧邻的出海口,是番禺与中山交界的洪奇沥出海口和位于中山的横门出海口,两大出海口交汇处,有一个水网纵横的村落,没有一丝工业,拥有数千亩鱼塘,发展生态渔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这个村叫义仓。

312日,跟着中山市人大联合帮扶组负责人黄卫东走进义仓。翻过村口的拱桥进入村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锦祥和村支部副书记吴振波迎上我们,驱车往村里走。

主干道两边连片果园、菜地、花木场、养殖场,像是义仓村的产业博物馆。

目光所及,更多的是泛着波光的鱼塘。村干部告诉我们,村里总耕地面积6578亩,其中鱼塘面积占3540亩,蔬菜面积2100亩,香蕉、大蕉种植面积600亩,花卉面积150亩,其他种植面积188亩。村内现有民众镇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200亩,并有一个占地面积约2000亩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正在规划建设中。

鱼塘面积超过全村耕地面积一半,养殖业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产业。我们想看看当地生态养殖。

随行的村干部告诉我们,村里的养鱼大户梁炳辉,拥有220亩鱼塘,产品出口港澳市场。

熟悉港澳水产市场的人都知道,在香港市场水产地图上,四成活鱼来自毗邻的中山市。中山是内陆最大的供港澳水产品淡水养殖基地,有45家养殖场供应港澳市场活鱼,专供港澳水产品的养殖面积超过3万亩,每天出口量超过100吨。

在大片养殖场前,小车左转,穿过一片正在深挖改造的鱼塘。再左转,鱼塘尽头靠近河道的地方,办公室前,一排水泥池子立在遮阳棚下,一个黑黑瘦瘦的中年人闻声而出,上穿一件蓝黑色立领T恤,下穿泛白的牛仔裤,将双手插在裤兜里,站在水泥池边,望着池子里循环流动的水和草鱼,若有所思。他正是老板梁炳辉。

梁炳辉告诉我们,这是专利池,养的是瘦身鱼,在专利池里瘦身后价格提升40%。鱼塘里养的也多是瘦身鱼,瘦身后价格提升20%。梁炳辉公司的鱼三分之二从外边收购而来,经过瘦身处理后,大多销往香港市场。

梁炳辉带我们走进办公室,从办公桌抽屉里取出 “一种淡水鱼食用前饲养净化处理的方法”专利证书,授权日为201563日。证书显示发明人是黄光智、黄海。梁炳辉说他们是民众两兄弟,但专利属于“中港”公司。凭借专利技术,“中港”的瘦身鱼进入了港澳市场。梁炳辉告诉我们,公司拥有无公害养殖证,2015年刚到义仓村投资那年拿到了政府补贴,每亩补贴了800元。但公司一直没有拿到出口证,大约4月份可以拿到出口证。因为没有出口证,梁炳辉不能直接出口港澳市场,瘦身鱼主要卖给广州的商场,检验合格后,由商场出口港澳市场。问梁炳辉出口品牌是自己的吗?他摇摇头,叹口气,“商场不会帮我们做广告。”

这意味着,拥有专利技术的梁炳辉不能获得品牌溢价。

梁炳辉的专利技术用了2年,问他投入专利技术值得吗?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专利投入了60多万元,对我来说不值得。”说完,梁炳辉愁眉紧锁,像是自言自语:“专利投入什么时候能够赚回来呢?!”

话题变得有些沉重起来,我知道,他的生意最近可能不顺利。

梁炳辉说:“对我来说,去年比前年差,本钱越来越高,产量差不多,市价没有以前好。”

梁炳辉很怀念以前的日子。

1962年出生的梁炳辉,高中毕业后到番禺一家鱼苗场打工,学习养鱼技术。学成后开始自立门户,回乡租塘养鱼。

1998年,香港回归第二年,他投靠香港的亲友,到香港市场档口打工,替人卖鱼,打工的2年里,月薪8000港元。卖鱼郎生涯让他了解了香港市场,他发现香港和内陆价格相差很大,批发价每斤相差五六元,但现在香港市场草鱼批发价跟内陆每斤只相差2元。利润空间压缩了一大半。

当年,梁炳辉从香港与内陆草鱼差价中发现了巨大机遇,2000年,他放弃高薪的卖鱼郎工作,回到中山,与中学同学合伙养鱼。

梁炳辉说,2000-2005年是市场最好的时期,养鱼成本不高,饲料涨价不多,地租、人工、水电都没现在那么高。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员工工资是1500多元一个月,现在涨到了4000-4500元,涨了2倍。目前,梁炳辉请了8个员工,一年光员工工资就要四五十万元。

鱼塘租金从以前每亩每年1300元,涨到了现在的每亩每年2530元,差不多翻了一倍。

饲料价格也加速上涨,梁炳辉说去年涨了两次价,一袋饲料涨到90多元,今年又涨到了110多元。“以前是五块五块地涨,现在是十块十块地涨,去年到今年差不多涨了20%。”

说着说着,他差人从外面拿进来一个饲料包装袋,是广东粤海饲料集团中山市泰山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草鱼膨化料,25公斤装全价配合饲料。

梁炳辉说公司销量大,每天有1吨多,但在本地价格不好,往往上一年赚下一年亏。外省鱼对本地市场冲击也很大,外省鱼相对比较便宜,每年旧历八月后,外省鱼就大量进入广东,夏天外省鱼则相对少一点,竞争小一些。梁炳辉感叹,早几年养鱼的人多一点,现在养鱼成本太高,已经有人退出了。

去年12月,义仓村发生了一件出人意外的事,一个养鱼老板470亩鱼塘7年租期届满后不租了,后来被一个老板将鱼塘租下来,每亩投入1100元左右,改造成稻田,种植附加值非常低的水稻,让人窥见养鱼业的市场窘境。这片鱼塘以前分属于三个大户,后来本村两个大户养鱼亏损,2013年双双选择退出,将鱼塘转租给了另一个老板,接手的老板来自旁边沿江村。

步出梁炳辉的办公室,望向来时的路,那里是来自湖北的邓姓老板租下的鱼塘,推土机正在清淤,准备用来养鳝鱼,老板从三角转过来。梁炳辉似乎心有触动,说出了自己的心愿,要坚持下去,还希望增加300亩鱼塘,争取得到无公害养殖补贴,以规模降低养殖成本。说完,他又有些犹豫了,“那需要增加一大笔投资。”

2017-07-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