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返乡故事的少了,这个春节沉浸在大数据里!

 作家楚夫 2022-05-30 发布于广东

图片摘自网络

“对农村基本判断,应基于科学统计而非返乡故事。”

这个春节,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接受南都专访的旧闻被翻出,对“返乡观察体”形成舆论压力。

春节至今,再难看到《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这样深入社会肌理的故事,反倒被“女人过年不能上桌”这种非典型话题占领,恍然惊觉,讲返乡故事的少了,对乡村的观察思考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被淹没在朋友圈泛滥的问候里。

春节里,胞弟回了家乡,带着我的嘱托,我希望他帮我了解一下村里的人和事。

年前,胞弟告诉我,湾子里2018年8个人去世,有的老人重病,还在医院里。

逝者都是留守老人,有老人重病期间曾通过网络筹集治疗费,半数人去世的消息我一无所知。

追问细节,胞弟却都说不出来。

如果换了我,我会多方了解逝者最后的日子,追忆回乡期间跟他们交流的点点滴滴。他们都曾经鲜活地存在,在村庄陪伴了自己整个成长期。

大年初一,胞弟突然带来一个意外的消息,邻居的老婆返乡,除夕洗澡煤气中毒,听说中毒的有3个人,被紧急送往城区医院。

一个巨大的担忧升起来,急切想知道邻居安危。追问细节,但胞弟说“大过年的,不大好问,过两天再打听。”

这样的态度不符合乡下人行为逻辑。记忆里,小时候知道村邻突发疾病,会追着板车或担架到医院,一瞬之间无人不知。

三年前探访过邻居与妻子谋生地,家长里短聊起许多旧事,说起他们夫妻几年没有回乡了,都是孩子假期由老人送去团聚。没想到这次千公里返乡,邻居妻子却在老家遭遇危险。我知道,空巢化的家乡,承载不了一年爆发一次的大团圆,一切都因陋就简,许多人的返乡,面临的是生活条件的大倒退。

春节前那份“大学生晒春节回家前后对比照判若两人”的矫情,终究显得肤浅,带着城市的优越感居高临下审视乡村,带着自恋的意味。人们感受不到拍摄者对过去岁月的感怀,对家乡和乡邻生存状态的悲悯。

掌握科学数据的陈锡文曾说,“现在一提到农村,就说空心化、老龄化。我就在想:那年年粮食增长,这粮食是谁打的?农民收入年年增长,又是怎么回事?”

我很想回答他,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粮食增产,不能掩盖乡村大面积土地丢荒和人口空心化的事实,不能阻止农民义无反顾投奔城市;农民年年增收一方面来自货币扩张下的人力成本上涨,更来自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对家庭的贡献。

依着陈锡文们的统计逻辑,我们透过通讯大数据,看看真真的乡村空心化。

用户数据显示,移动用户数差不多是联通和电信手机用户总和的2倍,更能代表春节人口流动趋势。

广东是外来人口流入第一大省,广东移动大数据显示,广东省约6400万人离开平日常住城市在异地过除夕,其中,到外省过除夕的达4200万人,到广东省内其他地市的有2200万人。珠三角“离城率”最高的三座城市分别是:东莞(69%)、深圳(67.9%)、中山(61%),都超过60%。

如果拿春节假期后的移动用户“回流率”进行分析,更能看出返乡过年群体的庞大。截至大年初六长假结束,广东近1300万人返回常住城市,只占6400万离城人口的20%。其中,珠三角“回流率”最高的是珠海(25.7%)、深圳(23.2%),珠三角“回流率”垫底的是东莞(14.9%)、中山(15%)。

可以相信,珠三角春节离城者多数是返乡者。那么多返乡过年者节后还在家乡流连,因为他们大多缺少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不受初七按时返岗上班的硬性约束。

有人把大数据里的“离城率”解读为“空城率”,其实表述并不准确,因为,在广东常住人口离城返乡过年时,也有不少人从家乡到家人谋生的广东过年,填补城市常住人口离城留下的空白,这个数字是1900万人,不到除夕当天4200万人在外省过节数据的一半。

春节里,许多返乡者在聚会上,在麻将桌上,更多人在手机上,沉浸在大数据里,看不到人的情感和命运,这也许是讲返乡故事的少了的真实原因。

只是,当节后婚姻登记的大门打开,人们骇然发现,一些地方离婚的队伍远超登记结婚的队伍,现场大数据警示人们,春节大团圆有时会酝酿局部感情大离散,因为看到了春节舞台上的人性流露。

2019-02-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