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木中国面孔】触碰了一个村庄的历史,就打开了乡土社会基因库

 作家楚夫 2022-05-30 发布于广东

正在拍摄涌边老房子,老人闯入镜头。

老托尔斯泰说:“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

然而,无数村庄因为缺少记录,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于是,写别人的村庄,成为文人的一种使命。

朋友谭志荣说自己的家乡在广东肇庆广宁县,跟自己工作的中石化广东中山石油分公司联合扶贫点——广宁县南街镇荷木村挨得很近,常常借着返乡,去扶贫点荷木走访,心里装着许多牵挂。

我心有所动,请他带我走进荷木,我想看到别人的村庄,他毫不犹豫答应了。

转眼到了周末,谭志荣迫不及待,带着我们一行去了荷木,一个全然陌生的所在,只有房前屋后满田满畈的稻田,跟我的湖北家乡有几分神似,倒是中国竹乡广宁的漫山遍野竹海,勾起我对田园牧歌的美好想象。

村支书廖肇盛带我们看自家1951年建成的老宅,打开百年历史的白木五斗柜,说不远处还有200多年历史的泥坯房,广宁县厨师协会会长出自自己村。

在村内行走,看到不少六七十年代的标语,斑斑驳驳中叙说着岁月。

恍惚之间,感觉自己踏进了村庄的历史,但一时理不出头绪。

隔日早起,早餐前间隙,从所住的村委会出门散步,迎面是高崀头自然村。

我站在桥头拍涌边的老房子,一位老人倒背手闯入镜头,没有察觉我的存在。

随后,我跟在老人身后走过,在一栋三层楼前,看到身边一片老房子,夹杂着泥坯房,想登高俯拍。恰老人走来进屋,三层楼正是他的。

我跟老人招呼一声,请求上楼拍照,老人笑呵呵的,爽快地答应了我这个陌生的闯入者。

我顺着护栏不全的简易楼梯上去,将楼下一片老房子收入镜头。

上楼将老人楼下一片老房子摄入镜头。

下得楼来,老人端着一碗米粉,正在早餐,热情地邀请我留下来吃碗米粉。我心存感激,婉谢了!

老人的善良和温厚让自己感觉温暖,冒昧问了老人姓名年龄,他叫高锦方,67岁了。我知道,这是一个留守老人的荷木版本,若有时间聊天,能够翻出他的留守历史。

但同伴在住地召唤我,不能久留,快步离开。

67岁的高锦方热情邀请我留下吃碗米粉。

回到村委会,将老人影像递给来自中山市工信局的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凯华辨认,他一眼认出老人,说老人在村委会门口开了一家碾米厂,还加工米粉,这荷木米粉享誉村内外,很有些年头了。

站在楼上,顺着李凯华的手看下去,一路之隔,一幢三间左右的老房子,屋顶泛黑的红瓦,与村里许多泥坯房屋顶一样,与村里新屋顶的陶瓷瓦等迥然不同,留下明显的时代印记。

村委会楼下左边老房子是高锦方的碾米厂。

我想走进碾米厂,看一眼老旧的碾米机,顺便带一份荷木特产米粉回家。但直到离开时,碾米厂的卷闸门也没有打开,只能留下一个念想,等待下次再来。

走在回程路上,回想初识荷木的短短两天时间,一个个原本素不相识的面孔生动鲜活起来,我知道,该把他们记下来,辑为“荷木中国面孔”,此为开篇。

2020-05-1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