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背后:无数人搬出大山

 作家楚夫 2022-05-30 发布于广东

永善县红光易迁点群众聚在广场娱乐。

11月23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随着中国剩余52个未摘帽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出列,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为9899万人。

如此庞大的贫困人口,相当部分居住在深山老林,对于那些相对闭塞的山民来说,搬出大山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呼唤,尽管老一辈人多少有些故土难离,但年轻一代已经等不及了。

今年6月,笔者曾深入广东对口扶贫协作的云南昭通市调研。地处乌蒙山区的昭通,11个县(市、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区)7个。

调研中,听到最打动人心的口号是“搬不动山,就搬人”。当地3年搬迁8.44万户36.24万人,整村搬迁494个自然村。

调研中,辗转于中山市对口扶贫协作的盐津、大关、永善、绥江四县,深入各县代表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易迁点),与易迁户交流,许多人原来的家远离城镇,孩子每天上学往返要走七八个小时山路。有的游子节日返乡,下了车,要背着行李走回山上的家,上午登山,回到家已是晚饭时间。他们用不同语言说出了一个共同心声:早日搬出大山。

只是,对于贫困户来说,以他们的经济能力,要进城买房安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在易迁点看到,多数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用掏一分钱,就能拎包入住易迁点,部分非贫困户跟着他们随迁进城,支付的是建安成本。

易地扶贫搬迁者选择了“智叟搬家”,这也许是国人对“愚公移山”精神最深沉的一次反思,背后是小农经济时代形成的中国人口空间布局瓦解。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描述了历史上的人口迁徙:

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象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不深入深山老林,你永远不知道他们逃离的心。

在昭通调研期间,笔者一次次提出跟着易迁户回村,想看看他们曾经的穷窝,亲眼见证今昔对比,却一次次失望而归。

在全国最大易迁点——昭通市靖安新区约定一个相对较近的易迁家庭,准备一起回村。刚刚出发,就被当地人劝阻,因为当地刚刚下起了雨,雨天车辆不能上山。

盐津县水田新区易迁点住户在市场口摆卖蔬菜。

盐津县水田新区易迁户赵小双兼职楼栋长。

在昭通市9个万人以上安置点之一的盐津县水田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见到易迁户赵小双,跟她深度交流,知道她的双胞胎姐姐赵大双跟她嫁到同一个村,因为刚在村里建了新房,没有选择随迁,姐妹俩被分隔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后来的日子,笔者一次次跟着他的镜头回到山村,看她带着孩子,背着背篓,踏着泥泞的山路往返,看她破败的老宅,听她姐姐说搬出大山的愿望。

我知道,依附于土地的人们,饥饿年代寻找一切赖以生存的土地,许多非宜居的生态脆弱区被开发出来,人们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今到了优化中国人口空间布局的时间。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持续,搬出大山的易迁故事还会上演。

2020-11-2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