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期中考试模拟仿真试题(一)(含答案)
2022-05-30 | 阅:  转:  |  分享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一)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美国迈克尔·H·哈特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
中排在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A.秦始皇B.隋炀帝C.汉武帝D.隋文帝2、史学家白寿彝指出
:“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兴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
”这句话中的“新形势”主要是指()A.统一与发展的需要B.农民起义不断C.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D.民族融合进一步
加强3、隋文帝继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这表明科举
制建立的原因是()A.传统选官制度导致政权分裂B.民间交往的推动C.隋朝两代统治者的努力D.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4、“从三
国开始,长江流域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到了隋朝,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已经超过黄河流域,南方成了新的经济中心。……但政治中心却依然留在北
方。……隋朝必须解决南北资源的交流问题。”由材料可知,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A.促进对外交往B.加强南北交通C.强化
边疆治理D.显示国力强盛5、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
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考试中作弊现象十分严重6、隋炀帝穷奢极欲,以致“天下死
于役而家伤于财”;滥用民力,导致“耕稼失时,田畴多荒”。人民为了不被冻饿而死,被迫相聚起义。据此可知当时()A.外戚夺权,隋朝瓦
解B.政策失当,社会动荡C.财政危机,王朝衰微D.藩镇割据,战乱不休7、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
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B.大运河的开
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C.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东都,修建长城和驰道D.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8、贞观二年
,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
不息……其可得乎?”太宗旨强调()A.以农为本,重农抑商B.稳定环境利于农业发展C.虚心纳谏,从善如流D.以民为本,因地
制宜9、《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可史学家还是基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你认为主要
是()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打破了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D.重用有才能的
人10、据统计:武则天时期,有67人为宰相,其中科举出身者20人,比例占3O%;唐玄宗时期有26人为相,其中科举出身者12人,比例
近5O%;安史之乱后,有185人为相,其中科举出身者116人,比例近7O%,进士为相者107人,约占宰相总人数的6O%。这说明(
)①武则天时期,开始实行科举选官制度②唐朝统治者比较重视科举制③武则天以后,科举出身的宰相逐渐增多④唐朝科举制逐步走向衰落A
.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11、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
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优秀人才的辅佐B.互相借鉴经
验C.统治者合理的政策D.社会的统一安定12、历史小论文的撰写一般需要先确定一个主题,请根据《贞观实录》《谈武周风云》《论开元执
政得失》等材料确定一个论文主题,该主题是()A.浅议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试论经济重心的南移C.简论民族交融的发展D.略谈
大变革的时代13、“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的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材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A.使西藏地区摆脱了贫困B.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C.使畜牧业在西藏地区兴起D.推动了西藏文化的繁荣14、有人认为,杜甫之
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
”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爱国忧民的情怀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
.热爱和平的态度15、唐代作坊和行会更加发展,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佣作坊。按日计工资的称“日佣人”,按月计工资的称“月作人”,还有论件
或包工的。据《太平广记》记载:“上都通化门长店,多是车工之所居也。广备其财,募人集车,轮辕辐毂,皆有定价。”这反映了()A.政府
对手工业管理失控B.私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16、唐朝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在我国历
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吐蕃位于图中的()A.①
B.②C.③D.④17、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约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较为罕见的
。这说明唐朝()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C.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D.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18、大体来看,唐
朝诗歌前期气势雄放,唐中期大多体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唐后期主要呈现出婉约含蓄的风格。这说明()A.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B.唐朝诗人的文化水平不断降低C.唐诗风格与唐朝历史走向息息相关D.唐朝科举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19、关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有
人认为它只是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现象。下列史实中能够证明这一观点错误的是()A.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B.
遣唐使将中国习俗传回日本C.朝鲜半岛的音乐在唐朝宫廷演出D.新罗引入了唐朝的科技成就20、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
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直接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是()A.科举制创立
与大运河的开通B.日本遣唐使来华和鉴真东渡C.唐与吐蕃之间建立友好关系D.“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发展21、美国学者伊佩霞
指出:“与20世纪以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下列可印证该观点的是
()A.玄奘西行取经B.文成公主入藏C.遣唐使来华D.鉴真东渡日本22、一个“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一个
“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这两位历史人物都()A.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B.改善了民族关系C.增进了中日友好关系
D.推动了贸易发展23、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到:“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
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④对外交通发达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4、“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C.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
衣冠拜冕旒25、“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
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B.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C
.励精图治重用贤能D.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发展26、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
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A.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B.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C.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D
.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27、近代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黄巢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
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可供他自由来去。各处地方官员只顾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这说明()A.黄巢起义军灭
亡了唐朝B.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C.黄巢起义军战斗力极强D.藩镇割据局面有利于黄巢起义军的发展28、唐懿宗在
位时期,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
八苦”。材料反映了()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B.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C.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D.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29、五代
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
的时期,为北宋统—北方奠定了基础。材料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A.动荡不安B.黎明前的黑暗C.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D.
走向统一30、下表是关于五代时期各王朝政权状况的部分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五代时期()朝代建立者王位继承情况存在时间后梁朱温次子杀
父继承17年后唐李存勖养子杀父继承14年后晋石敬瑭死后传位侄子12年后汉刘知远病逝传位幼子4年后周郭威病逝传位养子10年A.王位大
都是非法继承B.开国君主皆死于非命C.儒家伦理道德已尽失D.战争多发且政治混乱二、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31、32题
各12分,33题16分,共40分)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皇(玄宗)恃其承平,不思后患,殚耳目之玩,穷
声技之巧,自谓帝王富贵皆不我如,欲使前莫能及,后无以逾,非徒娱己,亦以夸人。岂知大盗在旁,已有窥窬之心,卒致銮舆播越,生民涂炭。—
—《资治通鉴》材料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材料三文武将
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刘昫《旧唐书》材料四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曾有过一段政权并立、战火
连绵的混乱时期,传统的历史家一致以“僭窃交兴,称号纷杂”的评语概括综叙这一时期,亦即以其缺乏可资尊敬的中枢权威为可耻,以致“犯人、
匪盗与负贩”也能称王称帝,而笃行谨慎之士反倒没有出路。当时赋税之高也常被指摘。——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一反映了唐玄
宗统治后期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导致“大盗”发动了什么事件?(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
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此行为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3)材料三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这一局面的特点是什么?(3分)(4)材料四中的“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时期?根据材料四,简要评价该时期的社会状况。(3分)3
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材料二隋唐时重新建立
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和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
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三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
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开放与兴盛
的唐朝》(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
得的“突破性进展”。其对唐朝发展有何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运用史实说明唐朝文化的特点。(4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
家兴盛所需要具备的因素。(2分)33、(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
,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
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
、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
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
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
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秦、唐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措施。(4
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
(5分)(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6分)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一)一、选择题(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DACBABBBB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ABBB
AACC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ADDBDDDCD二、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31、32题各12分,3
3题16分,共40分)31、(1)问题:唐玄宗贪图享乐,朝政腐败。(1分)事件:安史之乱。(1分)(2)黄巢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攻
入长安,建立政权。(2分)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2分)(3)局面:藩镇割据局面。(1分)特点:中央权力衰微,地方割据势力
强大。(2分)(4)五代十国时期。(1分)缺乏可资尊敬的中枢权威;赋税很高。(2分)32、(1)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
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说明: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诗繁荣。(2分)影响: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2分)(3)“大进”:阿拉伯帝国的风俗习惯、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对唐朝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玄奘西行求取佛经,吸收外域文化。(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给2分)“大出”: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日本以唐朝制度模式进行大化改新等。(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给2分)(4)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对外开放。(答出其中的两点,给2分)33、(1)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4分)(2)创新:由注重门第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2分)不同: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4分)(3)人才持续流动且制度化;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激励个人奋斗精神。(6分)
献花(0)
+1
(本文系新智慧教育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