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数中国传统节日,有多少是你不知道的?!

 强哥的书屋 2022-05-30 发布于四川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1、第一个节气: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2、公历一月一日:元旦 

公历1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9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1日定为元旦。

3、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活动。此外,过元宵节还被称为“过大年”,比过年还要隆重,实际上,国内好多地方的传统就是过完元宵之后,整个过年的庆祝活动才算结束。

4、二月初二春龙节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我国流传着二月二,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八月二,祭村堂;龙收尾,送龙归的说法。二月初二既是龙头节也是土地诞,在南方沿海地区,二月初二主要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我国民间有剃龙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

5、二月十五花朝节

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汉族传统节日 [1]  。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6、三月初三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笄礼另外,上巳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就是男女相会,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

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至今荡然无存。

7、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8、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斗指乙(或太阳黄经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45日前后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有吃青团的风俗

9、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互为谐音而通用。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

10、夏至节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21-22日交节。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此外,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

11、农历7月初七: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现在,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12、七月十五日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13、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最重要的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吃甜薯、提灯笼、舞草龙等民俗

14、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民间自古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习俗。1989年,我国政府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15、十月初一十月朝

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  。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16、十月十五日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17、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在我国古代冬至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祭天祭祖之外,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18、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喝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19、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除夕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给压岁钱、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

20、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现在农历的正月一日,历史上称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民国时才有了春节这一提法,19499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