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探排石景观

 名言诗句 2022-05-31 发布于辽宁

驼山排石

扇子生来伸海里,

凉风四季客能知。

神工鬼斧万千载,

宁静无声赋美诗。

海蚀地貌(中华通韵)

几丈悬崖百媚生,

千层万象赛佛经。

浪涛只顾刻图画,

倒是游人踏海行。

大自然就是这般奇妙,千百年的海蚀会造就各种奇特的风景,有的婀娜多姿,有的大气磅礴,有的层叠如壁,令人匪夷所思,震撼不已,海上生出的排石与佛经岩便是如此。

排石位于辽宁省瓦房店市驼山乡,在骆驼山海滨森林公园龙凤滩景区东部,与八仙岛景区隔海相望,是典型的海蚀地貌。石壁陡峭,岩体层叠。因有一排礁石形似一把张开的巨大扇子伸向海中,所以当地人叫排石,也叫扇子岩,附近的村庄也因此就有了大排石与小排石的名字。

排石风景,久闻其名,也曾六次前往游览。由于对景观不了解,第一次竟然从排石的后边下到海边。当时,我们立即被那里清澈见底的湛蓝海水所吸引。

举目远眺,大海中散落着大小不等、高低不同的石头,这是排石给我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在脑海中定格了多年。

海边沙滩几乎没有沙子,而是满满的一滩鹅卵石,好像人力所为,可却是自然所致,这样的海滩很是特别。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山崖伸向海中的奇石景观。

细细的石柱与山体间有一个巨大孔洞,石体上由于海蚀作用,形成了道道石缝,有的还呈山洞状。

后来得知,这个景观叫做聚阳石,聚阳石又称鱼头兔尾岩,高约20米,形状极其奇异,远观聚阳石,有点像大象吸水,又宛如一对相拥的夫妻,妙不可言。

在去排石后边的路上,有一片香花槐林,那时花开正艳,好生惹人喜爱。

还有红色的刺梅花,一簇簇的把山坡打扮的亮丽夺目。

初次谋面,排石是大海中排列零星的石头、还有那处奇石、清澈的大海与路边的鲜花。

几年以后,再次来到排石,车停在停车场,沿景区水泥路步行几里来到山崖之上,见到的是一个相对平坦的山坡,又见到不一样的风景。

身居山坡,俯瞰大海,碧波荡漾。

断崖直立,高有几丈,有的断崖上还有巨大的孔洞,这又是大海的杰作,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伟力。

由于兄妹结伴而来,有人因事着急返程,就这样结束了这一次的旅行。当我依依不舍的回望那山坡的尽头,只见还有几辆车悠闲地停在那里,心中疑惑:难道那里还有风景?

这样的疑惑一旦入了心,便不能放下,到底还是几天后再次自驾来到排石,只为解惑。

终于找到了一条路,从停车场处右转便可到达那个山坡的尽头。来到悬崖之上俯瞰海边景观,那叫一个震撼。只见一排石头像扇子状深入海里,也像一道巨大的海上屏障。

此时此刻,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著名的排石景观啊!前两次来时竟然与这道景观近在咫尺却总是擦肩而过。

这次来正值盛夏,游客正多,据说还有来自吉林的。

游客们竟然在刀刃般的岩石上行走,真的很佩服他们的胆量,双手也紧紧地为他们这种冒险行为捏了一把汗。

山崖之上,石缝之间,常会见到野花开放。

野花多姿多彩。

野花与大海相映生辉。

排石后边那一弯月牙般的海滩上游客也不少,尤其那聚阳石边也聚集了很多游客。

身居熟悉的海滩,观望那熟悉的聚阳石。

这里的渔船此刻变成了游船,尽管条件没有游船那般舒适,仍是载客满满。

小女孩在海水中跑着,跳着,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2021年母亲节时,我们第四次来到排石,当湛蓝的大海展现在眼前时,仍不免心生感动。

我们尽情欣赏着这里的奇石风光,心中涌动着满足感。

年轻人倒是胆大,竟然上了一块峭石。眺望大海,心潮澎湃。

今年初春,我们又旧地重游,不过,早闻排石还有一处烽火台,就想去看看。这座烽火台就在去排石停车场处的高山之上。烽火台前有一块石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排石烽火台”,石碑基座上刻有“万代流传”四个大字。

排石烽火台建于明代,是由台体、内围墙和外围墙组成。整体平面呈直径49米的圆形,占地面积近1900平方米。

台体平面呈六边形,下宽上窄。底部每边长约10米,上部每边长约5米半,现台体高约6米,台体内填黄土,外砌大型黄色条石。台体周围围一圈圆形内围墙,周长约90米。墙宽近3米。土石混筑,内填沙土,外砌大条形黄色石块,高在1~2米之间。在内围墙南部有一处宽约一尺的登墙台阶。

在内围墙外围一圈儿圆形外围墙,大型黄色条石围砌,周长约155米。

墙基约1米,外围墙西部有一道约2米的门。

多年前,这处烽火台还是另外一种状态。现在应该是修缮后的情景。

拾级而上,登高望远,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受。

在烽火台上眺望大海,可见到浩瀚的大海及排石。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据说,在大连地区比较著名的有4处烽火台。另3处分别是金州石河烽火台、二十里堡烽火台、普兰店永安烽火台,这3处烽火台早年均属金州卫管辖,排石烽火台是复州卫管辖。据史籍记载,排石烽火台当时叫做“老鸦岛台”。遥想当年,排石烽火台身居海防要地,不知传递了多少军事信息。毋庸置疑,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据说,在排石烽火台向西北的夹角上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山城,叫做排石山石城,也是明代所建,只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墙体基本被破坏殆尽,仅仅剩下几段残缺不全的城墙,但还能看到一些历史的遗迹。没寻到古需城墙,却见到一处国防工程的标志。

信步来到已经熟悉的断崖前,那一道排石雄风依旧,再次欣赏,也感慨万千。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排石景区,除了那道颇像扇子的奇石外,海边还有很多象形石,如老龙头。

石猴观潮。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渔翁出海。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菩萨望海。

月牙湾。

海马石。

还有前文所述的聚阳石,不过我们第五次去排石时,因为退朝对聚阳石又有新发现,从石洞中可见深入海中的礁石,竟然是两根石柱状,如同巨人的两条腿,我给它取名为“巨人腿”,这次新发现,让我心喜不已,因为此前从未有这种称谓。

从排石后边看,断崖上各种颜色的层石如波浪般,这是这里独有的地貌。

海边的礁石上还生了许多海蛎子,一对年轻人饶有兴致地在此赶海。

本来,我以为五次去排石应该是将景色赏全了,实则不然。

就在我信心满满要写这篇游记上网查阅资料时,却突然发现,有的景观还没发现,我一定要去看看,所以,又有了第六次探访排石的经历。

就在2022年5月28日,为了能赶在涨潮前赏到海蚀地貌石壁的奇景,一大早就出发,谁知眼望大海,道路却受阻,只得停车步行。倒是欣赏了田园风光,一片片的大樱桃园,樱桃已结出了绿色的果实。

整齐的苞米苗已长到几寸高。

居高望远,排石村的田园风光、山坡上的风力发电机与大海相映生辉。

硬是走了几里路方到达,顺山崖下到海边,幸好没有涨潮,当高约20米层层叠叠的海蚀地貌石壁立于眼前时,我惊喜万分,心想,我终于寻到了你。

沿石壁行走,一步一景,真是鬼斧神工。好似卷卷佛经摆放在那里,所以,也称佛经岩或千层壁。

奇妙的是在石壁的凹陷处,竟然出现一个仙人双手送经的景观,这与佛经岩一脉相承。

一处花纹石,简直就是印在石头上的波涛。

千层饼状的石柱,形象逼真。

岩层全是彩色的,灰一道、红一道、黄一道的岩层很是奇妙。

是谁在光滑的横卧式石条上绘出了细腻的花纹?

石壁之下,全是光滑的层层台阶,如人力所为,其实是千百年来海水的功力。

人坐上去,就像坐在一个光滑的石凳之上。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石壁之间常见一道道神秘的石缝。

正是这些石缝将千层石壁分割成一组组的石像。

有一组石柱各自独立、又相互连接,高低不等,似一家3口人相拥前行。

有5根似分离、又相依的石柱,好似形态坚毅的五大金刚。

我发现了一处奇景,高高的层叠石壁下方出现了两根石柱,我叫它“仙人腿”,估计不久就会成为网红了。

放眼望去,海蚀地貌石壁长约1000米,如墙似壁,十分壮观。这是难得一见的海蚀奇观,是大自然的伟力与馈赠。

摄影师被这里的奇景感动了,怎么也拍不够。

湛蓝的大海中一艘渔船迎风破浪,勇毅前行。

因为这里的海域是海参养殖基地,所以海里有人穿着水裤正在作业,但不许旅客下海捕捞。

这里的海滩平缓、沙滩细腻,盛夏时也是一处极好的海滨浴场。

向北望去,山那头就是排石,两边山体近在咫尺,与南边海蚀地貌横向山体结构不同,北边山体结构为竖形。

海边的礁石奇形怪状,那一块独立的石头,如“老人望崖”。

从海边上来,只见这里的山崖也很有特色。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山上的一块巨石若一只神龟,高居大海边,我叫它“神龟护海”。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排石附近沿海都是小渔村,在八仙岛南部有一个叫做江石底的小渔村,许多小渔船静静地停放在海边。

这里也有一处如老龙头的山崖,海边还可以赶海。

海边那处如定海神针般矗立的石柱,让人联想这里海边的奇石还真不少。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在排石附近的海滩上可清晰见到八仙岛和上边的瓦房。

其实,排石还有一道著名海蚀景观 “桌子腿”,这些年来只从照片上见过它,我一直都想亲眼看看“桌子腿”的尊容,可总未如愿。谁知就在2021年12月14日的《大连晚报》上,见到一则震惊的消息:《排石再无“桌子腿”》,“桌子腿”倒塌了!这道奇观我还没寻到,竟然已倒塌了!我痛心不止,遗憾不已。

也就是在这篇报道上才真正认识了“桌子腿”的景观,它粗大的石柱层叠而下,一端擎天,一端入海。4米多高的它在排石海边站立了千万年,近年来一张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照片,让它成了网红。各地游客因此纷至沓来,也有摄影爱好者不远千里赶来,只为拍下它的靓影。那么,为什么好好的奇观竟然倒塌了,当地人解释说,因为“桌子腿”退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就全被海水淹没,常年伫立于海边,海风海雾尤其是海水的盐分都会侵蚀它的躯体,倒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尽管已知“桌子腿”现已不复存在,但还是想寻找它的印记,这次我还真的发现了它曾经站立的地方,乱石边的石壁上还可见它的印记。

我久久驻立在那里,为这处“桌子腿”的不复存而深感惋惜。好在,它还给人类留下了诸多照片,继续向世人展现着它的奇特与美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