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育儿:孩子无理取闹,父母只需「灵犀一指」:让孩子「自己来」┃帕西诺

 丄学号 2022-05-31 发布于广东
作者┃帕西诺  朗读┃小莫
指导┃郭新爱  编辑丄学号


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在地上撒泼打滚;父母焦虑不安地站立一旁,叉着手无计可施。
前不久,济南的一对90后父母,也遇到了同款情形;他们的处理方法,让人拍案叫绝。 
他们的孩子,是一名7岁男孩,在回家路上闹脾气,吵着要下车,并表示自己再也不要坐车了。 
这对年轻的父母,便让孩子下车,自己开车沿途跟随护卫。 
男孩心愿达成,一开始还笑嘻嘻地,觉得挺好玩;渐渐地,跑累了,边哭边走;直到累到崩溃,哭着上车,并表示:我再也不敢了。
回到家,男孩又向父母真诚道歉:以后不会再这样了,太累了。 
网友纷纷点赞,并表示学到了:就应该这样,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放任孩子“变坏”,孩子反而“变好”了。现实中,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孩子长大成人前,会经历两到三个叛逆期,闹脾气在所难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来”,自己做事并承担后果,是应对孩子无理取闹,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这方法便如古龙笔下的灵犀一指,百试不爽。

孩子看似无理取闹

其实是在争取自主权


有一项早期实验,对关在笼子里的小白鼠,时不时地进行电击。
然后给小白鼠一个会转动的轮子,倘若小白鼠转动轮子,就立即停止电击。实验中,小白鼠一旦学会转动轮子,焦躁的情绪就迅速平和下来。
之后,实验者拿走轮子,此时却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即使不再遭遇电击,小白鼠也会焦躁不安。 
随后,把轮子放回笼子里,哪怕这次轮子没有连接电击设备,小白鼠的情绪也会平稳许多。 
实验中的轮子,便是小白鼠拥有自主权的载体,失去自主权,小白鼠无所适从,难以控制情绪。 
失去自主权,对人类来说,也是极为难以忍受的一件事。比如,守在孩子病床前的父母最为焦虑不安,因为对孩子的病痛,无能为力。 
孩子也是如此,无理取闹时,口头禅大多是:“我自己来!”“我不要!”“凭什么听你的?”
此时,孩子其实是在与父母争夺自主权,倘若争夺失败,伴随而来的往往是更大的沮丧与愤怒。
专家认为,孩子成长发育中,有三个叛逆期,分别是:2~3岁,宝宝叛逆期;6~8岁,儿童叛逆期;12~18岁,青春叛逆期。 
三个叛逆期,在父母看来,是孩子在“无理取闹”、“自作主张”;而在孩子看来,则是一场场争取“独立自主”的抗争。
 

一味镇压孩子的无理取闹

可能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邓超事业有成、夫妻恩爱,这样一位人生赢家,在参加访谈节目时,却自爆“青春期叛逆到令人发指”。 
1994年,邓超15岁,突然一改小学时的品学兼优,青春叛逆汹涌而来。 
他开始染头发、留耳洞、打群架,逃学到迪厅当领舞和DJ,模仿四大天王唱歌,挣到钱就和一众“狐朋狗友”吃喝玩乐。 
邓超的父亲是位博物馆馆长,一心希望儿子考公务员,捧铁饭碗。 
听闻儿子的“劣迹”,邓父立刻把“胡闹”的儿子强押回家,狠狠地打骂一顿。邓超一怒之下,离家出走,跑去了广东。 
邓父好不容易寻回儿子,再不敢干涉他唱歌跳舞,便支持邓超报考艺术职业学院。 
在江西艺术职业学院,邓超遇到了恩师邓学东老师,在邓老师的指引下,真正走上了艺术表演的道路。
从邓超的事例不难看出,最叛逆胡闹的时期,反而是邓超人生选择的开始:是按部就班考大学当公务员,还是遵循心之所向从事表演艺术。
若是当年,邓父成功镇压了儿子的“胡闹”,演艺界便可能少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孩子叛逆,才是真正成长的开始。
孩子进入叛逆期,其实是走到了人生的一个岔路口,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他需要自己做出选择:走出去,感知世界,长大成人;还是躲回父母翼下,故步自封,永远做一个乖小孩。 
孩子的选择、尝试,在历经世事的大人看来,会很稚嫩,甚至有些离经叛道。有些家长就忍不住出手镇压,迫使孩子回归“正途”,这样做,无异于折断了孩子的一次成长。

应对无理取闹

不如让孩子自己来


应对孩子“无理取闹”,最简洁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来”。
“自己来”,三个字,简简单单,却蕴含着极大的操作空间。

01

事前,给孩子多于一的选择

许多育儿专家都会建议家长:对孩子要尽量用选择句,别用是非句。 
我女儿刚过两岁,便开始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张嘴便是“不要,我不要!” 
那一段时间,和她说话,我可谓是小心翼翼、费尽心机。 
“你想吃西蓝花,还是胡萝卜?”“今天去植物园,还是动物园?”“你要穿这件带兔子的毛衣,还是那件带猫咪的?” 
每次做一个新的事项前,都要准备两、三个选项。一开始应对良好,时间长了,被女儿看穿套路,对话就变成: 
“你要骑滑板车,还是这个平衡车?” 
“都不要!”
“那么我们走路去吧,拉着爸爸的手,还是妈妈的?” 
快速地套入下一个选择,如此几番,女儿终于欢天喜地地出门了。
多用选择句,其实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自主权,做出的选择是出于自己的意志,即便选择的事情最终并不是最可心的,也会因为自主选择的缘故,坚持得更远。

02

事中,给孩子一枚可控制的按钮

有个有趣的小实验:在受试者听到难以忍受的声音时,给他一个按钮,便会大大缓解情绪,即使这个按钮毫无实际用处。
这个“按钮”便代表可控制权,可自控,是影响人类情绪稳定的一大因素。
就像,许多人会觉得开车比坐飞机更安全,虽然,实际上正好相反。
因为方向盘在自己手中,是可控制、可操作的;而飞机遇到故障,则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此时,方向盘便充当了“按钮”的作用。 
对孩子来说,玩过家家游戏,比帮大人做真实的家务更有趣,因为过家家的流程归他们自己控制,一次次按下“按钮”的机会,让他们情绪高昂,更乐意投入时间和精力。
而做家务,只是家长指令下的机械操作而已,失去控制权,孩子必然会情绪烦躁、反抗、吵闹,甚至罢工不做。
若想让孩子保持做事的热情、提升专注力,家长便需在事中设置“按钮”,适当让渡控制权,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

03

事后,给孩子肩头加一点重量

让孩子“自己来”,最坏的后果就是孩子的行为出错。
此时,需要让孩子继续“自己来”,即自己承担错误行为的后果。
孩子吵闹着不要吃饭,便把饭拿走,让他们挨一会儿饿;孩子因为玩具打架,拿走玩具一段时间,让他们无玩具可玩;孩子乱花零花钱,便需自己承担缺钱用的窘境。 
有句老话:不撞南墙不回头。 
孩子闹着要撞“南墙”时,家长不如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撞一撞”。 
若是“撞”出一条康庄大道,孩子的人生便多了新的可能;若是真的撞了“南墙”,受了疼,长了教训,肩膀上也会多一点重量。
 

学会让孩子自己来


家是港湾,而不是禁闭室。
孩子是暂时停泊的小船,渴望航行是他的天性,当他一次次张开稚嫩的风帆,家长不要简单地判定为“无理取闹”,强行折束回自己翼下。
不如给他选择,让他“自己来”。 
毕竟,孩童时代,还掀不起太大的风浪,先让孩子试试水,未来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作者:帕西诺,一枚立志与子女共同成长的职场妈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