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地区考研难度差异原来这么大

 周周310008 2022-05-31 发布于浙江

近几年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年年激增,屡创新高,2019年达到290万人,2020年首次突破300万人,达到341万人,2021年报考人数37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会突破400万大关。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从上表可知,历年考研热门地区,除了报名人数多扎堆在北上广之外,山东省、江苏省、四川省与湖北省的考研报名人数也在不断上升直逼北上广。

广东省2021年报考人数为20.2万,比20年增长2.7万。考研人数在过去的几年里飞速增长,自2017年的8.5万到2021年的20.2万,几年时间里翻了两倍多,涨幅在国内名列前茅。

山东省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准考人数共34.8万人,比去年增加了3.5万人,同样每年新增几万的考研人。

江苏省2021年共有26.3万名考生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再创历史新高。江苏从2017年的14.4万人到2021年的26.3万人,几年间,考研人数增了10万还多。

四川省2021年考研参考人数共21.7万人,突破了20万大关,再次创下历史新高。从2017年到2021年,四川省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从8.1万增加到21.7万,实现了167%的增幅,可见过去几年四川省考研热度呈暴涨之势。

考研的难度系数除了所考专业的要求之外,还有这两个大的因素,也就是报考所在地的难易程度与报考院校难易程度。

02

报考地区难易程度的衡量因素

· 水区旱区的对比

考研的公共课试卷,是在考生报考学校所在省份统一判卷的。一般,会认为目标院校所在地为“水区”的省份判卷会比较松,而在“旱区”省份判卷较为严格。

网上也有网友认为,水区与旱区的对比就是考研一区与二区进行划分,认为一区的阅卷要求会更高,而二区相比之下,阅卷要求会低一些。

确实,二区的录取分数线、考试科目(尤其是英语,多为英二)、改卷方式相比于一区会松一些,但凡事没有绝对,有些二区院校阅卷会比一区某些院校严格,比如兰州大学、云南大学等。

考研一区与二区是不能够对等水区旱区的,包括现在网上流传的“将考研地区分为三六九等,水旱程度逐级划分”的标准也是没有足够的权威依据的,仅作为一种考研择校的参考。

而对于考研水区与旱区的能够有说服力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考研报考人数了。

报名人数越多的省份,竞争力越大,而偌大的城市,最终需要的人数不过是报考人数的百分之十,不管是从判卷标准还是考试形式,要求都会更高。

相反,因为地理位置与省份综合能力较差,那些报名人数比较少的省份,为了完成指标,其评卷要求会低一些。

同样的400分,在旱区不值一提,但在水区或许就是一个大神的存在。

· 地区评卷的标准不同

客观题都是机器判卷,大家一般对此没有什么争议。许多同学认为的“压分”,主要在于主观题。

虽然不同省份报考人数有巨大差异,但对于主观题部分,各省份也都有严格的判卷标准,尽量将人为误差控制到最小。

第一,先试评,再阅卷。

在正式阅卷前,先抽取不低于100份有效样本试卷,全体评卷员根据评分细则进行试评。

在试评过程中,评卷员会不断地检验和完善评分细则。同时评卷组也对评卷员进行评估,如果评卷员不达标会面临再培训,甚至被辞退的结果。

第二,多级评卷制度。

如果每个卷子只有一个评卷员判,难免会有偏颇,所以一道题目通常由两位评卷员分别评阅。

如果两位评卷员给的分差值在规定范围(政治分析题为1分)内,取较高值作为该题得分。如果分值差超出规定范围,计算机自动会将试卷分发第三名评卷员。

评分标准的不同,随之带来的结果也有所不同。

03

报考院校的衡量因素

1、计划招生人数

我们通常认为招生人数和录取几率成正比。

一些特别热门的专业,如果不知道具体招生人数,很可能从报名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失败。为了保险起见,同学们不能仅看今年的数据,最好能看看往年的数据。

2、报考人数

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出你的竞争对手到底有多少。

每年招考波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从以往的人数中也可以管窥一二。有的高校特别是名校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非常多,像这样的专业,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建议不要报考。

3、实际录取人数

通过这个我们能得知这个专业去年到底录取多少人,再结合去年专业目录公布的招生名额,可以判断出该专业去年的招生录取情况。

有一点要注意,有些高校个别专业实际录取人数多于招生人数。

所以要分析下目标院校有没有扩招的传统,如果往届存在扩招比较多的情况,大家就不用太在意9月份公布的计划招生人数,毕竟复试时扩招的可能性会很大。

建议选择学校的时候,尽量选择招生人数多而且有扩招传统的学校。

4、报录比

这一数据直接反映出某专业的火爆程度。有很多名校的热门专业报录比达到10:1,甚至20:1,这反映的是名校热门专业的真实考情。

5、推免人数

很多同学认为推免人数和考研没有多大关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很多名校热门专业每年的推免名额很多,有的甚至占了当年招生人数的一半甚至更多。于是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就很少,考研竞争更加剧烈。

6、复试分数线

复试线是最直观的数据,复试线越高,考研难度越大。要注意的是,复试线有校线和院线的区别。

学校给出的复试线一般是各院的最低院线。所以,查找复试线的时候不要混淆校线和院线的区别。如果目标学校只有一个学院开设目标专业,则不存在校线和院线的区别。

复试线在两种情况下会失去参考价值,一个是复试比例过高,另一个是不同学校专业课试题难度差异太大。

7、进入复试比

复试比是指,计划招收人数和进入复试人数的比例。

教育部规定最低的复试比例为1:1.2,这就意味着,如果录取10人,就会有12人进入复试,有两个同学注定要当炮灰。

有的学校复试比会高达1:1.5,甚至1:2。复试比例如果偏高,就能说明两个问题:一,复试线的参考价值降低;二,复试竞争激烈、风险更大。

8、最终成绩计算方式

总成绩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初试分和复试分占总成绩的权重。复试总分越高、复试分数在总成绩中占的权重越大,那复试就越重要了。

内向、表达能力不好的同学,要避免复试比例过高的学校,以免复试被刷。

另外在对比不同学校考研难度的时候,还要横向考虑专业课试题难易度的差异,还有些学校不公开真题试卷,所以还要多方权衡。

04

以实力取胜

看到这些数据,正在专心备考的你千万不要慌张,因为报名人数≠现场确认人数≠参加初试人数,每年都有几十万已报名但没有完整参加初试的人,纯属陪跑,最终你的竞争对手就只是考场上同样在奋笔疾书的同学们还有你自己。

与其担心自己报考院校、报考所在地难度比较大,还不如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进入考研备考的中后期,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复习中夯实基础,不断揣摩各类题目,保留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抓住重难点。

当自己把实力提升上去后,再反过头来问问自己,考研到底难不难,心中就会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