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塑 | 奥古斯特·罗丹《思想者》

 世界名画 2022-05-31 发布于北京

雕塑《思想者(法语:Le Penseur;英语:The Thinker)》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最著名的作品,又名《沉思者》。

■ 法国罗丹美术馆的《思想者》塑像,2018年4月17日拍摄

这件塑像的形象最早出现在罗丹的群雕《地狱之门》的龛楣上,后来罗丹及其学生用青铜或石膏重塑了该塑像——他俯首而坐,右肘支在左膝上,右手手背顶着着下巴和嘴唇,目光下视,陷入深思。

创作者


奥古斯特·罗丹(法语: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全名为弗朗索瓦-奥古斯特-雷尼·罗丹(François-Auguste-René Rodin),法国雕塑家。

■ 奥古斯特·罗丹肖像,George Charles Beresford拍摄于1902年


罗丹出生在工人家庭,曾三次求学法兰西艺术院遭拒。法兰西艺术院(法语:Académie des Beaux-Arts)是法兰西学会五个院之一,是法国艺术界的权威机构。法兰西艺术院创建于1803年,是由三个院合并而成的,包括1648年创建的“法兰西绘画雕塑院”、1669年创建的“法兰西音乐院”和1671年创建的“法兰西建筑院”。

法兰西艺术院,2007年3月30日拍摄

罗丹无奈只能走工坊的学徒之路,这反而让他避开了当时盛行的新古典主义学院教育,并远离了程式化的主流审美观。罗丹做了很久学徒,为几十家工作室打工,学习了许多日后派上用场的技能。他在空闲时间参加写生课程,或者创作自己的作品。

■ 身着工作服的罗丹,约1862年拍摄

罗丹在36岁的时候开始了价值重塑,之前的学徒生涯赋予了他精湛的技术,但作品依旧传统,本质上还是装饰性的。1876年,并不富裕的罗丹攒够了钱前往意大利,目的是研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语: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通才、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哲学家和诗人。他的雕刻作品《大卫》举世闻名,美第奇家族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汀小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

■ 米开朗基罗肖像(局部),Daniele da Volterra绘,约1545年

这次旅行后来被描述为“现代艺术的开创性事件之一”。如果没有意大利之行,罗丹也许永远只是个有天赋的工匠。他后来说:“米开朗基罗让我摆脱了学院雕塑”。

■ 大理石雕塑《圣殇》,米开朗基罗作品,1498-1499年,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藏

意大利之行让罗丹发现了裸体雕塑的表现力——如何能既易于理解又深切动人。在此后的艺术生涯中,罗丹将使用人体作为理想的载体来传达内心情感和复杂的象征性思想,像他心中的英雄——米开朗基罗一样,他要让石头“呼吸”。米开朗基罗说过:“美是一种呼吸,他雕刻着人性的狂喜与剧痛!”

回到巴黎后,罗丹仍为其他工作室工作。他为卡瑞尔-贝尔鲁斯工作室创作的一件作品灵感来自米开朗基罗扭曲身体的雕塑。在罗丹作品中总能看到这类扭曲的姿势,而英雄人物的裸体是米开朗基罗的招牌形象。

罗丹发现米开朗基罗未竟之作同样具有力量,于是开始刻意不完成自己的作品,留下石膏模具的接缝线或指痕作为对完成概念的挑战。这在当时让他遭受批评,但这些“瑕疵”为罗丹的作品带来了一种在当时的古典作品中无从得见的张力和表现力。

■ 未完成的雕塑《朗达尼尼圣母怜子(Rondanini Pietà)》,米开朗基罗作品

罗丹在1887年的巴黎沙龙上展示了他第一件重要作品——《青铜时代》。巴黎沙龙(法语:Salon)是1667年开始在法国巴黎法兰西艺术院中举办的艺术展,建立者为法兰西艺术院下属的法国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本来只是展出学院毕业生的作品。1725年在卢浮宫展出,1737年8月18日至9月5日再次在卢浮宫展出,这便是其首次公开展览。它在1748年至1890年间是西方世界最大的艺术展,是学院艺术的重镇。

■ 1890年沙龙展的赞助人

不寻常的是,雕塑《青铜时代》既没有描绘一个古典英雄,也没有描绘古典故事,仅仅是一个男子形象——只是“为艺术而艺术”。

■ 雕塑《青铜时代》,罗丹作品,柏林老博物馆藏(这件雕塑有多个版本),2006年4月18日拍摄

罗丹的这件《青铜时代》受米开朗基罗和希腊古典雕塑的启发,但是它远远领先于罗丹的时代。

■ 罗丹的《青铜时代》受希腊古典雕塑和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启发。左一为大理石雕塑《观景殿的阿波罗(意大利语:Apollo del Belvedere)》,是以希腊雕塑家莱奥卡雷斯完成于公元前350年到325年的铜雕为蓝本于古罗马时代制作的。最早的铜雕在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出土,18世纪中叶的新古典主义者认为其是最伟大的古代雕塑,乃完美的典范。左二是罗丹的雕塑《青铜时代》;左三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垂死的奴隶》。

雕塑《青铜时代》由于其极端的自然主义,被批评家们激烈抨击。因为作品完全是真人大小,罗丹被无端指责使用活体模特做模具,所以自那以后,罗丹要么把雕塑人物做得更小,要么就更大。这个指责反倒使罗丹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并促成了他首个重要委托——雕塑《地狱之门》——罗丹所有的新想法得以实现。

地狱之门


1880年,法国美术总局(Directorate of Fine Arts)请求罗丹为法国曾经装饰艺术博物馆制作迎宾用的前门,并由罗丹自由订立主题。罗丹选用的主题是地狱之门(法语:La Porte de l'Enfer),灵感来自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所著长诗《神曲》中《地狱篇》。但丁·阿利吉耶里(意大利语: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9月14日),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他是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他的史诗《神曲》留名后世。他在意大利被称为至高诗人,是意大利语之父。

■ 佛罗伦萨圣十字广场的但丁塑像Enrico Pazzi作品, 1865年,Jörg Bittner拍摄于2011年8月22日 

《神曲》(La Divina Commedia)描述但丁在地狱(Inferno)、炼狱(Purgatorio)及天堂(Paradiso)游历的经过,一开始是由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引导,后来是由他的心上人贝缇丽彩·坡提纳里引导。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共9层。第一层是灵薄狱,生于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礼的古代异教徒,在这里等候上帝的审判。在其余8层,罪人的灵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贪色、贪食、贪婪、愤怒、信奉邪教、强奸、欺诈、背叛),分别接受不同的严酷刑罚。《神曲》中的地狱之门上的铭刻着:“这里直通悲惨之城,由我这里直通无尽之苦,这里直通堕落众生……我永存不朽,我之前,万象未形,只有永恒的事物存在,来者啊!快将一切希望扬弃!”

■ 壁画《地狱图(Chart of Hell)》,波提切利绘,1480-1490年之间

罗丹给该群雕命名为《地狱之门(英语:The Gates of Hell)》,取意“从我这里走进苦恼之城,从我这里走进罪恶之渊,你们走进来的,把一切的希望抛在后面。”该群雕共塑造了186个痛苦的形象,每一座雕像都分别代表该史诗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分别表现出人物的情欲、恐惧、痛苦、理想、希望、幻灭和死亡等感情。罗丹之所以以其为主题或许是因为罗丹的悲观刚好与此章节中对人类在地狱受苦难折磨的景象描写相通。


■ 雕塑《地狱之门》,罗丹创作,瑞士苏黎世美术馆版本,2011年8月6日拍摄

坐在雕塑《地狱之门》龛楣上的就是二十年后成为《思想者》的形象。龛楣(英语:Tympanum)是一种建筑元素,位于门楣或窗楣的上方,起到装饰和协调建筑物立面比例的作用。常用于欧洲各时期教堂的入口上方,一般呈三角形或半椭圆形。

■ 雕塑《地狱之门》龛楣上的《思想者》形象,2009年1月拍摄

■ 雕塑《地狱之门》龛楣上的《思想者》形象,2010年5月15日拍摄

但在1880年,这个形象还被称作“诗人”,他代表了但丁。但丁身体前倾,审视着地狱之界,同时酝酿着他的作品。罗丹用一个中央人物统领整幅作品,让人想起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中心的基督。


■ 壁画《最后的审批》,米开朗基罗绘,1534-1541年

罗丹从米开朗基罗作品中扭曲的躯体和四肢获得了灵感,但丁这肌肉发达的裸体造型初看荒谬,尤其是比起他的经典形象。但罗丹说:

瘦弱清苦、穿着笔直长袍的但丁与其他一切隔绝就失去了意义。我构思了另一位思想者——一个坐在岩石上的裸体男人,丰饶的思想在他的脑中自然生发,他不再是梦想家,而是创造者。

雕塑《地狱之门》原定于1885年完成,但由于其复杂精妙的设计,作品直到罗丹去世也没有完成。后来由其他艺术家完成,整个过程耗时39年。但是,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最终没能建成,罗丹因此将雕塑改为比隆宅邸的大门。比隆府邸(法语:Hôtel Biron)是位于法国首都巴黎第7区的一座建筑,修建于1727年至1732年。

在罗丹去世前,他将未完成的雕像、图画、与艺术授权给予法国政府。在1919年,罗丹逝世两年后,比隆宅邸改名为罗丹博物馆,存放完工的地狱之门及其相关作品。

■ 罗丹美术馆,2008年8月15日拍摄

尽管罗丹在余生中始终在为《地狱之门》工作不休,然而这项委托后来衍生了他最伟大的两件雕塑作品——《沉思者》和《吻》,并以崭新而激进的方式推动了雕塑的界限。

■ 大理石雕塑《吻》,罗丹创作,1882年,卢浮宫美术馆藏,2019年10月27日拍摄

创作背景


在罗丹第一次制作大型独立雕塑《思想者》20年前的1884年,他为一位私人收藏家制作了第一件《思想者》小型青铜铸像,但是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细节——这位思想者戴着一顶“佛罗伦萨帽”,这可能是罗丹以佛罗伦萨帽表明这个裸体形象是但丁。这个细节在后来的《思想者》作品中消失了,作品也逐渐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 戴着佛罗伦萨帽的《思想者》

罗丹一直在不停探索,因此后来做的每件《思想者》都是独一无二的。摄影对他的设计也很重要,他用自己作品的照片来尝试新的想法,直接在照片上画草图。除了1884年的铸件外,《思想者》和但丁再无联系。

■ 罗丹在《思想者》照片上做的设计草图

1903年,在罗丹本人的指导下,第三方模塑师和铸造师团队用失蜡法制作了第一个大型的《思想者》青铜像。这种方法生产的青铜器中空壁薄,如此能铸造更大的雕像,并减少所需的青铜用量。

在此之前,这件雕塑的名字还是《诗人》。大约在这时候,雕像有了新名字《思想者》,这个名字并非来自罗丹,而是来自铸造工人——因为他注意到这座雕像与米开朗基罗的洛伦佐·德·美第奇雕像《Il Pensieroso(思想者)》有些相似。

■ 洛伦佐·德·美第奇雕像《思想者》,米开朗基罗作品,1531-1534年

1904年,这件作品在巴黎沙龙上展出,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塑像在沙龙展之后被巴黎市以公开筹款的方式购买,并放置在先贤祠前。先贤祠(法语:Panthéon)位于巴黎的拉丁区,最初是法王路易十五兴建的圣日内维耶大教堂,历经数次变迁以后现在成为法国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安葬地。先贤祠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早期典范,其立面仿照罗马万神殿(Pantheon),故又译为巴黎万神殿,拱顶为布拉曼特风格。

■ 夜幕下的先贤祠,2017年12月21日拍摄

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有这么一句话:“此乃自由天使,此乃光之巨人”。后来,铜像被移到了罗丹博物馆如今的位置。这是罗丹还在世时设立的美术馆。他们仍然拥有罗丹“原作”的铸造权,重要的是在罗丹的一生中,作品一旦离开雕塑台就再与他少有瓜葛,他把它留给了助手们。

■ 法国罗丹美术馆的《思想者》塑像,2007年8月15日拍摄

视觉之旅


塑像《思想者》截取人集中内省的一瞬,其中蕴含许多层面的思考,涉及人的本质和他在世界中的位置:对一些人来说它是知识的象征;对其他人则是哲学,甚至是存在本身。正如加布里埃尔·穆雷所说“它是永恒之人”。玛丽·加布里埃尔·穆雷(Marie Gabriel Mourey;1865年9月23日-1943年2月10日)是法国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剧作家、翻译家和艺术评论家。

塑像《思想者》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来表达了人文主义精神。雕像人物俯首而坐,把右肘放在左膝上,手托着下巴和嘴唇,目光下视,表情痛苦地陷入深思、冥想之中。较之常态下的左肘支左膝的动作,右肘支左膝会使得正常状态下相对均衡平稳的人体姿态发生很大的变化,产生失衡、扭曲和对比、冲突——也许罗丹正是要用这种不寻常的充满紧张变化、冲突的肢体和肌体造就的雕塑语言来体现人类面对苦难、死亡时内心沉重痛苦的思索。


■ 罗丹美术馆的《思想者》,2010年3月11日拍摄

这个人物极受米开朗基罗影响,肌肉发达的裸体,动感姿势所带来的运动感起初看起来很自然,但实际上却很不自然。该男子右臂放在左膝上以一种极其不自然的方式扭曲着,可能是受到让·巴蒂斯特·卡尔波的雕塑《乌哥利诺和他的儿子们(Ugolino and His Sons)》启发。让-巴蒂斯特·卡尔波(Jean-Baptiste Carpeaux,1827年5月11日-1875年10月1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雕塑家和画家。雕塑《乌哥利诺和他的儿子们》的主题来自但丁《神曲·地狱篇》的第33 篇,他在其中描述到比萨的叛徒乌戈利诺·德拉·盖拉尔代斯卡伯爵和他的儿孙在1288年被囚禁,并且最终死于饥饿的故事。

塑《乌哥利诺和他的儿子们》,让·巴蒂斯特·卡尔波作品,1865-1867

罗丹用《思想者》象征伟大的诗人但丁,也象征罗丹自己,甚至全人类,塑像表达了但丁对地狱中的种种罪恶以及目前眼下的人间悲剧进行思考,在对人类表示同情与爱惜的同时,内心也隐藏着苦闷以及强烈的思想矛盾。

■ 塑像思想者》的细部表情,2006年11月26日拍摄于罗丹美术馆

人物前额与眉弓突出但双目下凹以致出现黑影、加上压弯的肋骨和紧张的肌肉、紧收的小腿肌腱以及痉挛弯曲的脚趾则体现出人物内心的极度压抑和隐藏的痛苦。对于为何人物形象以裸体出现,概因罗丹想以米开朗基罗英雄式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智慧与诗意,他解释道:

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

相对于罗丹的其他的雕像作品,《思想者》被认作主观能动性的寓喻而被广泛认知,也被世界各地广泛的运用。

复制品


除去1905年的罗丹录像外,他实际从不用锤凿雕刻,而主要是用黏土建模,由他人在大理石上雕刻或铸成青铜,这是19世纪的标准做法,让一个团队重新创造你的作品。当时对公共雕像有大量需求,许多艺术家都有大型工作室,反复制作他们最受欢迎的作品。

■ 1896 年,罗丹在他的助手亨利·勒博塞的工作室里观察维克多·雨果像的制作

罗丹直接由真人塑造模型,不打底稿。然而绘画对罗丹也不可或缺,他对人体有着无微不至的了解,但他很少以画作完成雕塑或纪念碑的研究或项目。更多是为作品提供资料,正如罗丹自己所说:“这很简单——我的画是我作品的钥匙。”

罗丹以一种工业化方法创作艺术,这种方法时至今日仍会带来“真实性”和“原创性”的问题。罗丹告诉我们,应该凭脑中所想,而非手中所作去评判艺术家的伟大。

■ 美国费城罗丹博物馆门前的《思想者》,2010年7月27日拍摄

罗丹制作的黏土像没有留存,因为它在铸造过程中会被破坏。他的助手们会用原始石膏模型制作一个原始模型的精确负形,然后将熔化的蜡倒入模具,晃动使其形成均匀涂层。覆盖模具内表面约三毫米厚,然后在中空的内部填入内料,使其能抵御熔化青铜的热量。然后模具被加热至蜡融化,在模具内留下蜡流失后的缝隙。工艺名由此而来——“失蜡”。而后青铜被加热到大约1200摄氏度并熔化,然后将其倒入模具填满蜡留下的空洞,等到金属冷却凝固就打破石膏模具,取出金属铸件。

实际过程比这更复杂,这些铸造过程的大致概念能解释罗丹如何用一个石膏模型创作几十件原作,这些“大规模生产法”能追溯到他早期在商业工作室的培训。罗丹以此日进斗金,同时模糊了“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原作”的界限。

最著名的《思想者》青铜塑像现收藏在罗丹博物馆。目前全世界有46座《思想者》全尺寸雕塑,前21座为罗丹亲自主导制作,后25座则是罗丹基金会于1998年翻制——这并非作于罗丹生前,也未曾由他监制。其中有28件为青铜铸件。

 ■ 丹麦哥本哥本哈根的《思想者》,2005年8月23日拍摄

■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被破坏的《思想者》,2008年7月13日拍摄

在19世纪60年代,罗丹开始制作雕塑时,雕塑艺术犹深深扎根于过去,到他1917年去世时,雕塑艺术已经被转化为现代之物。如今,罗丹的开创性工作被视为传统和当代艺术间的重要连接。

精彩回顾


问之花鸟何为者,独喜萱花到白头。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诵千秋。

遇见名画 遇见美好

enjoy masterpiece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